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 杰(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
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围绕重构课堂、课程与评价,和大家说一说我们学校这么多年在学校变革中的这些人、那些事儿。
今年的11月份,著名的大数据专家来到了成都,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思想盛宴,他的很多案例、数据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图中的这一位,在不丹首都正在画唐卡的这个小伙子,他叫达瓦,他在老师的教授下,聚精会神地画着唐卡。
与此同时,美国斯坦福的教授吴恩达,他创设的在线课程,可以让全世界散落在各地的人同时学习,人数从几千到几十万。更为难得的是它可以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他在哪里快进了,在哪里停滞了,并利用这个跟踪记录,对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而且它还可以根据这个制定学生的私人课表。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大数据和互联网。
我非常喜欢周洪宇教授对教育的三次革命的说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个别教育是教育的第一次革命。在今天,包括今天之前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它让教育有了规模化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有了教育的底蕴。从现在开始,进行的是教育的第三次革命,它的特征是生态化、网络化、分散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
要适应这样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要做怎样的转变呢?从知识的劳动者到专业的创造者,就像今天上午的很多专家所分享的,我们的老师要怎么样创造课程,发现孩子?我们的学生要怎样从分数成长式变为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式?我们的教育要怎样去适应每一个孩子?这中间的路径,我们所选择的一条就是“教育信息化”。
我们常常思考:
如何从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更精准地识别每一个学生?
如何记录学习的历程,还原教学的本质?
如何寻求改良更多学生教育的关键DNA呢?
杜威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背出一些100%正确的答案,还是学不到什么。”他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在课堂变革中的观点,就是“看见学习真正发生”。
我们的策略是:
一对一的教学,精准聚焦个体差异。
个性化云端分析,关注成长点滴。
碎片化学习,无缝连接课堂内外。
低投入同步课堂,促进教育公平。
一对一的教学,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我们的孩子现在手里除了教材,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从投票器到iPad,到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这些工具能够参与到课堂的什么?
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课,摆在孩子课堂上的一个iPad,孩子从头至尾仅仅是用它看了一个视频。其实设备应该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从之前的微课的学习,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上的与学习有关的每一步的反馈、交互,再到课后的练习,应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这一个过程就是见证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的过程,清晰地看见学生学习足迹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课前、课后都在产生数据,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地聚焦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了这样的数据,还得有分析,这也是我们互联网、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我们要利用它。在我们学校里,每一节这样的课之后,都有这样的分析报表,有学生个人的报表,也有班级的分析报表。它是基于知识、基于理解、基于实践等维度,对学生的认知结果。这么多的课堂,这么多的报表的积累,就可以反映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过程。
而更难得的是,这一个报表还可以成为老师们去反思教学的有力的依据。为什么这个孩子在这里犯了错误?为什么这个题目有一半的孩子都做错了?这个回过头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研的非常有力的工具。
当然,除了课堂的规范化学习时间,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在座的各位一样,随时都可以拿起手机来学习上一届年会的所有内容,那我们的孩子也要利用这样的工具去学习。与企业一起合作,开发一些游戏软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海量的安卓和苹果的APP里面寻找一些现有的适合于我们学生学习的软件,应用,应用,再应用。
只有低投入才能广覆盖,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和今天沪江的CEO讲的观点差不多,我们所看到的这一个课堂,就是本部的学生和远端的学生在同上一节课,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我们能够让远端的孩子也能及时反馈,并且能将他们的课内外数据同步采集。这就是远距同步智慧课堂,我们采用的基本工具,就是现在已经覆盖到每一所学校的成育网。
利用大数据重构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我们从发现因果关系变为看见相关关系。大数据有能力将数据的生成、处理和利用分割开来,在信息上为教育松绑,促进学习的改善。
