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历史经验

2016-01-06 02:57:12王志章,易红
关键词:突发性汶川灾区

哲学社会科学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历史经验——以“5·12”汶川地震为例*

王志章,易红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给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重大的现实问题。文章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历史梳理和现实回归分析,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发性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作用,得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社会突发性事件中必须和自然科学形成社会服务共同体、分阶段抓住重大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智力支持等重要启示。为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前瞻性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突发性事件;“5·12”汶川地震;历史经验中图分类号:C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2-0100-06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5.02.017

收稿日期:*2014-05-2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攻关项目: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研究(10JZD0005)

作者简介:王志章(1956-),男,湖北当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城市社会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研究。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文明秩序体系构建尚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矛盾突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一个突发性事件高频率的发生期,各种突发性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依其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1]。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病毒爆发以来,虽然我国开展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的时间不长,但成效突出,尤其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集中显示出我国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应对和公共应急管理已经初具成效。近年来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频发,不仅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现实命题,更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者深刻认识到,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提出突发性事件应对方案和解决办法,哲学社会科学是首要的理论武器,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的真正作用。

一、汶川地震事件的简要回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发生8.0级地震。经相关专家鉴定,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波及范围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其强度与烈度远远超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极度破坏地区达10 882平方公里[2]。

(一)汶川突发特大地震损失惨重

本次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巨大。一是人员伤亡惨重。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17 923人失踪[3]。二是经济损失惨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9月4日,这次汶川8.0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 452亿元人民币。其中,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4]。三是造成的次生自然灾害加重了灾害损失。地震后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坝堰塞湖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青川县青竹江石板沟一带形成蓄水1 200多万立方米的堰塞湖,被水利专家认定为高危湖,威胁着下游数万人的安危[5]。

(二)突发性灾难面前临危不惧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临危不惧、积极应对、迅速反应、统筹协调,领导了这场举国上下总动员的抗震救灾斗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14时46分国家网站——新华网发布消息;15时50分总参谋部应急预案启动,16时成都军区迅速派出三架直升机紧急赶赴汶川现场救援,17时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紧急赶赴灾区。截至2008年5月15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救灾的现役部队95 553人,民兵预备役部队36 174人,出动军用运输机、直升机飞行近300架次;全军卫生系统向灾区派出医疗队、防疫队72支、医务人员2 160余人,价值3 700余万元的血液、急救药品、医疗设备等卫生物资运抵灾区一线[6]。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问,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发出紧急呼吁,号召全社会伸出援手,截至2008年6月1日,中央财政拨款已达 182.98亿元,社会捐助超过 400亿元。

(三)灾后重建工作成效突出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汶川地震重建工作已经完成。截至2012年5月,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 692个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8 658亿元已完成投资99.5%;地震灾区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以最快的速度让受灾群众恢复了正常生活。如今的灾区生产生活生机盎然,城乡统筹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基本实现。

二、哲学社会科学在抗击汶川地震中的作用分析

在本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秉承职业使命和高度责任感,迅速动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紧扣灾区现实难题,通过对突发性事件的理论探讨、紧急应对和重建方案制定、心理疏导与咨询、康复治疗、典型宣传、献计献策等鲜活形式,不断武装意志、凝聚士气、赢得时间,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取得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他们反应速度之快令人赞叹,持续时间之长令人赞佩,工作作风之实令人赞赏,工作成效之好令人赞誉[7]。

汶川地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灾区救援和重建机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巨大。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探寻真理和认识规律的方法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界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8]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规律认识的科学。因此,从一定意义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宣传,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达到提高人、激励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9]。在本次抗震救灾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先导作用,通过跨学科、多角度展开综合性学科整理,及时高效地完成了关于抗震救灾理论知识的整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第一时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科学解释了此次汶川地震的成因,就网络热议的动物异常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告诫人民群众用科学的思维认知灾害,不要轻易听信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及时印刷出版一大批公益性出版物[10],并第一时间将这些刊物送往灾区,扩大了人民群众对于灾害的感知范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于灾害的认知程度,预防和制止了流言的传播,有效地防止了惶恐情绪,消除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错误认识,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11]。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凝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的利器

