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曦
(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 江苏 210023)
转喻与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自Lakoff & Johnson 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成为语言学界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相比之下,学者们对转喻的关注度稍逊一筹,但也不乏创见。第一版《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最早将隐喻研究的成果引入学习词典的编纂实践,成为英语学习词典近年来的创新之一。词典用户通过查阅词典文本中的隐喻提示框(metaphor box)能够更好地习得英语中常见的隐喻及地道的隐喻表达方式,进而培养二语能力中重要的隐喻能力。目前将转喻的研究成果借鉴到词典学研究中的尚不多见,波兰学者Sylwia Wojciechowska 的专著《概念转喻与词典表征》(Conceptual Metonymy and Lexicographic Representation)可谓填补了这项空白。该书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调查了五大品牌英语学习词典转喻义项的表征情况,是概念转喻与词典编纂实践这一专题取得的最新进展。国内学界近年来呼吁教学词典学研究转向认知范式,发挥认知理论对教学词典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陈伟,张柏然2007)。该书从转喻的理论阐述出发,落实到转喻信息在英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具体表征,或可作为国内相关研究的范例。
《概念转喻与词典表征》一书以认知转喻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调查了五大英语学习词典表征和处理转喻信息的现状,重点考察了义项划分、义项排列、释义以及名词可数性标识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该书作者依据认知理论框架为英语学习词典全面表征转喻信息提出了改善意见。全书共分为六部分,包括引言、结论以及主体部分的四个章节。
引言概述了该书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基本假设及各章安排,为转喻的重要性立言,同时强调转喻性思维对语言习得的影响。Wojciechowska 还论证了认知语言学与词典学的联系,认为教学词典学应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得到启发,使学习词典中转喻信息的表征更具理据性。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本章是与转喻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综述,为二至四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宏观理论支撑。Wojciechowska 首先回顾了在Lakoff 和Johnson 的隐喻转喻认知理论观照下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和区别,以及Lakoff 和Turner 提出的转喻机制是域内映射的观点。以Lakoff 为代表的认知转喻观强调,转喻的主要功能是指代,它具有系统性和非任意性等特点。作者还列举了其他学者对转喻的定义。从这些定义使用的术语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关注两个关键词:域(domain)和映射(mapping)。Wojciechowska 认为,转喻的定义之所以存在争议和不足,就在于域模糊的本质和映射的局限性。
对此,作者提出四种替补性理论以重新审视转喻的运作机制,即区域激活(zone activation),域的显化(domain highlighting),域的增减(domain expansion and domain reduction),以及语义阐释(semantic elaboration)。作者主张以语义阐释来解释转喻。依照这种观点,通过转喻,源义转移到目标义上,退居成背景,而目标义在一个包含了源义和新义的有机整体中获得了概念显性(conceptual prominence)。这就是说,转喻不只是一种替代,而是语义的扩展和丰富。比如,在“The bathtub is running over.”这个句子中,名词短语“the bathtub”通过转喻的语义阐释后,不是泛指“water”,而是指“the water in the bathtub”。语义阐释不涉及域和映射,同时还明确了转喻源义的地位,因而较其他理论更具优势。此外,转喻的分类也存在分歧。Wojciechowska 比较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指出了这些分类方法的共性及可改进之处。本章的最后,作者分析了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可看作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
第二章 词典微观结构中的转喻义项。本章探讨的是转喻义项的义项划分和义项排列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在词典编纂初期加以详细考虑,并在词典体例中体现出来。本章由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两部分组成。在理论部分,作者论证了英语学习词典文本提供源义和转喻义的必要性,并根据学习者认知和习得转喻的特点为转喻义项提供了理想的排序法。作者建议始终将源义置于转喻义前,便于词典用户体会词义的转喻演变过程,同时应兼顾隐喻义和多重转喻义的处理。例如,依据“TREE-WOOD”这类转喻,cherry 的源义“cherry tree”(樱桃树)应排在目标义“cherry wood”(樱桃木)之前。
为检验转喻义的义项收录和排列现状,Wojciechowska 选取了五大英语学习词典的最新版本,依据七项标准选取了100 个转喻义项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五部词典中分别抽样进行文本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大英语学习词典对转喻义的表征不够系统,不仅词典与词典间的收录情况不一致,同一词典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还存在转喻义或源义的缺失现象,而这种缺失毫无理据可言。在义项排列上,有一小部分转喻义被置于源义之前,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某些源义与转喻义被隐喻义和不相关的义项隔开。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作者建议使用样本词条(template entry)来规范转喻义项的选取和排序。在五部词典中,麦克米伦较好地表征了转喻过程,这要归功于该词典对修辞性语言的重视,同时也由于该词典用数字和字母区别主次义项的做法。作者希望麦克米伦能考虑为常见的转喻提供提示框。
