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衍震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劝说情境模式分析
文/周衍震
摘要: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态度的服从、内化、同化作了清晰描摹,而劝说情景模式理论则侧重于分析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及结果四情境因素对态度转变的作用机理。同一情境因素在态度转变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因素在态度转变的同一阶段均会起到不同作用,而把此差异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态度转变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劝说情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209-0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科技创新计划HEUCFS2015
“态度”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几乎全部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逻辑本就是调整教化对象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等不一致的观念,最终使其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
一、外部刺激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外部刺激一般包括劝说者、沟通和情境三方面内容,具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劝说者”即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一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沟通”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一般表现为谈心谈话、心理危机干预等形式;“情境”即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用强度”的评价标准采用里克特式量表的标准化五层次分级,即“强-较强-中-较弱-弱”五个次序。“作用对象”即指外部刺激要素具体作用于喜好(Affection)、认知(Cognition)与行为取向(BehavioralTendency)中的哪个方面以实现相应阶段的态度转变目标。
现将劝说者、沟通与情境三要素在态度转变三阶段的运作机理作总结如下。
态度转变的服从阶段
通过上表可知,由于劝说者通常以卡里斯马型权威完成“服从”的态度转变任务,在此过程中,目标靶的所有反应均有外因型的“权威”相对应,故而并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知发生转变;只有当法理型权威被引入沟通过程,喜好与认知才会发生协同转变。服从阶段是一个应激性的阶段,并不涉及效果输出,故而不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取向的改变。
态度转变的内化阶段
通过上表可知,行为取向的转变被纳入情境要素的作用范畴,原因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过程中,目标靶的思维方式逐渐被影响,故会在一定程度上驱使行为方式发生转变,而行为取向的确定恰是行为方式选择的前置过程,自然会在内化阶段受情境要素以影响。
态度转变的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已对目标靶产生理想效果,可被认为其结构已被纳入目个体的世界观结构组成,故三要素的作用对像均涉及行为取向,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可实现成果输出。思想教育内容完全被个体所认同,从而使教化对像能够依照态度转变的预期组织行为。
二、目标靶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目标靶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态度转变的三阶段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目标靶的作用强度各有不同,现择取“对原有态度的承诺”“预防注射”及“人格因素”三因素作梳理如下。
目标靶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
上表三因素的强度描述仍依照里克特式量表的五层分级。“对原有态度的承诺”,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目标靶态度,产生效果的机制类似于心理契约,个体需要解除与原始认同间的契约关系,而与新型认同建立新的契约。在此过程中,个体对于原始认同的承诺牢固性越强,则其对原始认同的背离动机越弱,个体发生转变的可能性越小。
三、中介过程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中介过程中心理机制对态度转变的影响强度
上表三心理机制的作用强度描述仍依照里克特式量表的五层分级。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在三阶段中对态度转变的影响能力均处于最高层级的原因分别为:(一)服从阶段:心理壁垒通过否认、压抑、投射与抵消四机制的建构具有高强度的影响能力;(二)内化阶段:合理化机制在此阶段具有高强度的影响能力;(三)同化阶段:认同机制在此阶段具有高强度的影响能力。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态度转变理论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作用,明确态度转变的劝说情景模式诸要素在不同态度转变阶段如何运作、如何同态度内生的三个结构单元进行互动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纪艳敏,王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基本运行模式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
[2]黄世虎,蔡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转变的劝说情境模式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