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文明星
摘 要:从1906年创刊于遵义的《白话报》始,开启了贵州具有现代意义报业传播史。至1949年代,贯穿于整个民国时代的贵州报业发展,不仅是中国报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民国时期较为完整的报业发展的缩影,是了解和还原民国时期贵州社会历史场景和经济发展轨迹十分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民国时期 贵州报业 新闻传播 特征
中图分类号:K2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4-13-18
1906年创刊于遵义的《白话报》,可以说是贵州具有现代意义报业的开端。这之后,贵州报业历经晚清变局、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到1949年11月15日止,贵州地区先后出版了各类报纸四百零三种。然而,有关以这一段贵州报业史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通过在“中国知网”以及其他途径的搜索,结果仅有区区几篇,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的研究多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比如,蔡丹的《抗战时期贵州的新闻传播特点及意义》、高燕的《抗战时期文化西迁对贵州新闻出版事业的影响》和熊艳妮的《民国时期的〈贵州日报〉(1940—1949)》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是贵州报业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期,研究资料相对集中且齐全。
第二,表现为贵州报业发展知识性的介绍与记述。比如,易同文的《贵州第一报纸——黔报》和熊艳妮的《抗战时期贵州报业概观》。
2003年,随着《贵州省志·报纸志》的出版,才有了一部对贵州报业历史发展较为系统的著述。但该书囿于篇幅限制,对民国时期的大多数报纸的介绍较为宽泛和简略,以资料存录为主,对报业发展背后的政治环境、经济物质条件、文化因素等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论述相对较为薄弱。
由此可见,有关民国时期贵州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空白。
民国时期贵州报业研究难以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与贵州地区报刊原始材料散佚严重有关。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贵州报业,不仅是中国近代报业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相对于贵州的社会与文化研究而言,更是了解和还原民国时期贵州社会历史场景和经济发展轨迹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理应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尽力搜寻相关史料展开研究,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开拓视野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民国贵州现代报业的前奏:《白话报》及其他报刊
二十世纪初期,清政府在革命势力日益壮大的情况下,为了稳定清廷统治,被迫实行“预备立宪”、“开放报禁”等一系列新政改革措施,贵州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白话报》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
《白话报》或称为《遵义白话报》,于1906年8月由时任遵义知府袁玉锡所创办。在袁玉锡所撰写的《遵义学堂记碑》中,就有“各乡正之办彩捐、肉捐,经演说白话报后,即平民亦无抵抗”〔1〕的记述。该报从性质上讲属于政府官报,但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目的是为启迪民智,推行社会治理措施。该报实物现已失存〔2〕,停刊年限不详。
随着清末新政陆续推行,贵州各政府机关、政治团体纷纷创办报刊以抢占舆论制高点,贵州报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场面。一是清朝政府所属的官报。贵州学务公所创办了《贵州教育官报》;贵州咨议局的《贵州自治白话报》、以及贵州官报局出版的《贵州官报》。二是政治团体类报刊。贵州宪政预备会的《贵州公报》和《商报》;以及前期为私人团体所创办,后归为贵州宪政预备会所有的《黔报》。还有就是贵州自治学社所创办的《西南日报》。
现代报刊史上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是在报业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由政论向商业转化的时期,贵州报业发展亦复如此。贵州报纸诞生之初便爆发过报刊之间的第一次激烈笔战。一派是保皇倾向的贵州宪政预备会,言论阵地为《黔报》《贵州公报》《商报》。另一派是具有革命倾向的贵州自治学社,言论阵地为《西南日报》。正如西南日报的创办者及其所有人张百麟所言,“鉴于《黔报》已为官绅垄断,言论多不自由,自治学社决定另创一报以为喉舌,定名为《西南日报》,旨在团结西南各省同志,谋求云、川、湘、桂,粤六省联合。编印《自治杂志》,宣传学社主张”。〔3〕两派报刊的这次笔战,与第二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大论战,在时间点上基本吻合。这说明,贵州的现代报刊一经产生,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报纸言论上,都已然和中国当时的主导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民国之军阀主黔时期的贵州报业(1912-1935)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消息传到贵州,同年的11月4日(农历辛亥年九月十四日),周培艺、张百麟等人在贵阳发动起义,“兵不血刃”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宣布贵州独立,贵州报业也随之进入到了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清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专律》(1906年)《大清报律》(1908年)等报业法规也就失去了合法基础。1912年,南京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其中第二章第四条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由此,近代中国国人迎来了第二次办报的高潮。
