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 忠(伊顿纪德校服品牌总经理,《优教育》杂志主编)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际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有精微、博大的文明传统,也有宗法、帝儒思想的浸润;近百年“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现代性启蒙运动等思潮的砥砺碰撞,跌宕起伏,构成当代中国文化潮流的全景图像。
昨日的教育创造了今天的现实,明天的世界将因今天的教育而改变。教育在这个大转型时代,承载着非凡的使命。此时此刻我唯一想表达的就是,面朝未来社会的“学习”,还得嵌入价值取向,让教育人成为思想的启蒙者、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的带路人。我们怕这个时代的教育,“走了很远的路,却忘记为何出发”。
那么究竟怎么办?
伊顿纪德企业建设中,依然强调“重构学习”,但我们把价值取向列为优先项。有学者说:“好的人产生好的企业,好的企业为理想所驱动,是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机遇,最后要推动社会的改善。”我们也主张,真善分离、知行脱节产生不了好的教育,也不能产生好的组织和企业。正如先哲所言:“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我们始终追问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否在促进社会的改良?
伊顿纪德品牌有幸“撕开教育一角”,参与到了这场学校教育世纪转型的进程。我们以知美达美、浸润熏陶、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美的教育价值,“引领中国校园服饰变革,推动共同教育价值重建”。我们深刻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获得生命的自由”。
然而,“使命越美,要求的能力越高”。当我看到一位具有大学文凭的员工写不好一页纸的通知书,‘5W’交代不清晰,衔接、照应难以得体,就促使我思考个体的认知成长规律是什么。我们在实践中,往往是由行动产生困难和疑问,由疑问产生猜想并形成结论,最终由结论来创造成功——这样的过程,也许就是每位员工内化学习力、内化能力的过程。
比如我们一个子项目的推进,涉及构思的完整与缜密,需要一次次使用麦肯锡方法、系统方法、思维导图;涉及统筹执行的严密准确,需要甘特图、执行工具来界定“5W”;涉及合作探究,需要不断的“PDCA”推进过程。正是在这样的项目实践中,让每一位员工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员工的知识经验与运用相连,让他们体会到驾驭现实与现象的“权力感”。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伊顿纪德打造成一所学校”,要唤醒每一位员工,让他们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自燃人”。这意味着促进他们构建出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伊顿成为每一位员工的学习、生长、绽放之所。我们倡导在企业活动面对的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做中学,教学做三者合一;也把社会作为学校,我们的网络课堂、方案展评、名家讲堂、观影讨论课、拓展培训课、沙龙研讨、教练制帮教等正在一一展开。
我们相信,社会的进步不是整齐划一就可以成就,而是经由无数教育人对教育本源、规律进行思辨性继承,对固有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低调的理想主义的建设力,累积超越,汇聚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