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区名僧扎敦巴简述①
德倩旺姆
【摘要】扎顿·阿旺格桑丹贝坚赞是清代康区著名的僧人,本文阐述了他毕生为了自己的信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终修成正果,在讲、辩、著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善男信女们的虔诚信仰和崇敬。
【关键词 】苦学;修炼;成就
【文章编号】【】K249
作者简介:德倩旺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博士生。(北京海淀 ,邮编:100081)
①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康巴藏族史(志)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MZ022。
The Brief Biography of dDra ston Ngag dbang sKal bzang sTan pa’I rGyal mtshan
Deqian Wangmu
Abstract【】dDra ston Ngag dbang sKal bzang sTan pa’I rGyal mtshan is a very unique, and famous Bonpo monk in Kha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is whole-life belief, which is so called “When Heaven is about to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a great man, it always first frustrates his spirit and will, exhausts his muscles and bones, exposes him to starvation and poverty, harasses him by troubles and setbacks mainly…”, then he succeeded finally with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which help him get the honor and respects from all the religious believers.
【Key words】learning; practice; achievement
一
扎顿·阿旺格桑丹贝坚赞(dbra ston ngag dbang skal bzang bstan pa'i rgal mtshan. 1897-1959)是一位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学者,关于他本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的宗派无偏见观念。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他师从夏尔杂扎西坚赞(shar rdza bkra shis rgyal mtshan. 1859-1934),接受了佛苯两种宗教的融合观点。另外,他像他的老师一样,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为苯教徒而只接触苯教文献,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每一位碰到的大师学习,接触到了各种教派的各种观念,真正做到了将夏尔杂扎西坚赞所提倡的“佛苯思想结合”。因此,他受到了苯教以及佛教各个宗派的僧俗人士的尊重。
扎顿·阿旺格桑丹贝坚赞的一生可以从六个方面简述之:出生——童年时代的成长——拜师学习经历——自我修行——授、辩、注三方面造诣——修成正果。
扎顿·阿旺格桑丹贝坚赞出生于藏区东部,隶属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被称为“尼乾桑哇央宗(gnas chen gsang ba yang rdzong)”的地方的中心地带的一个小盆地,历史上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他的父亲是扎(dbra)氏家族洛追同美(blo gros thogs med)的后代奥杰才让(o rgan tshe ring),母亲是哲('bru)氏家族的次仁旺姆(tshe ring dbang mo)出生于第十五绕迥火鸡年(公元1897年)。传说他出生后变成了一只鸽子飞出了帐篷,正在他母亲认为自己丢失了孩子的时候发现鸽子又飞了回来,就在帐篷外面等着她。此类传说可信度不太大,应该只是信众和传记的撰写者向扎顿巴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也在一定层面上神化了他。
传记显示,扎顿巴在还是孩童的时候就聪明异常,5岁时就开始学习,在阿阿寺(rnga rnga dgon pa)师从措普竹乾(mtsho phu gru chen),学习了梵文的兰札体和瓦德体,7岁在瑟拉寺(su la dgon pa)学习羌姆舞蹈面具制作,并将两个寺院里几乎所有的经书都浏览了一遍。8岁时,扎顿巴的叔叔杨忠丹增(g.yung drung bstan 'dzin)邀请夏尔杂去瑟拉寺讲经,他遇见了他人生中众多良师中最为重要的经师夏尔杂·扎西坚赞。在跟着夏尔杂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习了《总集法库》*《总集法库》,藏文为spyi spungs bon mdzod,一部叙述苯教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果位教法的经籍。《汉藏大辞典》,中卷,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p1677和长寿仪轨,并接受了灌顶,正式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异常出色,几乎能够理解老师讲授的所有内容,夏尔杂也称赞他“有慧根”*其麦拥珠主编:《色拉班智达·扎顿巴·嘎桑丹巴将参文集》,第一卷;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9页。原文为“rje nyid kyis 'di la yon tan bslab na dge pai rigs yod bar 'dug gsungs nas ma 'ongs 'byung 'gyur gyi lung bstan par mdzad do.”。
