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对话式”课堂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2016-01-06 21:03李宪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劳技剪纸深度

李宪芳

目前,评价教师教学行为最常见、并经常使用的方式是由每一位听课人员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课。然而,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让授课教师更易于接受并在数据的引导下产生深刻的认识,是经验型评课所欠缺的。课堂观察定量数据分析能有效地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让授课教师明确自身的问题所在并更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铺路搭桥。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其核心内容为“问题与回答”,即“问题对话式”课堂观察,包括“四何”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教师回应学生问题、对话深度四个要素。其中,“四何”问题是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教师有效性提问是从问题类型、挑选回答方式、学生回答方式和学生回答类型四个方面观察;教师回应学生问题包括回应方式和回应态度;对话深度分为五个深度。

劳技课《剪纸——剪影镂空法》属于北京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纸工项目中的一节技术实践课。要求学生学习刻刀的刻制方法,能依据简单的纸工加工符号刻制简单的纸工作品;要认识剪纸、会区分阴刻、阳刻剪纸作品;会利用剪影镂空法设计简单的剪纸作品。教师依据课例对课堂各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在课堂观察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与常模进行比较,得到以下启示。

1.教师提问类型。与常模数据相比较,“是何”问题低于常模30.79%,“为何”问题高于常模9.84%,“如何”问题远高于常模20.93%,“若何”问题为0。可以看出,“如何”问题和“为何”问题都远高于常模,总体上呈现出劳技学科的特点,体现出重视学生的技术素养,强调设计学习与操作学习,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探究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降低“是何”问题的比例,适当增加“为何”问题特别是“若何”问题的比例,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技术点的掌握,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

2.有效性提问统计。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记忆性问题”占很大的比重,高于常模24.21%;“推理性问题”略低于常模,为5.01%;问题最大的是“创造性问题”,低于常模15.47%;“批判性问题”的比例是0,而常模是3.75%,差距较大。劳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侧重于设计学习与操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教师在保证问题有效性的前提下,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参与效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初步设计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积极主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让学生边研究、边提问、边解决,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是否了解剪纸设计的方法,是否学会设计的技术点等。多让学生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指导的内容,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得到研究的成果。

3.对话深度。课堂活动中,师生一问一答,对话深度一为76.92%,低于常模5.39%;对话深度二为23.08%,高于常模5.39%;没有出现更高层次的对话深度。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本课是一节剪纸设计课,活动中应关注学生设计技能的掌握。教师在关注一级深度的基础上,出现了大于常模的二级对话深度,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关注了学生对技术点的理解力,让学生在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让学生明确了设计的关键点。

此课虽为小学劳技课,但在适当增加一级对话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增加三级对话的深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初步明确剪纸设计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课堂观察方法是一项系统的科研活动,有赖于学校、合作体、教师三个层面形成的合力。“问题对话式”课堂观察重在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引领,引领的问题源于问题预设,问题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重点都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搭建了平台,在改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编辑 汪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技剪纸深度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剪纸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剪纸
剪纸鉴赏
劳技教育使农村小学生受益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