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课一直还是比较幽默、有趣的。每届都有不少学生问我:“老师,你以前是不是演小品、说相声的?”因为我常常把自己扮演成“数学内容本身”,以演戏的方式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出生、成长、遭遇、幸福和苦恼,还常常以“学习数学遇到困难的孩子”自居,故意针对关键和难点问题向学生求助;也常常和学生一起“装猫化狗”,表演数学问题中的情节,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细细想来,其实这些都是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戏剧化加工,只不过当时的做法比较零散、模糊,没有预先的设计,也主要是教师“唱独角戏”。
2014年9月起,我开始了小学数学和戏剧及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进行了以学生为创编、表演主体的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戏剧化的尝试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的戏剧化,就是借鉴创造性戏剧艺术的原理和表现手法,运用戏剧与剧场的一些技巧,在教师有计划地引导与架构之下,师生一起对小学数学的课程和教学进行戏剧化的艺术加工,使数学的课程内容、学习活动等,具有戏剧性的动作、冲突、情境、意象、场面等元素,产生像戏剧一样的夸张效果,并以创造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故事、偶戏、哑剧和游戏等方式进行演绎的课程建设方式和数学学习方式。
依据我目前的实践研究和戏剧的规范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正式戏剧化和非正式戏剧化,这也是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戏剧化的最基本分类。下面就以这种分类方式分享几个实践案例:
所谓正式戏剧化,是基于一个研究项目,把其课程内容或学习活动按照戏剧的标准和结构,预先设计,编好剧本,准备相应的道具,布置专门的场景,相对规范、完整地进行编排,并由师生分担角色排练和正式演出的数学戏剧。它又分为微型数学戏剧和大型正式戏剧两种。
“微型数学戏剧”以数学小品剧居多,类似于微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可以用微型戏剧的方式进行编织和学习。它能充分起到“角色认同”和身临其境的“类真实”效果,让学生在浪漫又理性、真切而浓烈的氛围中,深度投入、深度参与、深度理解、牢固掌握。这种戏剧一般安排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以及同伴交流之后为宜,以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目前,我们师生已经编排、演出了10个微型戏剧。
这里详细介绍一下“五‘长’论亲疏”。这是一出“指偶剧”,主要为了解决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的难点问题。学生人人参与,先自己编出长度单位的戏剧情节,自制指偶套,然后在实物投影上“演出”,并自己配音解说。通过戏剧的创作、表演和欣赏,全体同学都生动形象地理解、牢记了这五种长度单位间的所有进率关系。
下面的案例是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根据孩子在课堂上表演的视频整理的:
角色:老大拇指——千米,老二食指——米,老三中指——分米,老四无名指——厘米,老五小指——毫米
编剧、导演、表演:王子豪
剧情(学生讲述):
拇指:“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叫千米,英文名叫km,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路程的,我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看了看四个小弟)“他们四个小毛孩又在干嘛?叽叽呱呱,竟在背地里议论我!”“嗨,你们几个在干嘛?安静点,再听到你们吵吵闹闹,我要教训你们了,现在是我的天下,我说了算。”说完,老大就弯下腰(手指弯曲起来),睡觉了。
小指仗着自己个子最小,偷偷试着扎了老大千米一下。
“啊,谁敢动我?”拇指把其他四个单位挨个敲了一遍,又弯下腰,睡了。
小指听千米、米、分米和厘米都打起了呼噜,就大胆地唠叨起来:“平常我最小,现在该我当家了,我来算算自己什么时候能变成老四。有了,我凑10个就能变成老四,100个就能变成老三,1000个就能变成老二,1000000个就能变成老大哥啦,哈哈,现在我当家了……”
“嗨,你这个小毛孩得瑟什么呀!还想10个凑成我,一边去。我来给大家介绍下,我的中文名字叫厘米,英文名叫cm,哈哈,千米、米和分米都睡了,就剩毫米这个小毛孩,现在我当家了。”无名指老四(厘米)说道。毫米也不甘示弱,吵道:“我当家!”
老四厘米和老五毫米把老三分米吵醒了。老三分米说:“你们两个不好好睡觉,吵什么呀,有我在,你们当当当什么家。台下的观众们,我自我介绍下,我叫分米,英文叫dm,是老四的十倍,老五的一百倍,他们两个小毛孩讲的都不要当真呀。现在,我才是当家的!”
“嗨哟,你说谁是小毛孩呀,你在这得瑟,再这么说我们,小心我告诉二哥米、大哥千米去……”老四和老五一起说道。
“谁这么吵呀?”老二米打了哈欠站起来说道。老三、老四、老五一起说道:“米二哥醒了,失敬失敬,我们得罪了。”
“你们几个真能闹,走开!大家好,我介绍下,我名字叫米,英文名叫m,是长度单位中最简单的名字,我是老三分米的十倍,老四厘米的百倍,老五毫米的千倍,你们就不要告诉大哥千米,让他好好睡觉,永远都别起来,我最有资格做老大,你们全部要听我的。”
“米,你竟敢在这里充老大!”拇指狠狠教训了食指两下。“观众朋友们,我才是这里的老大,你看他们的身材跟我比差多少!我让大家猜一下,我能抵多少个老二,多少个老三,多少个老四,多少个老五呢?”