成年之后,扎顿巴的另外一位叔叔多杰扎巴(mdo rgd grgs pa)带着他去向另外一位在经、律等方面都异常出色的堪布索南曲舟(bsod nams chos 'grub)学习了众多经文,比较普遍的内容比如僧人们普遍都会接触的五明;基础性的显宗和部分密宗知识,如《师修全纹》(bla sgrub thig le'i rgya can)、《心宗十八部》(sems sde bco brgyad),《幻觉寂静》(sgyu 'phrul zhi ba)、《内修智集》(nang sgrub rig 'dus)、《般若第一部》(yum ka)、《文殊灌顶》('jam dbal sgrub thabs)、《般若难释》(sher le'i dka' 'grel)、《三圣授记》(dam pa gsum gyi khrid yig)、《百字经注释》(yig brgy'i 'grel)、《平乱经》('khrugs bcos)、《祈祷金刚结注释》(smon lam rdo rje mdud 'grel)、《经文问答》(dris lan lung rigs 'brug sgra)、《大圆满基道果精要》(rdzogs pa chen po'i gzhi lam 'brs bu'i gtam nyung ngu gnad kyi za ma tog)、《金刚杵修行法本》(rdo rje phur ba'i sgrub thabs)、《桑东巴热祈祷文》(zangs mdog dpal ri'i smon lam)、《手记金刚文句释》(zhal chems rdo rje'i tshig rkang 'grel)、《米旁授记》(mi pham gsum don rnam)、《知识全书》(bstan bcos shes bya kun khayb)等。这之后还特别跟随者律宗上师云丹扎巴(yon tan grags pa)学习了夏居(dbyar gnas)的仪式,跟随叠青索杰(gter chen bsod rgyal)学习了《加行要义》(sngo 'gro'i dmigs khrid),跟随上师夏知哇洛追(bla ma bya bral ba blo gros)学习了杂巴知(rdza dpal sprul)的《文集》(bka' 'bum),跟随掘藏师(sangs rgas gling pa)班丹且吉多杰(dpal ldan chos kyi rdo rje)学习了他掘出的《上师思集精要》(bla ma dgongs 'dus kyi chos skor),还有夏尔杂的《雍仲苯教教义显密经释》('phrul ngag g.yung drung bon gyi ring lugs mdo rgyud gzhung bshad )和《大圆满秘诀》(rdzogs chen gyi man ngag)等。扎顿出家之后,不仅学习刻苦,恪守戒律,言行也非常出众,在众多弟子中鹤立鸡群,也非常得各位上师的欢心,各位上师都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其中一位上师对他帮助很大,他接受了霍尔智格尔·洛桑丹增念扎(hor brag dkar sbrul sku blo bzang bstan 'dzin snyan grags)关于苯教新派的一系列教授,没有只是从文字的表面意义上加以理解,而是真正从字里行间的释义中理解,被人们认为是“具有天生的佛性”“智慧如同天空一般广阔”*其麦拥珠主编:《色拉班智达·扎顿巴·嘎桑丹巴将参文集》,第一卷;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12页。原文为“rang byung ye shes kyi snang ba mkha' dang mnyam ba la dbang 'byor bas ma ha-a ban t-i ta zhes mkhas ba'i grags snyan phyogs kun tu khyb par gyur.”的“马哈班智达”( ma ha-a ban t-i ta)*“ma ha”在梵文中意为“大”,所以“马哈班智达”的意思为“大班智达”,也就是“大学者”。。
不仅如此,扎顿巴的修行也是可圈可点。尽管从众多名师那里学习了众多高深的经文,修行法门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学习能力,扎顿巴并没有让自己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他经常在自己的修行地知德强曲林(sgrub sde byang chub gling)修行,一闭关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终于得道,在修行方法上真正达到了佛法中“性空”和“慈悲”结合,双运的境界,排除了世间的一切杂念,并在更进一步的修习中消除了恶果。
除了自身的成功修行,在讲、辩、著三个方面('chad rtsod rtsom gsum)的成就也不可小觑。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显宗和密宗的无上乘,更是成为了能够独立教学,几乎不需要任何借鉴(gzhan dring mi 'jog pa)的学者。身为苯教学者,有些意见不一致的学者来与其辩论或者各自著书立说驳斥他的观点,最终都臣服于他如狮子般的雄辩下('jigs med seng ge'i nga ro sgrog par mdzad)。这之后,还亲自骑马前去现今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地区讲经说法,并前往现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朝拜。在各地受到邀请,并非常愉快地在沿途讲经、著书立说。在每一个地方,他都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懂得取舍、行善弃恶,所到之处都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结扎顿巴一生的品行,不难发现他都在锲而不舍地学习和修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教导人们向善。