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彬
侦探小说出现在19世纪中叶,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了柯南·道尔,第二阶段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三阶段出了横沟正史。至此,在整个世界侦探小说叙事史上都没有提到一个人,这就是大导演希区柯克。
在“世界”这个大盘子里谈侦探小说,希区柯克不能不提,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侦探小说家。
喜欢希区柯克正是从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后窗》开始的。
《后窗》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家养伤的摄影记者杰弗瑞从自己家的后窗发现:当晚,那个经常和妻子吵架的商人三次离家;邻居家的小狗在花坛里又刨又挖;商人的妻子已失踪了多日。于是,杰弗瑞对商人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参与破获了一桩谋杀案。
至此,观众们可以拍拍屁股离开影院了,因为电影的任务已经完成,它把被生活完全绞碎的细节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还原,并对从故事中浮出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和漂白。但是,理论家们不能走,因为撇下希区柯克式的电影语言不说,就叙事而言,《后窗》至少提供了两个学术话题:首先,按照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它极大地满足了“人”的窥私欲望和潜意识。其次,把一个云波诡谲的事件和如此密集繁复的人物关系仅仅放在一个窗口里来展示,作者占尽了便宜,或者说倒了大巧。
可见,希区柯克的“后窗”留得多好。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机位设计和镜头语言,让观众的精力更为集中,兴奋点的流失率更低;另一方面又让观众从他的“后窗”里看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有的观众看到的可能比主人公杰弗瑞看到的还要多),分享了导演的思考和作品本身所附着的意义。这种“后窗”若是用在小说的叙事上,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说难道不需要满足吗?小说就是一种邀约和满足的过程(格非语);
——小说不需要隐藏和深度吗?“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语);
——小说不需要巧劲吗?“尺书寄我三长篇,管中窥豹非其全”(宋人王之道语)。还有,鲁迅只用了一个阿Q就把辛亥革命的老脸画了出来。不仅如此。
被誉为杂文小说家的劳马有一篇小说,叫《一封遗书》,说的是一个年轻人,读书特别刻苦,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到研究生,但是,他在学业上大开饕餮之胃的目的只有一个:自杀。这种鸟人鸟事,看似无聊,其实不然。它让我们在观瞻这个自杀潮人的同时,由此会被许多问题所梗阻,譬如家庭教育的误区,社会教育的盲点,整个教育体制出现的痈疽和死痂,还有对当下学历虚光和学术把头的吐痰和斜睨等等。
《平行》(发表于《收获》2015年第6期)是著名小说家弋舟新近的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个老人被送进了养老院后又跑出来的故事。事情就这么简单,也很流俗,因为这种事情你昨天可能就在某张小报上看过,但是,读完后你会发现,作家在隐藏到小说背后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话,在这个极简的故事里囤积了许多东西,包括各种尖锐的感受和杂陈的滋味。
小说《石榴红了》是我们在自然来稿中淘出来的。我打电话给作者时,作者兴奋中有一种迷惑,因为杂志社的稿件来自全国,选中他的稿件多少也有点中了福彩的意思。当时我想告诉他的是,在这里,谜面到谜底近在咫尺:您在您的小说里架了一扇窗户,我从您的窗户里看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在这篇小说里,主人公老柳头是某区政府大院里的守门人。一年四季,“老柳和他的花园是窗外的风景,而那些窗子和窗子里的人呢,又是老柳眼中的风景。”就是在这种对视中,正直、善良的老柳头发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到有辱党性,小到有损人品,最后,老柳头出手了。
作为一篇反腐小说,小说的“花蕊”处在于,它没有像一个披着道德大氅的法官,一边高声朗诵着正义的讼词,一边声色俱厉地指责那个腐败者;也没有像一个披头散发的泼妇,手卡着小腰,将禄蠹们迎面堵在公益的堂口,然后捶胸顿足,一顿骂杀;更没有像一个窥淫痞,仄身于窗后,将手指轻轻地压在唇边,兴致勃勃地偷窥那些红也绿也之事,而是为我们开了一扇“窗口”,又让我们从他的“窗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
还有本期选发的小说《螃蟹》。螃蟹,这是个多么贱小的生物呵,然而作者并没有“以小卖小”,它竟然让我们在生与死的宏论和低语中游弋深邃,全体起立。
当我们把众多大家、名家裹挟到这个问题里后,就可以尝试着对作家的“后窗”进行一些初步定义了。作家的“后窗”一指小说之巧。现在的读者缺“奶”者少,处在“哺育期”的更少,这就对作家提供的“奶源”提出了要求:太稠了不行,到了作品那就成了晦涩;太稀了不行,到了作品那就成了苍白和低劣;没有味道更不行,体现到作品这,就缺少了思想的维度和意义的纹理;味道单一了当然也不行。为此,作家应当让你的叙事更为智慧和俏丽,要能让读者从你设计的一个点上看到无数个点,自愿在你华丽的迷宫中走到黑。二是指小说之虚。也就是说,小说之事不宜做实,应该做虚,这样才能使你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卡路里”,才能让读者从你的后窗里看到更多的东西,把读者轻松地带入作品的深水区。
当然,对于作家来说,“后窗”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譬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尔的《朝圣年代》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他们开的窗户就很大,景深就很丰富。其中,一部《红楼梦》几代人都仰着脸看,一直研究不透,难以定案,可谓上山者一万,迷路者八千。但是,不管窗户大小、深浅,作家都要善于预留,起码要有“后窗”的意识。这样,你的作品才会引发阅读的“私欲”,才会形成巨大的思维漩涡,才会无限拉长读者的想象线,令你的小说出现“泛可能性”,还有,——小斗出,大斗进。
责任编辑 赵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