…………
经过这样的表演,孩子们对单位进率有了深刻的认识,想忘都忘不了!
大型数学戏剧主要是为了“展示系列知识(一般为一个单元或几个连续单元)的逻辑结构关系”,或者“展示一个核心知识模块的形成、衍化和发展过程”,或者展示“数学循环上升期中发生质的转变的关键点”,让学生通过持续的角色扮演、与其他角色的对戏,亲身“演出”数学的思维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形成过程,系统、充分、丰富地建立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对完整地体验一个数学组块向另一个组块“进展”和“裂变”的过程,感悟到这个组块在整个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具体位置”,有效地促进对数学的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10到20的认识是学生认识数的一个质变点。编排大型数学戏剧“数和十进制的产生”,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亲身经历创造“位值制”和“十进制”的过程,完善学生对数的认识。
序幕,我的疑问:数是谁创造的?是什么时候创造的?世界各地用的数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满十进一?……
第一幕,三场:原始人狩猎和采摘中的以物计物(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
第二幕,六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一符对一数的计数简况。
第三幕,三场:核心内容为“十进制的产生”,分为:手指计数(体验十进制和以一当十);用更少的石子计更多更大数(体验位值制产生的必要性);求简的思想;现代的自然数。
尾声:媒体快速展示数的变迁过程、数的应用和未来。
为了完成这出大戏,孩子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主动收集资料,在讨论和分析中真正理解古人计数的方式,自己进行角色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这个过程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数学学科本身。
所谓非正式戏剧化,是指在日常教学中,把小学数学中一些常规、常态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片段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方式加工,进行故事化、游戏化、拟人化的处理,使其获得戏剧性的效果。这种非正式数学戏剧化的案例很多是课堂学习过程自然生成的。非正式戏剧化是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戏剧化最常用、最便捷的方式。
比如圆锥的体积公式中,学生最容易忘记乘三分之一。我在学生自己总结出不要忘记三分之一的基础上,这样板书圆锥体积公式。三分之一夸张地占满了整个黑板,“触目惊心”地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比如学习了商中间有0的除法后,在比较804÷4和704÷4时,我扮演704的0,愤愤不平地抱怨:“804÷4,除到0就直接商0,我也在中间,咋就不能直接商0呢?太不公平啦,俺不服!”学生立刻自觉进行角色认同,把自己当成804中间的0进行反击和理论。
如此长期地“戏剧化熏陶”,我们班学生的“戏剧化”细胞也越来越多,“戏剧化”的意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开始自觉地对数学现象进行戏剧化的解释和演绎,即兴制造了很多“戏剧化”事件。
乘法口诀必须实现自动化,单纯的背诵很容易成为学生的负担。除了通过“口诀制作”“口诀竞赛”等方式吸引和激发学生外,我还启发学生一起编排了很多“乘法口诀猜猜猜”的哑剧。比如班上的“调皮鬼”吕文浩先裁了5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都写了大大的“5”。课前,他偷偷把我拉到没人地方,要求我把一张纸条贴在脚心并保密。
表演时,他先高举手心贴着“5”的右手(表示5根手指),让同学说乘法口诀(一五得五);然后举起左手,一屁股坐在桌上,甩掉鞋子,举起左面的大脚丫,全班同学高喊“三五十五”;接着他四脚朝天(四五二十)。
这时,已经有同学开始发难了:“没有五五二十五。”没料到,吕文号高喊:“张老师脱鞋!”我立刻配合地脱掉鞋子,举起右脚,学生兴奋地跳了起来:“五五二十五!”而且还挑衅地喊道:“老师,脱那个脚!那个脚!……”课下,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坐在教室后面的活动区表演着、背诵着……
学习“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时(370÷3=123 …1),吕墨借鉴原来演过的“我当酋长来分钱”,当场即兴创作和表演了“要债”这个小品。
她先重复了“我当酋长来分钱”的剧情,讲清楚了370÷3竖式中的每个数和每一步的含义。然后骤然一转,进入表演状态:“我用分钱的方法把这个题目研究会了,回到家一想,坏啦!我是为了理解除法分着玩的,怎么把钱真的给他们了呢?”于是,她急急忙忙地赶回来,向分到钱的3个同学要回分掉的钱,每人交给她123元,并解释123×3得到的369是她分下去的钱。
然后她故意制造戏剧冲突,惊讶地大声呼喊:“不对啊!我原来是370元,你们怎么少给了我1元啊?”那3位同学也自发配合她的表演,摊开双手无奈地解释道:“余数那1元,你没有分给我们,你装自己兜里啦。”吕墨接道:“噢,想起来了,不好意思,我忘了,分掉的369元,再加上余下的这1元,正好是370元。”这个即兴小品,让全班同学都深刻地理解了验算每一步的算理和现实意义,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需要提醒和说明的是,不管是非正式戏剧化,还是正式戏剧化,都不要对道具、场景、剧本、服装和演出等过度地规范和苛求,有点意思即可,一定不要让这些成为孩子创作和表达的负担,不要让这些影响了孩子们的创编和表演欲望,以及氛围的营造、情节的创造和对数学的理解。因为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戏剧化的核心目标不是戏剧本身,而是戏剧对数学本质的表达、阐释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