我们一直在思考,用大而统一的课程如何去发现有特色的孩子,学校如何寻找更多的资源为学生所用,如何让课程就是我们的世界变为世界就是我们的课程,如何让学生被课程变成学生也能生成课程。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孩子天赋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的与众不同。我们在课程中的观点就是看见个性的真正舒展。
我们学校的办学追求是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于是有了学校的自由的课程,这是尊重生命的课程,我们要顺应孩子的成长的规律;这样的课程也是舒展个性的课程,要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天使都能够得到发现、得到丰富、得到完善。
这样的课程也是自主选择的课程,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学会选择,能够在选择中成就自我。当然,它也是敬畏规则的课程,我们要放飞思维,更要规范行为。
于是,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分区、分类、分时、分层的全员开放的选修课程,就拿6大学院来讲,在我们学校有文学院、艺术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体育和外国语学院,让有兴趣的孩子都可以选择学习。在文学院里面,有汉字文化课程,有《三国演义》课程,还有茶道课程、骑游课程,非常的丰富多彩。另外,我们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中也还有分年级的选修课程,同时还有发现智慧的阅读课程、差异型科创智培项目、人与自然回归的生态课程,以及心理课程等等,我们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让孩子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够在选择当中成就自我,舒展个性。
这么多的课程,要顺利地实施,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力的保证,从选课系统到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课程的评价系统,以及学校的信息平台,最后到义卖网站。
当孩子们学了书法,能够写成一副对联,并且拍照上传到义卖网上,卖到10块钱的时候,我想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远远超过这个课程本身。因此学校里面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有个性的孩子。
刘煜只是其中的一位,这个孩子选择了剪纸,一学期之后,有了非常多的很棒的作品,从那以后每一次我接待外宾,送出去的礼物全部都是她的剪纸作品。她在学校里面也开个人剪纸作品展,甚至有56个民族的主题剪纸艺术作品展。非常难得的是,到今年她已经上初中了,她每个星期回来,用半天的时间在我们学校上剪纸课,叫作“跟着刘煜姐姐学剪纸”,我们只需要为她配置一个助教老师就可以顺利实施了。我们学生在享受课程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课程。
总结这一部分,信息技术让课程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们一定要利用它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多元开放的课程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传统的评价手段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每一个老师都非常的辛苦,学生也无所适从,中间互动比较少,主题很单一,家长也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而且内容比较僵化,可能在结果上比较受重视,而整个发展过程容易被忽略,特别是评价的时间,往往都是一学期之后,或者是这个事情过了很久很久以后。
我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如果技术允许,我们有兴趣知道每一个学生捡起了哪些鹅卵石,在哪个分岔口皱了眉头。”
因此我们在这一部分的观点就是:看见你的全部成长。
我们用十多年构建了一个学生评价的网站,它能够全程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它能够鼓励学生的与众不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能够实现充分的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在这里自由舒展;它也能够自动生成,有一些自动分析的数据和结果呈现。
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从进入到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有了一个个人评价的主页,在这里他可以每天更新,也可以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更新,而这样的一个主页就伴随他6年。目前我们已经有了5000多个这样的学生成长的记录。
在个人主页里面,我们根据多元智能设立了八大板块,我的简介、我的目标、学业成绩、进步与成长、认识自我、特长发展、我的精彩瞬间等,涵盖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更为难得的是这里有学生自己、同伴、家长、老师、社会全员参与的评价,不仅是老师,大家都可以对他进行评价,让这一个孩子能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认识自我,同时他也可以更好地去影响别人,判断别人。
这里还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年体质检测报告和体检报告,自动生成孩子的健康小处方,小胖墩和小豆苗的健康小处方绝对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是一个智障患者,二年级基本上就不太能够完成老师正常布置的作业了。他比较喜欢画画,于是二年级开始他每天的作业就是一幅画,其实他所画的不过是教科书里面的插图,但是他长期这样地上传画,在网络上就成了我们学校的小明星,到6年级,他的目标就是要举办个人画展,我们看到了他的目标,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
在我们的平台上,学校的大社区里面,还有许许多多有个性的孩子,都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总结这一部分:网络平台、数据分析都可以用于学生评价。它是动态的、多维的、互动的、及时的、智能的、科学的、共享的、整合的。
在我今天分享结束之前,我想说:信息化的时代扑面而来,悄无声息而又雷霆万钧,让我们一起去拥抱这样的时代。借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与世界相遇,我们与世界相蚀,我们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