在大灾大难面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心怀对国家的历史责任、对灾民的无限关爱、对自然规律探索的科学精神,秉承哲学社会科学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功能,深入灾区,及时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政治热情、爱国激情、主体意识、奉献精神转化为核心价值,用以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使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核心价值得到空前释放。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关乎生命的奇迹,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关于责任的赞歌,哲学社会科学成为凝聚人的意识,激发民族活力的利器。其中,主流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本次抗震救灾的实践中行动突出,在社会舆论、形成正确价值、主导话语权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导向作用。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相关新闻报道,抢占了这次灾难事件的新闻首报的制高点;24小时直播主要信息平台《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地在《震撼》、《焦点访谈》等节目中进行了专题报道[12]。《人民日报》将汶川大地震引进议程设置,主题依次重点集中于灾民的安置与救灾、全国哀悼日的情况、灾后心理干预与灾区重建工作、次生灾害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等方面,及时传达政府决策、及时反馈灾区信息,在灾区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了信息畅通之桥梁[13]。通过传媒视角,媒体工作者广泛挖掘典型事例,积极倡导抗震救灾精神,向全社会呈现了一幕幕感人场景:总理在解放军搭建的帐篷刚刚复课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人民教师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而牺牲自己;护士林雪蓉在身怀六甲且丈夫下落不明时仍坚守岗位;12岁小男孩杜平怀抱七个月大的弟弟步行八个小时山路顺利脱险。媒体坚持把“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先进的典型鼓舞人,用身边的故事教育人”留在人们心中,对人民心灵产生了震撼与感召,满足了人民的感情诉求,通过大力弘扬救灾过程中的正面能量,全国上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产生了推动抗震救灾稳妥前行的巨大合力。

(三)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思维工具

汶川地震后,当地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重建任务繁重,各种矛盾凸显,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思维客观审视现实,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去服务这种深刻变化。在抗击地震和重建工作中,一方面,党中央注重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价值导向、服务社会”的三大社会功能,及时调整党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和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始终把救助伤病员、抢救生命作为抗震救灾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强化灾区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灾区人民的创造精神,鼓励灾区人民坚强自救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灾后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中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在灾后重建方面,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采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的灾后重建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定点援建的重建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的“对口援建”模式。面对复杂的社区重构工作,社会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后先后有三百多个机构五千多名社工参与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14],他们凭借自身拥有的专业优势,充分把握灾区群众生活生产需求、有效联结社会各项物质资源、合理调度志愿力量,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心理情绪问题、再造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灾民生存发展能力、重建受灾社区生活秩序,先后启动了“巷巷会”计划、“精神家园建设”社会工作综合服务项目、“一总+五社工站”等一大批社会服务项目,在加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15]。

(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爱因斯坦曾说:“单靠科学知识和技术是不能使人类走向幸福和高尚生活的。”在经历过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离之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科学的系统性、协调性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16]。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哲学的方法论不容忽视,它为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指明自然科学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在本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正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为人民群众造福、减少灾害的奇迹。比如灾后的心理干预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良好效果的典范。地震发生后,广大心理咨询工作者迅速奔赴现场,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医疗手段和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和援助,舒缓了无数灾民因灾害带来的痛苦和压力。心理干预不仅满足了成千上万现场灾民的需求,而且增强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干预、社会工作服务的认识,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首次将心理援助工作纳入灾后重建体系。除此以外,一批批专业化的地震救援团队、医疗卫生队伍、消防队伍、工程技术人员等奔赴救灾前线,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开展综合救援,形成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配合、支持的合力,从专业地震减灾救援队所使用的雷达生命探测仪、声波探测器、百吨液压顶、专业切割机,到风云、资源、北斗等多种型号卫星绘制气象云图、实施卫星通讯进行地貌普查等[17],再到新闻媒体工作者利用先进的电视、网络设备向全国、全世界人民进行灾难报道的全程直播,无一不彰显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哲学社会科学在“5·12”汶川地震中服务的主要启示

在此次抗震救灾的具体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在引领突发性事件的发展中留下许多宝贵财富,获得一些重要启示。

(一)哲学社会科学应对突发性事件需要重视跨多学科的紧密合作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广大科学工作者交叉并融合医学、心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科学救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维护个人财产权、尊重生命尊严、维护医德和科学道德等伦理问题;通过相互借鉴和吸收各学科研究方法,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连接、贯通起来,催生了许多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创造了诸如灾难心理学、灾后文化重建等新兴领域的理论增长点;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通,实现了救灾和重建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对口支援”、社会干预、恢复重建、多元民族文化复原、主导产业打造、民俗旅游开发、民居点与新农村建设等,都是在不同应急实施阶段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作者智慧之大成。汶川特大地震救灾重建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突发性事件面前,仅靠某一部门、某一单一学科、某一单一团队等是很难应对的。特别是面对目前我国心理学、媒体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专业人才稀缺,医学、工程学、环境资源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力量薄弱,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有限,科学救灾与人文救灾一定程度上有所分离等灾害工作短板,不仅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学科的交叉融合,更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手,结合救灾实际科学借鉴诚如“非典”、汶川地震等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式,以此形成高效、畅通的合作联动机制,视不同突发性事件做出应急反应,提出应对方案。

