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终端在综合ICU的应用观察
张瑶
关键词:智能化终端;互动探视;ICU;满意度
视频流技术是国际先进的流媒体交换技术,它是一个能提供双向多媒体视频服务(视频、语音、通讯、文字、图片及数据等)的综合业务平台。采用视频流技术的智能病床终端,可以实现重症监护病房(ICU)探视,让亲友与病人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讯、互动、用药提醒、康复期的注意事项等,促使病人更好的康复;同时保障病人在住院期间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和放松的心情,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1]。我科为综合性重症监护室,采取严格限制性探视+远程内网视频探视模式,该模式已经在我科实行将近2年的时间,不论在降低ICU院内感染发生率,还是在提高家属及病人的满意度方面,均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效果。随着远程视频探视模式的启动而配备的智能化床旁终端的持续使用,除了单一的视频探视之外,我科尝试将家属与病人的互动内容融入日常的唤醒、沟通、宣教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入选标准急性外伤病人;年龄18岁~85岁;入院超过24 h,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15分~24分[2];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上;自愿(家属)参与本研究,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1.2剔除标准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不适宜继续互动探视的病情变化;有精神疾病史或在研究期间出现监护室综合征;未能有效完成病人(家属)满意度调查。
1.2方法
1.2.1分组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入住ICU的400例急性外伤病人根据入选标准按床号单复数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单数床号为观察组,采取家属主导沟通方式;复数床号为对照组,采取原有护士间接引导沟通方式。观察组200例病人,男143例,女57例,年龄18岁~85岁(52.10岁±27.12岁),住院时间(11.00±4.17)d,其中血管神经损伤18例,多发性骨折76例,胸腹部联合伤33例,颅脑外伤73例。对照组200例病人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18岁~85岁(47.33岁±28.32岁),住院时间(10.67±3.71)d,其中血管神经损伤23例,多发性骨折73例,胸腹部联合伤38例,颅脑外伤66例。两组病种、年龄、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2观察组方法请家属选取病人平时喜欢的音乐类型,下载至音乐播放软件中,由智能床旁终端进行单独针对性的30 min的循环播放,每日2次,每日可更新。家属可自行录取音频和视频,内容限定为:①问候语言;②鼓励语言;③日常沟通;④由责任护士提供的病情相关健康宣教,基本固定在比较容易理解及表达的范围中如用药知识、功能锻炼知识、饮食宣教等,经护士筛查后由智能终端进行30 min每日2次的单独针对性的循环播放,每日可更新,而床旁护士除回答病人额外提问和对临时更新的相关医嘱做即时宣教外不另外分配宣教时间重复相同工作。内容见表2。
表2 ICU病人智能化终端应用于互动探视扩展项目
1.2.3对照组方法①按常规30 min、每日2次播放我科原有背景治疗音乐。②按常规由护士给予宣教。③每日远程视频探视时间增加5 min。
1.3评价指标采取监护室原有病人(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在病人转科或出院后给予填写。同时统计ICU护士用于指导病人及与家属沟通所需的时间。
1.4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病人(家属)满意度调查病人400例,其中观察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共收到有效调查表396份,其中观察组199份和对照组197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9.5%和98.5%。病人(家属)满意度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家属)满意度比较 例(%)
2.2护士工作时间我科由床旁护士负责每位病人的护理,由责任护士负责指导以及与家属沟通。由于减少了护士宣教时间(每日30 min)及不可估算的宣教重复频率,增加的操控终端时间(每日1 min~4 min),观察组床旁护士(40人)的工作时间比对照组至少每日减少1 040 min~1 160 min,责任护士(6人)由于需要检视互动探视内容及指导家属操作方法流程,工作时间共每天增加210 min~240 min。
3讨论
3.1社会与医院同时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视频流技术以高品质的媒体视频、系统稳定、功能强大、支持多种服务而在全球领先。我科将视频流技术的智能化床旁终端简单地应用于开创数字化互动探视模式,将危重病人的心理支持、病人对于疾病知识的需求、家属对病人的支持和护士在与病人及家属的三角沟通整合在一个统一视频平台上,可以通过一个终端进行执行及处理。由于我科执行的是远程内网探视模式,该类系统的缺点是可传递的信息量小,交互性差,而且由于需要家属前往医院才能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并且视频探视仅仅通过摄像头进行对讲,缺乏直接身体接触,虽然一定程度避免了感染的发生,却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交流[4]。同时由于探视时间的限制,每位家属与病人沟通的时间以及由于探视时情绪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很多家属表示“仅仅限于看到病人,说了几句话”的程度。为此,我们首次尝试利用视频系统,将音乐的舒缓功能与家属的鼓励性语言支持以及由家属主导的简单的疾病相关宣教结合起来,在不增加硬件设备投入的情况下完善病人和家属之间的情感沟通。
3.2音乐治疗的效果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病人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的作用广泛、安全、经济,且对护理人员要求不高,容易在临床工作中开展,近年来,已在许多医疗领域得到应用,获得肯定性评价。在提高音乐治疗效果方面,个性化音乐被普遍采用[5]。采取根据病人的喜好结合原有ICU音乐库中的曲目进行针对性间断性播放,和原先我科采取的长时间群体性循环播放固定曲目方式相比,病人接受程度更高。
3.3探视范围的延伸在监护室的封闭环境中,意识清醒的病人唯一渴望的就是与亲人的沟通,有时候医护人员的千叮万嘱也抵不上至亲的一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运用亲情来协助护理工作,可改善病人的依从性。另外,原本探视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位亲朋好友都能向病人表示安慰和鼓励,但录制的音频和视频却没有人数及区域性限制,很多病人得到了他们远在外地和国外亲人的支持。
3.4高效的沟通我科的责任护士每天原本安排有2 h的时间开放给家属供交流及提问,但由于每位家属的认知程度不同,实际上占用到护士的平均时间相差极大。有些善于交流的家属滔滔不绝,而有些家属则没有公平的得到相关服务。现在责任护士需要与家属沟通如何用日常语言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及宣教内容,并遵循医疗护理流程、配合康复,如何选取音乐等,使以往的家属问、护士答变为以护士为主导的向家属输出信息,实际也包括了对病人病情的介绍以及家属的宣教。在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时许多家属表示能够感受到护士是真正地为病人考虑而不是以往简单地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而进行的访谈,以更新颖互动的方式满足了家属的需要,扩展并延伸了探视功能[6],基本避免了访谈时间不匀的现象。
3.5缩减护士工作量对于执行基本护理流程的床旁护士,每次开关视频终端需要1 min~4 min,但由于减少了每天30 min左右的固定宣教时间,并且由于病人的主动配合度增加,治疗护理效果增强。
3.6缺点由于家属所递交视频音频内容的不确定性,责任护士每天需额外分配大约30 min的时间在筛查内容上以及云盘的转录上。少部分家属一开始不会操作视频音频转录,责任护士需花额外5 min~10 min进行指导。极少部分家属反映没有U盘,希望能由医院提供。
参考文献:
[1]侯晓静.视频流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3,7(1):102-104.
[2]任艺,邵旦兵,刘红梅,等.MEWS评分S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在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预后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8):711-714.
[3]吴昂,陈向阳.医院智能化探视系统的应用——非典给医院智能化建设带来的启示[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8):53.
作者简介张瑶,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25.048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09A-31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