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之时宜动情

2016-01-11 19:09苗笑阳
美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泪水

苗笑阳

红色碎片

似乎进入了所谓的现代社会就必须标上忙碌的标签才显得正常,每天好像有着忙不完的事情,即使有些清闲了,也要没事找出事让自己忙起来,仿佛不忙碌着不足以显示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不忙碌着就如同犯了什么过错或做了如虚度光阴般的不道德的事情。早上8点上班,晚上10点回家。日程排得满满的,公事、私事、社会事,一件接着一件,累并充实着,累并满足着。因为忙碌,便丢弃了许多自己的爱好,觉得有些爱好哪怕是想想都是奢侈的,甚至是可耻的,比如看电影。

看电影的爱好是从孩提时代就形成的。小时候住在农村,没有电视,电影便成了心中最为缤纷多彩的娱乐活动。那广场上的露天电影现在想起来都心存着温馨和美妙。及至工作了,对观看电影又多了几层审美的意境。刚刚参加工作时,只要有新影片上映,还是要每片必看,有时技痒,还要写篇影评发表一下。可不知从何时开始,看电影的爱好就悄然封藏了起来,以至于在家门口那家很高端的影城建了多年,竟一次也没踏入过。

这天周末,被影城门口LED屏的广告所蛊惑,决心观赏下那部美国大片。当从家出发去影城的时候,三岁多的小儿子非跟着去不可。小儿子天天以男子汉自居,也因此以共同是男子汉的名义和我套近乎、拉关系。只要看到我便粘成跟屁虫。我告诉他,这不是儿童片,是外国影片,而且还是英语对白,但儿子仍然热情高涨,不改初衷。在其做出决不会中途要求退场的保证下,只好一起去了。

电影果然精彩,儿子也很践守自己的承诺,尽管从一开始的单独一座到不知何时像个小猫一样挤到我的座位上依偎在我的怀里,可始终没有闹着退场。在散场回家的路上,我俩正手拉手一起走着,忽然儿子停住了,用乞求的眼神望着我。我不知何事,便问,是不是想玩会儿再回家?或者在外面吃过饭后回家?得到的却是坚定果决的摇头。在我“到底想干什么”的有些不耐烦的质问下,他挣脱了我的手,转过身飞快地朝马路边一个楼角跑去,在角落里捡起了一面做广告牌用的长约一米半左右,宽有二三十厘米的红色碎片。这面碎片不知是被风刮还是被遗弃到楼角的,也不知有多长时间了,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尘土,但颜色还是红得很艳。我当然不想让他拾片垃圾回家,便呵斥阻止,可儿子却固执得很,死死把住不放,哪怕是在我严厉的斥责声中哭了起来也决不松手。我无奈屈服了,但决定不帮助他拿那片红色碎片。由他自己很辛苦地拖着。回到家里,有些累和气愤的我躲到屋里,小憩起来。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儿子“爸爸”“爸爸”地叫声喊醒。睁眼看到儿子正兴奋地站在我的面前,手里拿着两柄他自做的剑。这两柄剑正是由那片泡沫材质的红色碎片做成的,好像是将碎片从长度上对折、割断,然后分别将两块泡沫用笔画出剑的模型,又用刀按照模型割出来。两柄剑尽管做得很拙朴,但能看出分明是用了心的。有一柄剑的剑柄处切割时割断了,他又用透明胶带仔细整齐地绑好。原来,他固执地拿回那片碎片是为了做这两柄剑!看着这两柄剑,我突然感到很内疚,因为儿子已经多次要求我给他买剑,然后和我要像两名男子汉一样击剑对打。我也多次随口答应着,却始终没有去买,因为“没时间”啊。但孩子对这件事在内心又是怎样的失落和懊恼呢?特别是他因固执拿回那片碎片而受到我的呵斥时,内心又是怎样的委屈和无助呢?我不禁自责起来:整天忙碌着,又有几次能停下脚步,弯下身来和他静静地面对面地谈谈话,体会一下他一步一步成长的步伐?又有几次能以他为中心做些布置和安排?就连刚才去影城看电影,想到他在两个小时里面对他一句也听不懂的英文对白和很难理解的成人科幻情节时的感受了吗?自己的这种忽略,又何止仅仅是对儿子,对其他家人、朋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反思自己所谓的忙碌,不过是以自我为中心打造行为列表的一种借口罢了。难道所谓的现代社会,就是要在忙碌的借口下,将亲情、友情、真情都淡化、弱化和回避掉了吗?如果这样,生活真的会充实吗?所有“忙碌”中所创造出的所谓“价值”究竟又有多么大的含金量呢!