他受到了苯教始祖敦巴辛绕的感召,在新龙县以自己的修行处——知德强曲林(sgrub sde byang chub gling)为基础建立了寺院和多登寺(rtogs ldan dgon),并教授了众多的学生,如次乾杨瑟塔曲丹贝尼玛(tshul chen yang srid theg mchog bstan pa'i nyi ma)、大学者丹巴尼顿丹增同瓦让追(mkhas grub dam pa nges don bstan 'dzin mthong ba rang grol)、活佛杨忠丹增丹贝坚赞(bstan 'dzin skyes mchog dam pa mchog sprul g.yang drung bstan pa'i rgyal mtshan)、琼珲杨忠德丹(khyung dpon g.yung drung bdud 'dul)、琼布孜珠山的活佛次成塔青(khyung po ri rtse drug bla ma tshul khrims mthar phyin)和祖沛沃塞(gtsug phud 'od zer)续氏家族的活佛索南丹杰(zhu'i bla ma bsod nams bstan rgyal)、扎当王(brag steng rgyal po)的王子等,还有来自汉地的汉族学生、琼布地区和安多嘉绒等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如同被花朵吸引的蜜蜂一般,被如同花香般诱人的扎顿巴的名声吸引而来。扎顿巴不仅教授他们天文历算、医药配方学、因明学、诗镜论、文法、音韵学、兰札和瓦德两种梵文字体,还有《经注五部》《幻灯五部》、上师夏尔杂所著《五库》等,更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他在僧俗学生中都拥有很高的威望,在教学中他一直宣扬佛苯二者不应有任何分歧,要求学生对所有派别的教义都无偏见地学习和接受,使得自己的学生也都能接受这种从根本上无任何宗派偏见,对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广而纳之的学习。由于他本人学识的渊博,对佛苯二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很多学生对佛苯二者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大手印、大圆满及中观的观点和教义都教授给了自己的弟子。
扎顿巴的成就表现在自己的修行处知德强曲林(sgrub sde byang chub gling)的所在地建立了一个有着八十个柱子的修行院——雍仲拉孜(g.yung drung lha rtse),并装藏了从象雄和印度收集来的众多合金、金、银、铜等材质的佛像共700多座。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詹巴南喀和莲花生大师的佛像。说这两尊佛像值得一提,也正是因为上文中提到在詹巴南喀等苯教学者的时代,苯教新派的著作中不论是标有作者名的文本还是没有作者名的伏藏,也不论情不情愿,大都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莲花生大师的推崇,再加上扎顿巴的上师夏尔杂扎西坚赞本人也正是苯教和佛教正式的合流点,供奉着詹巴南喀和莲花生大师能够准确地说明扎顿巴本人属于苯教新派。
除此之外,扎顿巴被赞颂为“拥有光一般的智慧”,同时也被认为已经超越了各位上师的成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扬名之后,虽然有了如此之高的成就和民众如此热切的爱戴,但是他却拒绝拥有一切特权,仍然以普通僧人的形象和身份生活,正是为了向普众说明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以鼓励信众一心向善。终于,在1959年,扎顿巴在自己63岁时虹化离世,由于修行了大圆满法,他离世时据说有花雨降下,人们更是在他残留的头盖骨上找到了自然生成的右旋白海螺和众多舍利子。他留下的文献经过整理后共有八部,分别是颂词部、传记部、问答部、诠释部、教诫部、授记部、修行部和佛苯部*传记内容采自其麦拥珠主编:《色拉班智达·扎顿巴·嘎桑丹巴将参文集》,第一卷;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p1-19。
二
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讲,首先不得不对公元8世纪以来苯教与佛教两种宗教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中尤其以苯教的新派与旧派最为引人注目。经过8世纪那场足够称为“改变命运”的辩论后,苯教败北,再加上由于朝野中苯教大臣的不得圣心,赞普赤松德赞排除异己的决心更加强烈,随即开始灭苯。在这过程中,苯教的经典被毁,塞康被拆除或强行改为佛教的佛堂,苯教徒被逼迫改变其宗教信仰,不从者被杀或被流放,民间不愿皈依佛教的苯教徒也遭到迫害。在苯教几乎已经失去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所有优势,苯教徒也陆续被迫害流放之后,残余的部分苯教徒们迫于生存不得不顺应时势,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投入佛教旗下,同时也仍然在不暴露自己“立场”的前提下,顺应权势写出了一些含有佛教内容的苯教著作,这就是苯教新派的出现。赤松德赞在推广佛教时从乌仗那邀请了以佛教密宗大师著称的莲花生大师,他也成为了推广佛教说一不二的领军人物。在当时,苯教新派的著作中不论是标有作者名的文本还是没有作者名的伏藏,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莲花生大师的推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强迫苯教顺应佛教,被要求以佛教为主苯教为次,对苯教来说实在是个非常大的屈辱。但是也可以认为詹巴南喀为首的苯教学者们权衡利弊后,迫于形势先于佛教以吸收对方宗教元素的方式向对方示好,以退为进地避免了赞普对苯教进一步的高压政策,同时也代表了青藏高原的本土文化开始吸收外来的印度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宗教文化,也代表了苯教和佛教二者的教义自此开始融合。