第三章 转喻义的词典释义。本章关注的是英语学习词典中转喻义项的释义。作者首先从理论角度讨论了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原则、标准和策略,提出如果用语义阐释来理解转喻,最好的释义策略是传统的分析释义法和柯林斯系列学习词典提倡的整句释义法。同时,由于转喻描述的是相关义项之间的概念邻近性(conceptual similarity),在词典释义中应该明确指出转喻的源义,在具体的编纂实践中可以借助词目词、前指和控制词汇三种策略实现。
本章的实证研究部分同样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研究。作者从已选定的100 个转喻义项中筛选出50 个义项作为样本,选择标准是每个转喻义在五部词典中都有释义。结果表明,五部词典对转喻义项的释义总体上比较令人满意,大部分义项都以源义为基础对转喻义进行阐释。在指代源义时,五部词典都结合了三种策略。尽管如此,Wojciechowska 认为英语学习词典对转喻义项的释义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建议词典编纂者统一指代转喻源义的策略,直观地说明源义和转喻义的关系,释义的措辞要显化转喻的过程,不能颠倒源义和转喻义的顺序。作者承认释义需要视词而定,某些情况下不需源义也能将转喻义解释清楚,不过根据转喻类型实现释义的系统性也是可行的。
第四章 转喻与名词可数性。本章评估了英语学习词典中源义和转喻义可数性标识方式的有效性。英语学习词典通常使用语法标签、例证和释义来标识名词的可数性。语法标签的作用是显性的,例证和释义则是隐性的标识方式。Wojciechowska 赞同Panther 的看法,认为转喻是表明用法的事件(usage event),解读转喻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境。因此,从理论角度看,使用例证标识学习者词典转喻义项的可数性收效最大。
从已选定的100 个转喻义项中,作者挑选出40 个可数性发生变化的义项作为样本,分别考察其语法标签、例证和释义是否清楚说明了其可数性,以评估三种方式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除了部分遗漏情况,大多数已有的名词可数性标签都简明有效。其中,《剑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效果较差,由于其释义里同时包含了源义和转喻义,词典使用了大量的[C/U]或[U/C]标签,这类标签容易造成词典用户的困惑。作者建议一义一标签,明确地传达名词的可数性信息。同样地,大部分词典都为转喻名词的源义和转喻义进行配例。但五部词典在转喻名词配例方面的处理不一致,一些对学习者有用的义项并没有配例说明。此外,也有一些例证未能表明名词的可数性。这种不确定性同样体现在释义上,如释义中使用“the +noun +of”的结构时,名词的可数性变得模棱两可。作者提出,在配例时应至少使用一个例证来说明语法功能,比如常用转喻义的可数性。
该书的结论部分回顾了整个研究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总结了实证部分的主要调查结果,提出英语学习词典系统表征转喻义项的五个步骤,最后综合评价了五部英语学习词典。作者认为,牛津、朗文和麦克米伦是其中的佼佼者:牛津在义项划分和排列方面优势明显,麦克米伦最符合学习者认知转喻的特点,而朗文和牛津为转喻义项的配例数量最多。
《概念隐喻与词典表征》被收入Jacek Fisiak 教授主编的《波兰学者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丛书》(Polish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该书是其中的第34 本,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作者Wojciechowska 有创见性地选取了概念转喻在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表征作为研究课题,把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研究成果与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结合起来,为英语学习词典更系统、直观地表征转喻信息打开了思路,对教学词典学的修辞性语言研究有启发作用。在分析实证结果时,作者反复强调概念转喻理论对解决词典文本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作用,进而提出具有理据且可行的改善方案。
2)实证研究扎实严谨。该书的三个文本考察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统计为辅。从书中充足的词典实例和图表分析足以看出作者对语料观察的细致程度。读者可从该研究出发,考察其他类别的学习词典对转喻义项的表征情况,或考察双语学习词典对转喻义项的处理。该研究针对转喻义项的义项划分、义项排列、释义以及名词可数性标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按这些方案进行词典表征的效果也需要后续研究进行验证。不仅可开展实证研究,从理论角度进行思考也是必要的。
3)关注名词的语法信息表征。以往的研究重点在于动词的语法信息标注,对名词的语法信息表征研究比较欠缺。该书的第三个实证研究探讨了转喻类名词的语法信息标识方式,用实证数据验证了语法标签标识名词可数性的有效性,论证了给名词配例的重要作用,这对英语学习词典的具体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以概念隐喻为主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概念隐喻理论已成为外语教学和词典研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于概念转喻的特殊性及其对英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对转喻的探讨虽然在隐喻研究的文章中有所涉猎,但不作为研究重点(如杨蔚2011)。对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之于词典学编纂的应用价值探讨多集中于多义词义项处理(如陈玉珍2006,章宜华2005)。相对地,国内自主研编的双语学习型词典对转喻义项的表征也呈现出缺乏系统性和理据性的问题,这与理论探讨的深度不无关系。《概念转喻与词典表征》以转喻为切入点,论证了概念转喻理论与英语学习词典对接的可行性,书中提出的词典文本改善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双语学习词典以转喻作为专题的延伸研究有启发作用。
1.陈伟,张柏然. 教学功能突显与词典范式演变. 外语界,2007(6):35—44.
2.陈玉珍. 认知视野下多义词的词典表征方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0):19—23.
3.杨蔚. 试析原型及相关认知理论的词典效应. 外语教学,2011(1):29—32.
4.章宜华. 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的处理——兼谈多义词的语义理据及词典义项的解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6):13—18.
5.Wojciechowska S. Conceptual Metonymy and Lexicographic Representation. 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