“爸爸,我俩一起比剑术吧!”儿子用稚嫩、快乐和些许期盼的口吻对我说,同时不停地摇晃着两柄精心制作的剑,眼神里充满自豪。他早以把那些不快和委屈都忘掉了。我欣然应允,拿着剑和他“嘿哈”地对打起来,即使满头大汗了也不休息。我知道,他需要的不是我给他买柄剑回来,而是盼望着和我在一起游戏共处的快乐时光。

手机放哪儿

朋友是知名企业家,在北京商界风生水起,叱咤风云。前不久到访,品茗之间,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了我一句:“哥们儿,平常你的手机放哪儿呢?”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让我愣住了,惊异地抬头望着他。

他似乎也没让我回答的意思,自顾自地说起了他和手机的故事:你知道的,由于生活所迫,二十年前我就做起了小生意。当时一狠心买了一部“大哥大”,块头大,像块砖。那时有人为了显摆,恨不得将“大哥大”举在头顶在大街上走。但咱是个低调的人,即使有这样的虚荣心也不好意思那样做。可是这么大的一个家伙不拿在手里,又放在哪呢?没想到花了一笔“巨资”竟买回了个烫手的山芋!后来看到有人用专门装手机的包,大小正好放进一部手机,边上的孔里可以露出“大哥大”的天线,于是赶紧买了一个用上,这样总算可以低调奢华有内涵了。可是问题来了,我是个马虎人,忘性大,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出门忘了手机包,就是将手机包忘到办事、吃饭的地方,害得自己总为找手机而奔波。手机越变越小,可以放到衣兜里,可问题又来了,铃声太刺耳,遇上开会、听课或者与重要客人洽谈时,常常被这突如其来的铃声弄得很尴尬,惹人烦。调成振动吧,在衣兜里听不见,来电接得不及时耽误事,如果忘了改变回铃声就形同虚设了。关上手机吧,这不是跟没有一样嘛!正在为此纠结不清时,又发现有人可以将手机用个皮套挂在腰带上。这个方法不错,赶紧买了个皮套挂在腰上,调到振动模式,一来有来电上马上就能知道,二来在腰间一挂,像支小手枪,挺神气!可问题又来了,听人说手机有辐射,挎在腰上对肾脏不好,说是挂在胸前能减少辐射。看到有些人纷纷将手机用一个丝织的网袋挂在胸前,又急忙学着,晃来晃去的像个大奖章似的。没晃多久,问题又来了,说是手机对心脏的危害更大!吓得我急忙又从胸前取下,重新放进衣兜里。等到办事和吃饭时再放到面前的桌子上,这样发现来电还方便些。可是问题又来了,前不久在网上出现了不少“手机录音录像门”,弄得别人总是不经意地瞄你的手机,好像那部手机里藏着一个“定时炸弹”似的,于是急忙又把手机揣回兜里……

朋友喝了一口茶,又接着说:咱弄不明白可能是智商低,问问比咱高明的人总行吧。有一次碰巧有位金字塔级的领导长辈接见,我问人家:“您老人家使用手机吗?”人家说:“当然使用啊,信息社会,没有手机不方便啊。”“那您把手机放哪儿呢?”“我让秘书或司机给我拿着。”我一想,人家前辈够范儿,不适合咱生意人,学不了。就想找个生意场上的“大咖”请教下。专门给“新东方”的俞敏洪致了一电,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总该有个好答案吧。没想到他“嘿嘿”直笑,说:“我也正天天发愁把手机放哪儿最合适呢。”这家伙和我“打埋伏”,不传道解惑于我。小小的手机竟然让我苦苦思索了整整二十年,也没有想出一个最适宜放它的地方!哥们儿,你的手机平常放哪儿?

我认真地想了想,竟然没有对“手机放哪儿”有一个最精确、最方便、最完美的答案。

何止是“放手机”这样一个“小”问题,人生中又有多少“大”问题不能找出一个最为完美的答案。所谓完美,也许只能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这才是真真实实的生活状态。人生中有许多问题是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答案的,任何完美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月亮,如果圆了,便缺少了残月的婉约和凄楚;如果弯了,便没有了满月的丰润和充盈。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自然界万般事物的循环往复,不完美才是真正的规律。做为一个成熟的人,要正视问题的缺憾,要学会和不完美和平共处,认识和承认不完美的存在。不然会永远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完美的追求,正是在这不懈的追求过程中,事物才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进步。人生就是一次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旅行,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让这追求的过程变得充实、美好和无悔。

完美的答案,永远在对完美的追求之中。

但是,我真的也想问你一句:你的手机平时放哪儿呢?

