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华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掌握语言,是为了进行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学习某种语言时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要上厕所,他拦住一个人问:“Excuse me,where is WC ?”那人瞪了他一眼摇着头走了。原来,英美人问别人厕所在哪里通常委婉地说:“Where is the restroom?”如果是女士,则问:“Where is the power-room?”或更含蓄地表达:“Im going to pick some flowers.”
可见,我们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介绍英语本身的文化内涵,使表达更为得体。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相关文化背景信息
现行教材中的对话、短文及练习都比较注意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如在中国,人们习惯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等;但在英美国家,这些问题应尽力回避,特别是对女士,以免造成尴尬的场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英语,如课文中多以谈论天气作为开场白,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谈话方式与英国的气候特点有关,后来则演变为在初次见面或彼此不很了解的情况下,谈论天气较为稳妥。A:“What a beautiful day,isn't it ?” B:“Yes,it is, Im happy.”双方可以此引入新的话题,不至于失礼或造成误解。
二、介绍词汇的文化含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如学习“news”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时观察north,east,west,south等词的首字母。总结:四面八方的消息就组成了“新闻”。有句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为什么用dog呢?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的朋友,对人忠诚尽责,所以此处才自然提及。再如“she looks blue.(她看上去很忧伤)”若不知道blue一词的引申义就无法理解这句话。从“I am a green hand.(我是个生手)”一句中可以明白,其中的“green”意为“生疏的”。
英美姓氏的由来有很多。有的以职业名称为姓,如Carpenter(卡彭特)、Tailor(泰勒)、Smith(史密斯)、Baker(贝克)等姓氏分别源于木匠、裁缝、铁匠、面包师傅等;有以居住地的城镇或村庄名称为姓,如York(约克)、Kent(肯特)等;有的以颜色为姓,如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White(怀特)等。只有深入理解附加在这些词汇上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区分并使用它们。
三、在教学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如“早上好,老师”不能说成“Good morning,teacher”。因为英语中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所以应称呼Sir,Mr,Mrs,Miss等。又如英语中地点和日期表达的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恰恰相反。“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用英语表达是“Thursday 29th May,2008”。
教师利用英汉对比法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从而学到真正可以使用的英语。
四、创设英语文化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排演课本剧,亲身体验如何恰当使用语言。课外,我们鼓励学生阅读和实践,增加常识积累。如读一些英文原版书籍和报刊、收看英语节目、听英语广播和歌曲、看英语电影等。学校可举行阅读交流会、演讲比赛、英美文化知识讲座,或办英语墙报等,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如讲述西方重要的节假日来历,让学生了解他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
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但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如何在教学语言的同时加以文化引导,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科学地实施英语教学。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