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璟
浅论军队基层法治教育训练的创新之路
潘璟
加强军队法治教育训练是依法治军的必然要求。法治教育要注重树立法律权威,推动法律主治,制约领导权力和保障官兵权益。针对当前基层存在的一些与法治教育训练不相符的问题,要注重创新教育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增强法治教育训练效果,培育基层官兵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
军队基层;法治教育训练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推进,法治教育训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关系到法治军队的建成,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关系到部队的安全稳定发展。不同于基层以往进行的法制教育和条令条例教育训练,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教育训练展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1986年以来,随着全国普法教育的持续推进,到现在为止,“六五”普法已进尾声,“七五”普法即将展开。法治教育作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和长期任务,对基层官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随着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全面展开,法治教育训练现状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局限于法律知识的灌输,缺乏法律思维的培养。基层官兵入伍前几乎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学校所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涉及法律方面问题时往往涉及不深,更多是原则性政策性的内容。而到基层后,法治教育虽然纳入经常性教育之中,但“填鸭式”“灌输式”授课依然盛行,组织者自身法律知识功底浅,法治教育时有应付交差思想,案例陈旧或者虚假编造,一些案例因为涉及军事秘密一直未予公开,而且案例多为泄密类和私自开车酿祸居多,案例覆盖面不足。学习过于注重形式,重书本轻实用,领导机关检查也是走过场,只看记没记,导致一些官兵听不进去,兴趣不高,笔记本记完了事,上课习惯听故事,而年年都是那些案例,没有新意,最终导致对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非常不理想。
局限于犯罪案件的预防,缺乏战时军法的运用。基层当前法治教育训练过程中,往往重点在于刑法的学习,目的是防止犯罪案件的发生,再就是加大事故预防方面的学习,总之一点就是确保部队安全稳定。领导干部往往认为安全稳定压倒一切,法治教育就是保证安全稳定的,所以法治教育的全面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确保人员不违法,基层官兵还要学习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在战时还要会用军事法律尤其是武装冲突法来保卫自己、消灭敌人,学习处置战场各类涉法事件。
局限于基层士兵的教育,缺乏干部骨干的教育。重士兵轻军官一直是基层法治教育一大特点,领导干部认为只要士兵命令意识增强,就达到教育目的了,实则不然,这还是老思路老看法。要不就是官兵一致一把抓,不管什么内容不作区分一起上,这是部队长期以权代法的思想来源。法治教育训练不单是讲服从讲遵守,还应注重培养官兵用法意识,执法公正,干部与士兵应有区分。
局限于服从意识的培塑,缺乏官兵权利的保障。以往的法治教育重义务轻权利,强调命令与服从,法律援助做得少,重学不重用,尊法学法守法做得好,用法较弱。加之教育形式不灵活,缺乏创新力和吸引力、感染力,相关的训练也较少,往往局限于授课教学,互动性弱,不利于法治教育训练效果的长效持续。
在基层法治教育训练方面离不开创新,不仅要创新各种资源和人才的投入,还要创新各种方法途径,并学以致用,以增强法治教育训练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从顶层设计入手,树立全新的法治教育训练理念。强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首先要强化法治教育训练的理念。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相应的《基层法治教育训练大纲》等法规,明确基层法治教育训练的目标、定位、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路径、职责分工等,从根本上扭转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的态度,形成全新的法治教育训练理念。这其中包括以下内容:建立起立体的、连续性、广泛的法治教育训练体系,整合军队与社会各类法治资源,建设独立的法治教育训练资源库,组成专业化、专职化法治教育训练教官队伍,推广以官兵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突出强化包括自觉的规则意识、一定的权利意识在内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将集体教育训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建设有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搞好法律咨询与援助工程建设,通过专门的法治教育训练质量评估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法治教育训练始终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并取得实效。
探索新形式新途径,为基层法治教育训练注入新活力。探求新形式新途径是基层法治教育训练创新的突破口,是提升法治教育训练时代感、激发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一是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相对真实的场景才会有效增强官兵对法治的信心、信仰。要在传统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情景教学、案例研究、模拟法庭,展开互动,以更多的模拟训练代替课堂授课,增强官兵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开展好上级法治教育宣讲、旅团领导定期上大课、特定时期法治教育课、法律咨询活动,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官兵到驻地法庭参观、旁听、陪审,深入社区进行调研,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二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将法治渗透到官兵生活各个角落,进一步加大“法律在线”网络建设,吸引更多官兵积极参与,开设“法治强军”专栏,动员官兵跟帖学习。借鉴“微课”等流行的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形式、灵活的课堂设置、新的教学模式吸引官兵,让官兵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听记。也可利用手机媒介,如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法治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教育途径。三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军营营造丰富多彩的法治氛围,利用建筑、雕塑、宣传栏、标语、板报等宣扬法律精神,标示法律名言标语。印发《基层常用法规》《官兵学用法规手册》等口袋书、宣传卡片,帮助官兵更好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军营法治文化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DV拍摄、动漫制作、小品演出等,以进一步强化官兵的法治思维。
紧跟时代发展,着力搭建完善的法治教学保障体系。法治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法治教育训练将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影响着法治理念能否真正进入基层官兵头脑之中。一是整合独立的法治教学资源。组织法律专业和军队基层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材料的编纂,通过整合现有法律教案,合理分类为军人必须掌握的共同法规、开展工作所需的专业法规以及战时运用的相关法规等;通过充分调研获取基层官兵最关切的法律问题,善于将官兵身边的事例变成现实教材,并将法律上的专业术语以令人熟悉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使之程序简明,逻辑清晰,增进亲和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视频,建立网上法治数据资源库,随用随调,内容涵盖各类法律,和官兵工作、生活结合性强,有针对性。最后通过互通交流,优化教学资源,形成精品课程,最终形成一套规范的法治教学资源体系。二是组建由专业教员、军官士官及士兵骨干组成的综合性法治教育人才队伍。可以设立专门法治教员,也可以通过集中培训、依托院校和教导机构进行专业辅导,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定期邀请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法律顾问处人员和驻地政法部门、律师事务所人员,进行授课教学,互相借鉴采纳,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法治教育骨干的整体素质。同时建立专门的法治教育训练质量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适时对法治教育训练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和宣传,引导法治教育组织者向典型学习,强化法治教育者责任心荣誉感,提高开展法治教育训练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由“法制学习”向“法治运用”转变。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基层官兵不仅要学法守法还要执法用法。一是提升官兵的维权意识。基层官兵涉法问题逐年增多,法治教育训练就是要使其掌握法律这门武器,让官兵现身说法,谈身边涉法事,最终学会捍卫权利,学会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矛盾,防止暴力事件和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二是适应战时需要。法治教育训练的一个重点是为打仗服务。一方面,干部是用法执法的主体,必须强化军事审判知识的学习,胜任战时军法官这一职务。另一方面,战时也需要使用法律武器。只有充分掌握国际法相关知识、武装冲突法具体规定,才能更好地开展法律战,必须让基层官兵树立法律武器这一观念,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法律知识储备。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治教育训练机制,使法治教育训练经常化、制度化。这也是《基层建设纲要》将其归于经常性管理的应有之义。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后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法治教育训练的针对性实用性,促进基层官兵各类涉法问题的有效解决。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E1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