延迟满足

前不久,在A君当地的经济界产生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很多企业纷纷不景气,不少企业已经倒闭,甚至还有些许老板“跑路”了。然而做为企业家的A君却巍然而立,怡然自得。我始终认为A君是位固执的企业家,他一直坚守着制造业不放,而且还是竞争力和风险度都是最大的一个行业!当某些产业正兴之时,他不为所动;当资本市场活跃起来,有些企业以至不惜拼上全部家当介入其中时,他仍不为所动。甚至连自身企业扩张发展时,都从不跳跃式地来个“惊险跨栏”,而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不理会人们对他“系小脚女人,不想干大事”的嘲笑和讥讽。我总对他说:马克思说过,商品转换成利润是必须有惊险的一跃的。而他却说:马克思同样也说过,在这一跃的同时,风险最大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商品的生产者——也就是企业本身。所以,我要的是企业的安全系数。正是由于A君的这份固执——亦可说是坚守,才使A君“逃”过了当地经济动荡的“一劫”。当再回头看那些“问题”企业,竟然大部分是要么盲目进入资本市场,以至资金链断裂而崩盘;要么盲目投身于某些正兴行业,以至这些行业因市场饱涨而破市;要么盲目扩张,造成大量的高财务费用,而当遇行情波动时,因成本太高无竞争力而萧条。不仅暗暗对A君的“定力”心生佩服。便去问他为何能有如此的超前思维和耐心。

A君笑了笑,说:我先给你讲一个著名的实验吧。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由一位叫沃尔特米歇尔的教授设计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延迟满足”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里开始的。米歇尔教授让每一个小朋友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子里,桌子上摆了一颗儿童爱吃的棉花糖。试验者告诉每个孩子,桌上的棉花糖可以马上吃掉,也可以等他回来再吃。若等他回来再吃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这段等待是颇为难熬的。因为棉花糖的香味和那花花绿绿的糖纸一直冲击着他们的目光和味蕾。对于未来的等待,那只是个未知数,不知道有人会不会来兑现另一颗的奖励。但是眼前真实的糖果却是唾手可得。于是大部分孩子没有经得住眼前诱惑,吃掉了棉花糖,只有一小部分孩子坚持到实验者回来,而他们得到的却是两颗糖果。这个“延迟满足”试验至此还未结束,米歇尔教授对他们继续做了跟踪。发现能够等到实验者回来的这些孩子,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后来走上社会,他们没有一例成为吸毒者和罪犯,并且几乎都成为政治家、金融家、企业家、科学家、学者等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

A君说,所谓的“延迟满足”,对于企业家来说,我认为就是一种恪守和忍耐。是为了自己的企业远景和目标而勇于放弃各种眼前诱惑、即得短利而勇敢向前的一种基本能力。那些获得两颗糖果的孩子是可敬的,因为他们面对一个不认识的人和不熟悉的环境,而勇于去相信他做出的承诺,因为他们能够禁得住眼前糖果的迷惑和隔壁飘过来的糖果的香气和“嚓嚓”糖纸摩擦的声音的引诱。同样这些孩子也是聪明的,因为他们已经算过一笔账,等到实验者回来,可以有两颗糖果。即便他不回来,也不会失去眼前的糖果。这种“忍耐”和“克制”,是值得的。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做为一名企业家,你并非全才,你的事业专注点也不能如天女散花般缤纷。你当初选择了一个行业,是经过一番考量的,是人生中的“偶然中的必然”。只要你认为方向正确,你就要努力去做,不管别人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任何一种科学的选择,都需要坚守和不懈。任何事情只要做到极致,都是精品,都有欣赏者——也就是市场。即使是竞争力再大、风险度再高的行业,都会有成功的企业,这就是古人说的“有同行无同利”。我并非说“时髦”行业和“暴利”品种不美好,而是生行莫入,更不能扎堆儿。也不是说大跨越式发展不对,而是吃饭穿衣量家当,企业的状况只有自己最清楚,有些虚荣爱慕不得。大智若愚,天道酬勤,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一大批有这样坚持恪守的企业的。做好自己的“延迟满足”,坚信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一定实现,或许就是这类企业家的心理底线。

边听着A君的话,我边思索着。何止是经营企业,经营人生也是需要做好自己的“延迟满足”啊。比如A君,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人士了,除了在经营企业上能够有耐力和恪守,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从不酗酒赌博、找“小三儿”,生活节俭有品位。爱好高雅,交友不滥,内敛沉稳。非是暴富张扬之辈。看似简单,其实谁又知道他到底克制了多少欲望和诱惑呢!

