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循经重灸法与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疗效分析

2016-01-10 05:24:56李书征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9期
关键词:艾炷肾阳虚附子

李书征

(河南省新乡市 长垣县中医院门诊西药房 河南 新乡 453400)

慢性末端回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此病是指在患者回肠末端黏膜上出现的浅表性、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过去,临床上大多使用西药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但效果一般。中医认为,慢性末端回肠炎属于“腹痛”、“腹泻”的范畴,对此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肾阳虚型为多见。治疗此病应采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的原则。为了探讨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优选方法,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64例脾肾阳虚型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联用循经重灸法与附子理中丸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4例脾肾阳虚型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并被确诊。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①具有腹部疼痛、腹泻或腹胀、便秘、下腹部有压痛感等临床症状的患者。②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位于其回盲瓣10~30cm的区域内。③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可检测到其患处肠黏膜出现水肿、充血、萎缩、糜烂、溃疡或淋巴滤泡出现息肉状增生等相关表现。④患者出现大便异常、身体乏力畏寒、四肢冰冷、舌淡苔白、食欲减弱、口淡不渴或好热饮、喜温喜按、脉沉细等临床症状[1]。⑤患者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病程在60天以上。这些患者均未患有肠淋巴瘤、肠结核或溃疡性的结肠炎等疾病。我们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这64例患者分为西医组与中医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在西医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他们的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岁。他们的病程为7个月~21年,平均病程为4.8年。在中医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他们的年龄在21~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6岁。他们的病程为6个月~20年,平均病程为4.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我院为西医组患者联用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与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进行治疗。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的使用方法是:口服,5mg/次,3次/日。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的使用方法是:口服,420mg/次,3次/日。在对患者使用此联合用药方法进行治疗期间,须禁用其他药物。为患者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

1.2.2 我院为中医组患者联用附子理中丸与循经重灸法进行治疗。附子理中丸的使用方法是:口服,大蜜丸1丸/次,3次/日。循经重灸法的操作方法是:①制备艾炷。艾炷由艾粒(由等级为清绒的艾绒制成)、底座、缓冲片和隔燃层构成,艾炷的直径为1cm,高为0.9cm。②取穴:选取患者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及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手三里穴、合谷穴。③患者取仰卧位,在其需施灸的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艾炷的粘附性)。将制备好的艾炷放置于患者所选的穴位上点燃,在艾炷燃至患者感觉发烫时取下艾炷,然后对施灸的穴位进行消毒。再另取一个艾炷重复上述操作,每次灸3~5壮。④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宜进食海鲜、鸡肉及菌菇类食物,同时需保持穴位处皮肤的干燥。

1.4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的评分及治疗的效果。我院分别对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出现的食欲不振、畏寒肢冷、腹痛、腹泻、大便不调、疲软无力等六种临床症状进行评分,评分分值为0~3分。①0分:患者没有出现相关症状。②1分:患者出现了相关症状,但对其日常生活未产生影响。③3分:患者的相关症状表现明显,并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我院根据患者主要症状的总分值求出其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主要症状的总分值-治疗后主要症状的总分值)/治疗前主要症状的总分值×100%。我院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大便完全成形、腹部无疼痛感,其疗效指数超过95%。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大便近似成形、腹痛减轻,其疗效指数超过75%。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大便仍然表现为异常但出现异常的次数减少,其腹痛明显减轻,且其疗效指数为30%~75%。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在加重,其疗效指数低于30%[2]。治疗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 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中医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西医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s)

注:*表示与本组患者治疗前相比P<0.01,#表示与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组 32 14.3±3.2 5.1±3.3*#西医组 32 14.8±4.0 7.2±3.4*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西医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4%,中医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

3 结论

慢性末端回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属于“腹痛”、“腹泻”的范畴。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此病患者以脾肾阳虚型为多见。因此,治疗此病应坚持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的原则。本次研究使用的附子理中丸,其药物成份包括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在此方中,干姜味辛、性热,可入脾经、胃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此药为君药;党参味甘、性温,可入脾经,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的功效,此药为臣药;白术味苦、性温,可入脾经、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附子可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这两味药为佐药;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功效,此药为使药。将上述药物合用,具有除寒气、复阳气、补中气、助肾阳[3]的功效。

循经重灸法是将艾炷放置于人体穴位的皮肤上进行灼灸,借助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重灸患者的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手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可起到培元补气、疏经通络等作用。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医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西医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联用循经重灸法与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张志锋.用附子理中丸配合循经重灸法治疗慢性末段回肠炎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69.

[2] 刘繁荣.附子理中丸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5):3938-3939.

[3] 杨爱莉.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型五更泻132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8):77-78.

猜你喜欢
艾炷肾阳虚附子
Chinese Acupuncture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巴戟天及其炮制品对肾阳虚大鼠HPA轴功能的改善作用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22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8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隔姜灸治腰痛
甘草附子汤临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