此时的贵州,政治与社会环境却表现出动荡不宁与变化多端: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之后,政权即告旁落,贵州由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军阀统治。贵州报业的发展形态也如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形势一般,形式多样,却变幻莫测。据初略统计,自1912年1月到1935年1月,贵州共新创办报纸75种,但绝大多数生命周期不长。
纵览二十余年的艰难发展,军阀主黔时期贵州报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从发行周期来看,日刊、周刊报纸较多。
表注1:1935年创办的《贵州省政府公报》发行周期有三日刊、旬刊、半月刊、月刊,未纳入本次统计范围。endprint
表注2:发行周期不明的报刊共有三十六份。
表注3:此表根据《贵州省志·报纸志》及贵阳市档案馆整理所得,下同。
第二、报刊种类日渐丰富。呈现出政府机关报、党报、教育报、军报、商业报刊共同发展的态势。如下表所示:
一些在当时并不居于主流地位的行业报刊开始出现。如:艺术类报刊《贵阳文艺》、健康生活报刊《卫生活刊》、工业报刊《农矿通讯》等陆续创办。甚至出现了天主教民葛天明于1925年创办的贵州第一份宗教报刊——《觉报》。
第三、从报刊存在时间来看,绝大多数报刊寿命较短,甚至许多报刊没有明确的终刊时间。即使是政府机关报,也会随着“城头变幻大王旗”而不断地改变。
这一时期,报刊存在时间最短的为《贵阳晚报》(本文特指民国时期),创刊时间为1933年5月1日,终刊时间为同年7月15日,仅存四十五天。报刊存在时间最长的为《新黄平》,创刊时间为1930年,终刊时间为1945年12月,共存十五年。
第四、报刊创刊地分布以省会城市贵阳为中心,省内其他地区显得相对稀少且分散。
最后,从报刊性质方面来看,此一时期的报刊主要由政府机关报和民营报刊两种类型构成。
民国初年,虽然中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但是并未就此走上民主共和的轨道,国家四分五裂,军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权力高度集中在各个军阀手中,在其统治的地域之内,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其统治方式与过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报刊在很长时间内的功能表现,主要用于军阀政府发号施令,报刊在性质上也就是军阀政府的“喉舌媒介”。它的典型形式就是政府机关报。
政府机关报的前身是清末出现的“官报”。“官报肇始于1896年官书局出版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4〕1902年12月,《北洋官报》创办,各地争相效仿,掀起了创办官报的高潮。但相对全国其他地方而言,贵州官报的创办时间还是比较晚。1906年贵州学务公所创办的《贵州教育官报》是本地的第一份官报,而后《贵州自治白话报》《贵州官报》相继出版。官报的命运随着清朝政府的覆灭而终结,新政权陆续在此基础上创办类似于官报的政府机关报,且青睐有加。于是,一大批代表各自利益派系的政府机关报应运而生。
当时,贵州的政府机关报自省级机关到县级机关都有创办,但主要的几份报刊都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阳。例如:1910年创办的《贵州公报》继续出版,贵州巡按使编印的《贵州政治公报》(1915)、贵州省长公署编印的《贵州政报》(1919)、袁祖铭主黔时期的《黔声》(1922)、贵州教育编辑处编印的《贵州教育公报》(1923)、彭汉章主黔时的《兴黔时报》(1925)、周西城主黔时的《贵州改进日报》(1926)、毛光翔主黔时的《革命日刊》(1928)、《贵州民国日报》(1930)、王家烈主黔时的《新黔日报》(原名《贵州民国日报》,1932年改组)等等。
与政府机关报刊“蒸蒸日上”相比,贵州的民营报刊境遇截然不同,自诞生之日起就命运多舛,举步维艰,受到军阀政府的多重挤压。创刊于清末、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为宗旨的《西南日报》,在民国元年(1912年),因其“以急进为宗旨,官吏及绅界有不法事,辄指责不稍假借、以是大招官绅之忌”,〔5〕贵阳“二·二政变”〔6〕后,主笔许阁书被篡权的军阀刘显世捕杀于开州(今开阳县),酿成近代贵州报业第一案。
《黔风》,1912年6月5日创刊于贵阳,由刘光旭、张士安编辑出版。该报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内容,同时设有时评栏目和副刊性质的文艺栏目,内容新颖,信息丰富,为当时贵州报界之权威。然而,由于经费所限,政府又断绝其经费支助,于1914年被迫停刊。
民国八年(1919年)12月3日,贵州发生“民八事变”〔7〕,省财政厅厅长张协陆服毒自杀,留遗书六封,劝省长刘显世与贵州陆军总司令王文华息争,以地方为重,并劝刘显世引退辞职。刘显世、王文华见事态酿大,便推诿说这一政治风潮系报纸挑拨离间,扩大事态所致,于是将民营报刊《勤报》和《铎报》作为“替罪羊”〔8〕,下令即日停刊。
三、国民政府主黔初期的贵州报业(1935—1937)