每个人对“满足”的远景和目标不同,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只要你的选择是科学正确的,就要努力地去奋斗。而且,一定要有把握自己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独处之时宜动情

有人说,富于感情的泪水构成人与动物的区别。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泪水的相伴。遭受挫折了有委屈的泪水,获得成功了有喜悦的泪水……泪水这种物质本身是一种中性的表达,要看流泪者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不同由缘赋予它所承载的内容。

有时候泪水还有着其他功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总体来说,相对于成人而言,人们还是比较能容忍孩子们的眼泪的。小孩子嘛,任性、撒娇、爱冲动,动不动就撒泼打滚,大泪滂沱。大人们也会或耐着性子哄劝或急着性子拳脚相加。但是无论怎样,人们认为小孩子哭闹流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充满童真的。及至成大人了,如果动不动就“忍泪不禁”便会令人不解以至有些厌恶了。对于有这等雅属的人,大家差不多都会尽量不招惹,敬而远之绕着走。

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些眼泪也不是那么让人讨厌的,比如少女那“与君别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的媚情万种、温香四溢的纯情眼泪,会让无数读者为之消魂,为之仰羡。杨贵妃的“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用那多情的泪水于婆娑之间映附出了一位寂寞宫中、渴望爱情的哀怨少妇的楚楚怜人的形象,人们从中看到的是情,是美,是爱的表述。可成人世界里人们能接受的大多是女人的泪水,对男人则就很苛刻了。即使偶有像柳永一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多情种子的泪水,大多数人还是嗤之以鼻。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哭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于是便自我约束,表现出否定眼泪的态度。这是早在两千年前就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在这一观点上,中外竟出奇的一致,在南斯拉夫有一句谚语叫“让人看见落泪的男人不可信”,将男人的泪水和男人的人品挂上了联系。男子汉嘛,站起来顶破天,做下压塌地,所有困难都要扛起来,整天哭哭啼啼,泪长泪短的,这是典型的“娘娘腔”。

前不久,有位在我眼里是条汉子的男性朋友来访。这位朋友阳刚十足,很有男人味。不仅长相上膀阔腰圆,浓须粗眉,而且行为举止更男人,喝酒过半斤,爱打抱不平,不拘小节,高声大嗓。聊天中,他说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让他大为不解的现象,现在已经年过四十了,发现心肠似乎变得硬得很,几乎没有让他能够流泪的事情。哪怕是在公开场合别人于或悲伤或喜悦或痛苦时都能流泪,而唯独他漠然处之。有些环境还确实需要一些应景的泪水才合适宜,但他内心哪怕是已经波澜壮阔了,可眼里就是湿润不起来,弄得自己很尴尬。可这不争气的泪水该流时不流,不该流时却止不住。当他一个人独处时,无论是看书、看电视还是听广播,遇到并不太感人的煽情之处那不争气的泪水便会情不自禁地流出来,甚至能哽咽出声。这在年少时都不会出的情况到中年了竟然控制不住,但仅限于独自一人时,再多一人在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此,他大惑不解。

听着他的倾诉,看着他的眼神,我已经读出了答案,我想他自己也早已明白了答案。在平时的公众场合,由于社会要求和阅历积淀,以及“曾经沧海”的自我暗示,他早已披上了一层层厚厚的铠甲,将自己在人生中舞台的角色认真而妥贴的扮演着,哪怕矫枉过正也在所不惜。说明他是如此的珍爱生活,珍惜人们对他的看法。而正是同样因为他已至中年,同样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形成的生活积淀,当他独处时,便将那些铠甲和面具统统卸下,重新打开那扇心灵之窗,让埋藏着的敏感而柔软的内心坦露出来,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自我。由于因为自我心灵的放松甚至放纵,一旦遇到特定的外部诱因,便会启动起那久违的脆弱的情感闸门,重新品味似乎与现实的自己大相径庭的另一个不同的自我,让泪水滋润那已然变得坚硬的情感之田。

给自己套上铠甲和面具去生活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这就是成熟的必然,这就是构成当下人们所需求的社会秩序的潜在要求。可是,当每个人独处之时,又多么希望卸下彩妆,做一个轻轻松松原原本本的自己啊。又多么希望尽情表露和阐释对人生的最为本质的感悟啊!

面对着朋友那询问的目光,我想将一句艾青的诗稍做改动告诉他:

为什么你独处之时会常含着泪水,因为你是那么深情地热爱着生活!

不仅是他,我们又何尝不是。

猜你喜欢
泪水
雨夜
走进春暖花开
东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那日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送给年轻人的5句话
莫名的悲伤
有泪水,才有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