李志辉 谷向民 何忠杰 杨忠文 鲍珍 刘微
自救互救[1]是由伤员、目击者参与的救护行为,他是意外伤病急救的开始和基础,具有比专业救护更高的救治时效值,他是急救链上一个独立的环节,是不能被专业救治能替代的。自救互救是与专业救治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一个急救阶段,这个初始环节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死亡率、决定急救的整体结果。
然而这样的规律并不被社会各阶层认知。做好救护培训可以预防意外伤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还可以节省经济损失,造福社会、集体、家庭和个人。通过提高和改进自救互救技能可以最大影响一个城市对急救、救护工作的人群就是这个城市的机关人员。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普及方法”是一种针对大众的救护培训模式,先后在在社区、学校、企业、部队等单位进行了培训实践,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3],还有受训者成功抢救工友的实例。机关人员具有单位的决策权力,对于单位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具有引领作用。
一、调查对象
于2015年8月采用“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普及方法”对某市机关人员380名(副市长牵头,由市委、人大、政协、公安,卫生系统领导,所属机关人员),以大课、多媒体、互动形式授课、技能部分以操作演练方式进行,时间为70 min。培训前采用笔答填写问卷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5%。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既往是否参加过自救互救培训等。
2.是否了解自救互救知识:包括“白金十分钟”相关知识、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3.急救技能:包括生命体征判断,心肺复苏基本知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触电、烧烫伤、出血、踩踏、中毒、扭伤等意外伤害及固定、搬运等基本自救互救知识。
三、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进行评分,分别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不同性别和年龄评分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共361名,其中男性 159例,女性202例;年龄23~69岁,平均(38.72±9.98)岁。145例既往进行过自救互救学习或培训。262例听说过“急救白金十分钟”,212例认为“白金十分钟”的时机是留给大众,187例平时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分别有13.9%、23.8%、45.7%、21.1%、31.9%的人员选择了单位培训、课外培训、电视学习、报纸学习、其他培训作为提高自救互救的知识的方法。59例处置过家人意外伤病的救护过程。在工作中,如果遇到意外伤病,305例选择呼叫急救系统,67例认为自己能救护,29例报告领导,52例找同事。
二、基本急救知识和自救互救意识的调查效果
“遇到意外伤病,可以呼叫的号码”,选择“110”、“120”、“119”、“999”、“122”的比例分别为5.5% 、98.3%、1.9% 、1.4%、1.1%。
三、自救互救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10项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的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考核,每题1分,最高分10分,最低分2分,平均(7.24±1.66)分。其中9~10分为65人(18.4%),6~8分为151人(42.8%),<6分为17人(4.8%)。7项(触电、烧烫伤、踩踏、中毒、判断意识、判断心跳停止、扭伤)知晓率均>60%,另外3项(止血包扎、搬运、胸外心脏按压部位)知识知晓率<60%。各题回答情况见表1。
表1 361名政府成员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知识知晓情况
四、不同性别、年龄对自救互救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1.性别:男性(6.90±1.58)分,女性(7.43±1.68)分,不同年龄阶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9,P>0.05)。
2.年龄:学员年龄23~69岁,平均(38.50±9.70)岁,按年龄分为5组(≤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5岁),不同年龄阶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19,P>0.05)。
“急救白金十分钟”:是指伤病发生后,专业人员不能到达,救治最薄弱的早期10 min左右进行伤病救治的时效性原则和理论。包含了心肺复苏的最佳4 min、窒息抢救4~6 min、目击下除颤、立即止血等急救技术和技能。以挽救生命和避免伤病恶化的特定时效目标,强调在“白金十分钟”内,自救互救的同时启动急救系统。它是与“120”系统衔接的一个急救阶段[5]。
“急救白金十分钟”是中国人针对中国救护现状提出的救护理论体系,是以解决中国救护问题为目的新理论和新方法[6]。“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意义:1.明确提出了救护的概念和核心要素,一定程度填补理论空白。2.可以促进国家对救护理论与实践形成共识。3.明确向社会公众进行推广和普及相关的急救知识的内容和界限,可以在普及时效上取得最大效果。
一、灾难或伤病发生后的救援
任何灾害或伤病发生后,要在10 min内得到政府、急救体系的救护是困难的
在灾害频发的今天,如果不能提高大众的自救意识和技术,就等于放弃“白金时间”的效价。因此,急救“白金十分钟”不仅是一个急救医学范畴的时间概念,更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时间概念。通过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把急救能力储存于民间,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的中国策略之一。
二、“白金十分钟”培训模式[2]
通过在社区、学校、部队、企业等机构的培训实践,逐步形成了培训模式和内容,包括:(1)源于伤病流行病学基础的“白金十分钟时效性规律”理论。(2)生命体征的判断。(3)呼吸道保护和解除气道异物梗阻的技术。(4)以徒手为主综合止血技术。(5)徒手心肺复苏术。(6)结合企业伤害特点救护内容。(7)“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日”。
目前在全国150多个城市的医疗志愿者开展着这项公益活动。对“白金十分钟”科普团队的满意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机关人员表示满意,还有一些单位当即表达邀请“白金十分钟”科普团队做进一步普及的愿望。
三、机关人员急救意识现状
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急救白金十分钟”,但仅有58.7%的人认为“白金十分钟”的时机是留给大众。因此,对于“白金十分钟”理念要更准确的学习掌握和宣传。有40.2%的调查对象既往进行过自救互救学习或培训,仅一半的人平时能够主动学习自救互救知识,自救互救意识有待加强。在整体分数上,与既往用“白金十分钟”问卷调查过的人群相比,要高于新入伍战士、社区居民[2-3 ],但在核心急救技能上掌握较差,推论他们在关键时刻不过关。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差异。有45.7%的人通过电视媒体了解急救知识,其他人群以专业培训学习为主[ 2-3 ]。在救护反应能力上与其他人群相当,对救护技术折知晓率上高于其他人群。这些印证了机关人员关心大事,关注电视媒体的特点。
四、机关人员救护培训的意义
市直机关工委、市卫计委、市文化局、市政协、市急救中心五大班子领导及机关人员参加一次集中救护普及活动,由副市长牵头,在国内也是少有的活动。机关作为单位核心领导机构,其人员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中科普可以达到的效果:(1)系统地让全市领导人员认识急救链的完整概念,为相关部门决策起积极作用,必将促进该城市的急救和医学科普活动开展。(2)让医疗系统与其他机关部门在救护问题上达成共识,便于今后开展科普工作。(3)充分体验急救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行性,感受了急救科普的魅力。(4)传播了急救科普的新模式,为进一步扩大科普做了准备。相信这次活动会从机关层面起到促进该城市急救工作、救护科普的积极作用。为政府部门决策大众救护普及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总之,通过急救专业和大众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把各环节的急救工作有机衔接好,把握住白金十分钟,定能创造生命奇迹。
1 何忠杰,王立祥.探索急救之道畅通生命之路[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1):988-990.
2 李志辉,谷向民,何忠杰,等.某部新兵“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问卷调查[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10):846-848.
3 王福利,李志辉,何忠杰,等.“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普及模式在社区的普及效果的调查[J].感染 炎症 修复,2015,16(2):106-109.
4 何忠杰,姚卫海,张志成,等.“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日”部分地区大众急救现状横断面调查[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10):841-845.
5 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 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11):1009-1010.
6 何忠杰.再论急救白金十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7(5):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