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读背巧理解 适时点拨巧提升

2016-01-06 21:16周生利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神态鹦鹉读后感

周生利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把文本读背、理解等内容融会贯通,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运用恰当方法指导学生提升感悟,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巧读背

读法指导的巧妙设计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不断积累的基础。例如,白居易的《小儿垂钓》,老师通过四步就让学生连读带背。第一步,同桌互读,纠正错别字。第二步,自己读,读出明显的节奏。第三步,指名读纠正节奏,提高难度,加入感情。第四步,通过填空读的方式直接引导学生积累。最后总结:“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最高的境界是心到。”这样巧妙设计读的环节,让读和积累有机结合。随后,教师还设计了“不同的年龄看到这幅情景会怎样读”“如果此时的白居易是胡子一大把的老人又该怎么读”等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感受。

巧理解

怎样才能省时高效地让学生理解文本呢?海南的杨佳慧老师在《古诗两首》中巧妙设计表演环节,效果不错。首先,教师说:“要想演好,我们得先厘清剧情,把你想到的内容填在括号中。”随后,教师把好理解的内容写出来,把不好理解的字词空出来让学生填写,让学生仔细揣摩诗句中难理解的词语意思。学生写好后,让学生演一演。演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表演得准确不准确来区分学生是否理解诗句意思。通过表演,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招手”这个词的理解不准确,进行了及时的纠正,同时还通过这个词,体会了学生此时的心情,一举两得。

巧点拨

课堂上教师及时准确的点拨,能让学生有新发现,开阔自己的思路。例如,在《情景体验作文》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介绍新朋友——鹦鹉时,都是从初步的感受来说这只鹦鹉,教师点拨:“你能描述鹦鹉的神态吗?”学生因此加上了想象来介绍神态。在学生引诱小鸟出来时,学生只关注到了同学的表现,教师点拨:“鸟儿有什么动作呢?为什么有这样的动作?”学生由此走进了小鸟的内心,感受到了小鸟的惧怕。在学生用铃铛引诱的时候,小鸟做出了反应——先看看然后逃跑了,教师抓住这个细节点拨:“小鸟有什么变化?先是什么,后来怎样?”学生马上就能按照“先是——后来——”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明白了描写的顺序。随后教师问:“现在你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能从这只鸟想到人吗?”让学生从事件中跳出来,由鸟及人,彰显了文章的中心。在几个学生说了之后,教师及时总结:“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在习作中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是第五次点拨,直接指向写出独特感受。在学生写完精彩片段之后,教师及时点拨:“只要细心看,抓住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就能再现场景,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最后,在题目的确定上,有几个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拟题目,教师及时点拨:“你能站在鸟的角度来取题目吗?”学生立马出现了“留下是我的自由”这样精彩的题目。课堂中七次点拨的落脚点是“观察”“心理”“顺序”“主旨”“独特感受”“描写作用”和“题目”,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巧提升

评价语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用好评价一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之余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四川毛静老师执教的《学写读后感》一课中,在“认真阅读勾画,批注感受,想想怎样把感受写具体”这一环节,教师在第一个学生汇报后,总结“用假设的方法就能把感受写具体”。在第二个同学汇报后,引导:“你做过这样的事吗?”然后总结:“联系自己的生活就能把感受写具体。”第三个同学汇报后,再次总结:“和自己作对比,举出相反的事例,也能把感受写具体。”三个学生的发言,三次巧妙的提升,把“如何把读后感受写具体”这一难点突破了,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教师也教得得心应手。

编辑 肖佳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态鹦鹉读后感
聪明的鹦鹉活得长
神态描写有妙用
小鹦鹉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熟辣烘鹦鹉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笼中的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