但苯教绝不仅仅是唯一在努力求同存异的一方。在漫长的历史中,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遭到了苯教徒的大力顽抗,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在当时吐蕃王朝的上流社会中得到了以赞普为首的权势力量的支持,但是吐蕃大部分的民众仍然是不知佛教为何物的苯教徒,作为一种外来宗教,面对着苯教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存在与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厚重历史*苯教诞生和传播的年份在学术上还未能取得统一意见,但根据南喀诺布活佛的论据,自苯教诞生已经有了3800年的历史,而佛教自传入已经有了2500年的历史,所以以此推断,苯教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想要驻足雪域高原并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佛教也开始向苯教靠拢,以苯教徒习惯的宗教信仰方式向民众推广佛教。比较广为人知的方法类似于莲花生大师降服了某某地方的山神或者其他苯教的神灵,允许这些苯教神灵们保留自己的祭祀方式,同时也将佛教中的祈福和祭祀仪轨按照苯教的文献进行修改,重新编写神灵们的祈祷文和修炼法文,将苯教传统的日常祭祀如同煨桑、朵儿玛等统统纳入,以增加人们对佛教的亲切感,甚至还将部分苯教的神灵改为佛教神灵,使人们觉得“如果长期保佑苯教的本地神祇都可以转而保护佛教,那么自己如果改宗也只是顺应神灵的结果”的想法更加心安理得,降低了罪恶感,使得佛教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通过改宗之后的佛教,已经与向佛教妥协后的苯教新派在本质上更为接近。
17~19世纪,苯教与佛教逐渐向彼此靠拢得更为彻底,苯教甚至也增加了三宝:佛、法、僧的教义。这说明二者在宗教教义的核心上已经取得了一致,二者正式“合流”。“合流”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文献作者的上师夏尔杂扎西坚赞的成就。夏尔杂扎西坚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藏族近代史上学术最为显赫的集大成者之一,他之所以如此闻名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宗教方面的学术成果硕果累累,还因为他作为一名苯教徒,将本人继承的苯教发扬光大后,与佛教的思想体系进行了融合,正式将佛苯两种宗教的宗教思想教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数个世纪以来佛苯两教真正的汇集点,也使他本人成为佛苯两教的集大成者。他在康区德格县杂库(rdza khog)地区的修行地至今已成为众多苯教徒朝圣的圣地。夏尔杂扎西坚赞几乎毕生都在他的修行地修行,他的一生中只离开过五次,目的几乎都是学习和受邀前去讲经与授课,特别是康区和安多地区,不少慕名远道而至的佛苯各教派僧人和民众来到他的修行地听取讲授。他的声名远扬并非偶然。首先,他的学术成果令人称羡,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夏咱·扎西坚赞全集》(夏尔杂与夏咱在藏语中为同一个字,因方言不同在汉语中取字不同。)共18本;另外他将佛教和苯教的思想体系结合后的独特观点也在安多和康巴地区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这种被新传入的佛教的理论所影响后的苯教,称为“苯教新派”。
其次,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在康区境内产生的宗派无偏向运动,即利美运动(ris med ring lugs)。利美运动是在19世纪初兴起的佛教复兴运动。在佛教的不同传统中,藏传佛教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及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宗派林立,甚至不同宗派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冲突斗争不断。19世纪,宗萨蒋阳钦哲旺波(rdzong sar 'jam dbyngs mkhyen brtse dbang po)、降贡康楚('jam mgon kong sprul)和降公罗多旺波('jam mgon klong brdol dbng po)等三位大师有鉴于此,推动了不分教派的运动,即利美运动。其目的就是在反对宗派门户之见引起的宗教论争以及互相迫害,从而,他们提倡一个超越教派,寻求调和以及容忍的运动。由于时代的演变,佛法经过各个哲学体系的建立,使得修行者互相议论,不能和谐共处,而“利美”是一种极为开放的心态,这种没有宗派分别的方式正是佛陀教法的精髓,打破“你”“我”之间的间隔,不否认各个门派之间的存在。任何人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从事不同的修行。三位大师都是宗派无偏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们云游各地搜集了为数众多不同传承的佛法修持,并将搜集到的重要法教集结并印刷出版,使众多濒临绝迹的宗教文本重现活力。由于宗派无偏向运动在康区的大力推广,佛苯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与和谐,民众对于两种宗教、多种宗派共存的状况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使得康区如今宗派林立,和谐共处,宗派与宗派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更加频繁,远远胜于宗教历史更加久远的卫藏地区和学者辈出的安多地区。
综上两点构成了本文文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宽容的宗教氛围,广泛吸收了佛苯两教的苯教新派的产生以及上师对作者的影响等种种因素,使得他产生了宗派无偏向观念和更加宽容的思想体系,这一点在其所著的上师传记中可见一斑。扎顿巴虽然没有自己的传记,但其经历在他的作品中都略有提及。
[责任编辑:林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