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
葛元承这首诗并不出名,却写出了宋人的几件日常雅事——明窗小字,烹茶听雨,在一炷烟里参禅悟道,消解尘缘,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宋代士人禅悦风气鼎盛,且喜于在细事微物显其才技。精神借助艺术进入生活,艺术通过精神而表达出一种生活理趣与生命情趣的内在体味。焚香这一鼻观法门融合着“闲物适情”的宋代美学,是古人万物静观皆自得,心充体逸则乐生的一种悠旷心境。
鄙生曾与大家分享了“庭前柏子香”的做法,9月柏树拢翠,经过45天的炮制窖藏,柏子香正可清焚。如果您手上也有炮制的柏子,那就可以来尝试另外一款简洁却古朴非常的和香——禅悦香。
在佛教中,对“香”的理解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象征”和“供养”。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禅宗宗门中静坐称为“坐香”,按照燃香时间的长短来计时;礼佛人称香客,香板为法器,念诵经书前都要先唱诵《炉香赞》,可见渊源之深。我们在宋元禅宗清规文献中,又可发现许多以香表礼的文字,佛教重要节日,如浴佛、佛涅槃、祖忌等,都有一整套香礼伴随,如《入众须知》就记有“浴佛”“成道”“涅槃”等佛教节日时的仪式程序:“第一晚报众,来早具威仪,次早升堂。下大殿点茶汤,出班拈香,叹佛(随件改)宣疏,知客过手炉,住持跪接,侍者跪进香。次举经回向,散。”佛事活动几乎离不开香事,香的运用不仅仅规划出活动的程序,烟雾缭绕中更升腾出天人一体的神圣感。
由于香能祛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感受,因此常被用来作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香代表清净义,能清净一切染垢秽,及燥热烦恼;而以香供佛,则代表生除灭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在佛经中常常有关于香的描述:如《诸经要义》《集诸经礼忏仪》《六祖坛经·忏悔品》等,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广大。有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闘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华严经》)
——“善男子。阿那婆达多池边(阿那婆达多池,唐代称为无热恼池,意为清凉地)出沈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华严经》)
——“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维摩诘经》)
僧家用香不仅仅出现在佛经中,种种传奇志怪记事中也广有记载,内容光怪陆离,“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中显示出老百姓朴素而稍显迷信的因果观。《仙佛奇踪》中便有两则:南北朝的杯渡和尚至广陵,曾示现神通,寓村舍李家,合境闻有异香。而唐代的鸟窠禅师更为传奇,其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
《剪胜野闻》中说“太祖高皇帝欲戮僧三千余人。吴僧永隆请焚身以救免,帝允之。令武士卫其龛;隆书偈一首,取香一瓣,书:‘风调雨顺四字。语中侍曰:‘烦语阶下,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乃秉炬自焚,骸骨不倒,遇香逼人,群鹤舞于龛顶上。乃宥僧众。时大旱,上命以所遗香至天禧寺祷雨。夜降大雨,上嘉曰:‘此真永隆雨。上制诗美之。永隆,苏州尹山寺僧也。”
除此外也有种种名僧典故:曹务光见赵州(赵州从谂禅师),以斗盆烧乳头香十斛,曰:“财易得,佛难求。”(《旧相禅学录》)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