(二)哲学社会科学应对突发性事件必须分阶段紧紧抓住重大现实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有主次之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楚主次,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在每个阶段抓住了重中之重,才会产生良好的服务效果。比如在地震爆发初期,最主要矛盾是抢救人的生命财产。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抚慰、心理干预;另一方面营造出良好的救灾氛围,为灾区人民树立战胜地震灾害的必胜信心和决心。新闻出版部门就围绕这一重点制作大量的现场感人节目,滚动播出,出版社及时出版了大量有关地震防治、自我保护、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内容的通俗读物,及时送到灾民手中。最后,汶川特大地震进入“恢复阶段”,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则把重心转移到了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哲学社会科学在大灾大难中到底应该如何去发挥作用等现实问题,从而推动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在防灾减灾中的整体规划能力,并在服务突发性事件中提升了认识高度。总之,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立足现实,瞄准阶段性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满足燃眉之急;同时,也要紧紧盯住事态发展,及时提出前瞻性的应急预案,加快建立灾前预警系统,灾后救助系统和灾后重建系统以及一套完整化、系统化的灾害应对机制,使今后遭遇诸如此类的突发性事件时能够更加从容和主动。

(三)哲学社会科学应对突发性问题要以提供智力支持为着力点

为服务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此次汶川地震的救援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密切关注地震灾害引发的社会阶层问题、关注社情民意,实地考察、科学评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斗志,为灾区救援工作积极进言献策,充分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中国科学院的心理援助行动团队基于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先后向党和国家递交了十余份政策建议,为灾区心理重建和2008年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供了理论支持。灾后重建过程中,哲学社会工作者协助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了恢复羌族文化重建问题,对我国今后灾后重建中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导向价值。基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构建了突发性事件“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为各级党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贡献出应有的智慧。此次抗击地震的实践也使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更加懂得,无论什么学科,从事什么样类型的研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当前面对社会转型、自然环境脆弱等所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哲学社会科会工作者更应立足现实,急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从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去探索、研究,拿出党和国家“信得过、用得上”的好建议,为党和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提供智力支持。

(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管用的理论服务为己任

客观上来讲,群众既是受灾的主体也是重建的主体,然而突发性事件多与个人利益、生命财产相关,所涉及的受灾主体整体上文化水平不高,对一些大的道理常常不屑一顾,少数人甚至抵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突发性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因势利导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服务。从本次汶川地震中不难看出,普通百姓对地震灾害的认知、感知和响应、适应情况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民众认识和响应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灾区民众对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灾民震时和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灾民在灾后所学到的抗震救灾知识绝大部分是地震发生后首次获得的。这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帮助人们客观认识灾害、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了实证支撑,也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者向政府提出加强民众的灾害认知和响应教育制定相关策略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汶川特大地震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浅显的道理,说教式的语言成为广大灾民爱听的声音,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消解怨气,安抚心灵,回归理性,正视现实,依法行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惠百姓、惠大众的同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从中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四、结语

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培育社会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导社会经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文明秩序体系构建尚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各种矛盾呈出不穷,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揭开神秘面纱,走下殿堂,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以鲜活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展现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魅力。本文通过简要回顾汶川特大地震这一突发性事件,在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在突发性事件中所展现的主要功能、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归纳出几点启示,即: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重视跨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与自然科学形成社会服务共同体和价值链;二是应对突发性事件必须紧紧抓住阶段性重大现实问题,采取不同服务形式,贡献解决问题方案;三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开展社会服务的着力点;四是要以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管用的理论服务为己任。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2006-01-08)[2014-02-04].http://www.gov.cn/yjgl/2006-01/08/content_21048.htm.

[2]卢耀如.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的思考与认识[J].环境保护,2008(11):42.

[3]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J].中国减灾,2008(7):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答记者问[EB/OL].(2008-09-04)[2014-02-04].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08/0904/Document/308985/308985.htm.

[5]宋洪伟,夏凡,刘继朝.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成因及次生灾害初探[J].地下水,2012(2):176.

[6]张怀东.突发灾害事件的医疗救援问题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3-7.

[7]孙建春.大力发展灾害社会工作充实防灾减灾专业力量[J].中国减灾,2010(13):6-7.

[8]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2-07-17(1).

[9]胡传明,刘文卿.从苏联兴亡看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J].榆林学院学报,2006(3):4.

[10]李燕华.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公益性出版传播研究——对比分析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公益性出版物现状[J].今传媒,2012(6):43.

[11]朱明德.在北京抗“非典”工作中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工作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3(3):13.

[12]李杨,李建华.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1.

[13]郭慕青.《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J].神州,2012(14):227-228.

[14]戴均良.关于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的思考[J].社会与公益,2012(3):72-74.

[15]边慧敏,林胜冰,邓湘树.灾害社会工作: 现状, 问题与对策——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73.

[16]郭建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9):236.

[17]韦日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抗击汶川地震中的全面贯彻和深入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0.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ealing with Emergent Events:

A Study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WANG Zhizhang,YI Ho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ow. In this period, a variety of emergent events have happened, which brings out an important realistic problem that is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cial servic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social service that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done, drawing conclusion that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ust focus on the important realistic problem in stages, develop a social-service community with natural science 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to support the masses when dealing with emergent events. 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prospective study of emergent events.

Key word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mergent events;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historical experience

(编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突发性汶川灾区
云上远眺新汶川
绿色天府(2022年2期)2022-03-16 06:15:56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6
汶川6年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