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丽红
【摘 要】所谓“三五”模式是学校针对“高效课堂”提出的适合初中课堂的新举措。借此模式本文就此针对诗歌教学作一论述。
【关键词】模式;诗歌;教学
“三”即三个立点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以训练为主线。个人对“三”的理解是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参与到教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但是“学海无涯”,如何让学生身在题海中而不感到苦呢?于是,老师要发挥舵手的作用,既要保证旅途愉快,让学生领略优美的沿途风光,又要适时调控,保证准时到达既定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把枯燥的问题和训练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以求得最好的效果。
“五”即五个环节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预习展示效果点评,质疑问难确定重点,释疑解惑点拨归纳以及限时训练分层评辅。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如何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高质高效的掌握教学内容,这要求我们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文本的重难点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目标不求大而求精,使教学有明确的抓手。同时用预习展示推进课堂教学并将训练融合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下面我就以《望岳》为例来谈谈我对设计一节高效诗歌教学课程的理解。
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备课之初,我明确了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大意,通过想象描绘诗歌画面。②引导学生读懂诗作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③引导学生读本诗以及诗人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做指挥,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预习布置,推动课堂
“动”起来的课堂是成功的,我们可以把“动”理解成调动、互动、活动等。那么“动”起来,只靠老师上课的激发是不够的,更具体的说,这个时候已经迟了,真正的“动”应该是从课前就开始了。学生怎么动全看老师怎么指导。所以课前我布置了具体的预习内容并提出要求:①熟读诗歌读准字音,断好句读。②了解作者和体裁特点。这样做可以节省课堂上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使课堂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三、开门见山,化繁为简
“万事开头难”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但是有时我们不必要在导入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开门见山似的导入,足以让学生进入课堂。所以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对唐代大诗人杜甫并不陌生,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圣人何以为圣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望岳》,寻找答案。”
四、灵活处理,组织讨论
“三五”模式中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该有质疑问难的环节。如何把它同诗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如何问,问什么,这是教者应该“备”的内容。结合本诗的实际,理解画面是很简单的,但是用朗读表现画面对于他们却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在理解画面的环节我组织学生随机查找,这个他们很容易完成。在朗读画面的时候,我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练习。
五、分层朗读贯穿始终
诗歌要读,诗歌名篇更应该读。《望岳》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能接触到的为数比较少的杜甫早期创作。作品充分表现了青年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完整的诗歌创作生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圣”忧国忧民的形象。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①知诗体,流畅朗诵。②知诗意,读出画面。学生泛读,展示自学成果,读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诗歌的韵味。③知诗情,读出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读出诗人博大的胸怀。④知诗圣,读出崇敬。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读书对诗人的崇敬之情。
六、适时拓展,限时训练
这是一个收获的环节,“高效课堂”要求学生课课有所得。在成都杜甫草堂有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以环节从真心评价入手,让学生将心中所想付诸笔端,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的崇敬。我设计课下面的拓展训练:请同学们以“杜甫,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续写几句话,表达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同时我也用一首打油诗和他们一起完成了这个训练:《诗圣》少年望岳立壮志,中年春望忧黎民。暮年登楼怀天下,才德全尽谓圣人。这个环节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让教学更加的温暖而高效。
语文课难上,诗歌尤其难上。我们要学会立足高校,多动脑筋。使学生能够在每次的诗歌学习中,都能够点燃思想的火花,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体会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