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2016-01-08 19:29张志新
甘肃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互动语文课堂教学

张志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53—0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对话、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等,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时间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如:学生预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老师可以“看了这篇文章你想说点什么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话匣。也可以由鲁迅的传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灵性。语文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的舞台,从根本上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教师以恰当的评价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师生的“互动”过程。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

第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并珍惜灵感出现的良辰美景。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用灵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用教师的灵感去激发学生的灵性,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面越广,参与兴趣越浓,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就越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课堂教学应由“情”的点拨到“理”的启迪,进一步激疑促思。当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基调,沉浸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之中时,教师应由“情”的点拨到“理”的启迪,激疑促思。课文中有许多方面,乍一看平淡无奇,容易被学生忽视。其实,这些方面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有着深刻的意蕴。教学过程是互动过程,为了使学生持久地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教师多设计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和课堂活动内容,增加师生对话频率,达到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形成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构成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课堂教学可采用交流讨论和活动与探究方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渗透了学法指导,学生学得比较主动、轻松,师生距离近,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互动”必须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这种“互动”不是表层的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而是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伟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老师讲了大半节课乃至一整节课,学生并没有发言,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让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升华了情感,这应该说是一种深层的“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精神。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及文本的互动交流,使教与学互动起来。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的交流,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使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净化心灵世界,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互动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