1935年,时任贵州省主席的桐梓系军阀王家烈与同系军阀犹国才,在蒋介石的策划下发生内斗,造成两败俱伤。与此同时,民国中央政府以“围剿”红军之名,派遣中央军入黔作战而伺机进入贵州。从此,贵州的地方军阀统治即告结束,进入了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时期。国民政府1935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势力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通过兴办报刊,谋求掌控宣传主动权。
1935年,国民政府将贵州纳入中央势力范围之后,一方面,立即筹办省政府和省党部的机关报《革命日报》和《贵州晨报》,并组建了中央通讯社贵阳分社,从而使国民政府对贵州的舆论宣传主导权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对贵州境内的报纸,通过《出版法》、《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诸多法规,以及成立新闻检查机构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使得这一时期的贵州报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与贵州军阀混战时期不同,政府机关报的出版相对稳定。
军阀主黔时期,政府机关报往往随掌权者的变更而变更,时断时续。国民政府势力入黔后,尽管主黔人物也多次更换,其机关报如《革命日报》始终保持着常态化 。〔9〕
第二、报纸较多,各报纸背景复杂、风格不一、特色各异。endprint
当时出版的报纸,除官办的外,有社会团体、政治派系、民间个人、甚至有特务机构创办的等等,背景十分复杂。从报纸类型上看,有日报、晚报、下午版;有日刊、三日刊、五日刊、周刊、旬刊、月刊。报纸版面设计和安排更趋于合理。各家报纸在创办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小众化的市场定位开始出现。相比较政府机关来说,民间办的报纸生存依旧困难重重,或经费不足,或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或因被政府以触犯相关法令法规,被捣毁、被查封,相当一部分被迫依附政府当局求生存。
第三、报纸的副刊增多。
清末民初出版的贵州报纸,没有专门的副刊。报上虽也登载些文艺方面的稿件,但并不构成报纸信息结构的有机体。此时的报纸开始专门的栏目化,开辟有固定的副刊,设置了专版式的文艺、社会、知识副刊。尤其是文艺副刊,创办的较多,也比较活跃。除文艺周刊外,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服务社会》《教育论坛》《教育与体育》《教育与卫生》《经济版》《儿童园地》《大众史地》《民众花园》《妇女》《贵州女青年》等各类专刊。
第四、广告大量增加,刊登位置突出。
清末民初贵州出版的报纸虽也刊登广告,但数量不多、篇幅较小、形式单调、多用文字说明。国民政府中央势力入黔后,贵州政治、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商户刊登广告的欲望增强,广告业逐渐超过发行收入,成为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刊登的广告也是图文兼具。
第五、政府当局强化了报纸的管控和检查。
国民政府中央势力入黔后,依照其在其他省份的新闻管理模式,加强了对“非法”出版物,尤其是中共地下党所办的报纸进行严厉的查禁,使得中共地下党报纸出版境地十分艰难,参与报纸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报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四、全面抗战爆发后的贵州报业(1937-194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导致中日进入全面战争。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之一,大批政府机构、企业、学校以及媒体机构纷纷迁入,促成了贵州报业发展的空前繁荣。
1.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报业发展特征
第一,报刊数量激增。
以1937年5月创刊的《抗敌》为起始点,截止到1945年8月抗战结束,新出版及迁入贵州的报刊共一百八十三份。短短八年时间,比1912年民国成立到1937年的二十五年时间还多出八十三份。各种发行周期的报刊都已经完备。
第二、从种类上看,品种齐全,更加丰富。
新增的一百八十三份报纸中,除了主流的政府机关、党报、教育报,其他丰富市民生活的报刊杂志也相继出现,涉及戏剧、电影、漫画、漫话、画报、新闻评论、法学等各个门类,既有专门的行业报刊,又有综合性日报。例如:1938年创刊的《建国评论》、1944年创刊的《时论》是新闻评论类杂志;1941年创刊的法学杂志《法学周刊》、1942年创刊的《时代画报》《戏剧与电影》《抗战文艺》《民众画报》、1943年创刊的《摄影论谭报》《漫画漫话》《火柴头画报》均为艺术类报刊,涉及面十分广泛。
第三、从报纸创办地点上来看,仍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但创办地点覆盖至全省。
据《贵州省志·报纸志》统计,这一时期贵阳新增报纸七十二份,占总数一百八十三份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其他新增报刊的县城包括:印江、郎岱、毕节、清镇、岑巩、江口、平越(今福泉市)、独山、榕江、安南(今晴隆县)、都匀、三穗、遵义、惠水、黔西、盘县、铜仁、仁怀、兴仁、锦屏、思南、台江、贵定、黎平、安龙、龙里、天柱、黄平、桐梓、玉屏、习水、湄潭、织金、安顺、大方、镇远、息烽、赤水、赫章、平坝、后坪、修文、兴义、凯里等,共计四十四个县。
第四、从报刊存在时间上来看,寿命依然偏短。
这一时期的报刊终刊时间大多不明确,在新增一百八十三份报刊中,仅有三十一份报纸有着明确的终刊时间。
出版时间小于或等于一年的报刊:《荡寇报》《越光》《宣报》《贵阳晚报》《时事导报》《立言报》《商情报》《黔灵晚报》《浙大日报》。
出版时间小于或等于二年的报刊:《岑巩周刊》《每日商讯》《新桐梓》《瓮安半月刊》《养正校刊》《黔南日报》《青年日报》。
出版时间小于或等于三年的报刊:《三穗半月刊》《时代画报》《兴仁青年》《遵义实验简报》《诚报》。
出版时间小于或等于四年的报刊:《逸文报》《新三穗》《西黔日报》
出版时间大于四年的报刊:《贵州日报》《贵州商报》《大华晚报》《新赤水》
2.迁入贵州的外来报纸
抗战期间,迁入的报刊有《大汉晚报》《中央日报》贵阳版、《新军日报》《小春秋》《大华晚报》《力保》《浙大日报》《大夏周报》。以《中央日报·贵阳版》为例:
《中央日报》贵阳版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之下的报纸,其前身为《武汉日报》,1929年6月创刊于汉口。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此报奉当局之命迁至贵阳发行。12月1日在贵阳改名为《中央日报》贵阳版出版,但报名旁仍印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六日创刊”的字样,即保留《武汉日报》的创刊日期。
该报自备电台,可直接收取重庆中央社播发的新闻,出版时间较之贵阳市几家主要报纸都早。这一是电讯技术的发展为报纸新闻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媒介;二是民国时期报业与当时的新媒体——广播两种媒介走向融合。
该报日出对开报四版。一版为要闻、社论;二版为副刊和广告;三版为国际消息及省市新闻;四版为杂版。《前路》是该报综合性副刊,还有定期出版的《文艺周刊》《革命青年》及临时出版的特刊。此外还有一个四开版的《星期天》,也是综合性周刊,至1945年6月10日,出版《星期天》一百零四期。在抗战末期,还创办过四开版的《晚报》,其中一四版为新闻版,二三版为副刊及广告。endprint
该报为国民党直接控制的报纸,其新闻报道、社论、专论,皆以国民党的政治需要为出发点。发行量一般保持在一点八万至一点九万份,最高销售额为二点二万份。1949年11月中旬,即贵阳解放前夕停刊。
五、结语
在民国建立前后至1949年政权更迭之前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期,中国以及贵州的政治与社会生态动荡不宁,变化不断。同时,也是贵州现代报业萌芽、生长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年代。本文根据贵州报业不同时期的信息传播的结构方式及其性质,将民国时期的贵州报业发展分作前奏、军阀主黔、国民政府主黔早期与抗战至1949年代 的四个时期。如此划分,可能略显粗犷,但它基本反映了贵州报业走向现代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所言,长期以来,有关贵州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由于资料不完整,导致对其研究付之阙如。本文力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但囿于能力和篇幅所限及其他因素,未必尽如人意,权作抛砖引玉,寄望于有更多、更为完整和深透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李京眉.百年沧桑话遵义报业〔J〕.新闻窗,2013(2):84-85.
〔2〕据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毅翔称,其在长沙见过1906年出版的《遵义白话报》。
〔3〕《西南日报》发刊词.
〔4〕郭传芹.论清末督抚与近代官报创设——以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主要分析对象〔J〕,中州学刊,2012(2):152.
〔5〕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报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23.
〔6〕“贵阳二·二政变”指民国元年2月2日,大汉贵州军政府被军阀刘显世发动政变推翻。
〔7〕1919年,因“渝柳铁路借款案”,统治贵州的兴义系军阀内部斗争趋于白热化,引起省内混乱,史称“民八事变”。
〔8〕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报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43.
〔9〕《革命日报》在1940年更名为《贵州日报》后,一直持续至贵阳解放前夕。
〔10〕 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报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219-239.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Newspapers Industry During Mingguo Period
Yinzhi Wenmingxin
(Guizhou University The Human School News Transferring Department Guizhou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in 1906, Baihua Newspaper in Zhunyi, Starting a modern meaningful newspaper propagating in Guizhou. To the end of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during Mingguo period in Guizhou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ewspaper. In the same time,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is a short view under Mingguos rule, to impress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road to understand and recover Guizhous social historic occasion ,and also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Mingguo period.
Key words:Ming period, Guizhou Newspapers, News Propagating,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厐思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