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干部培养的历史经验

2016-01-06 04:09
军事历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干部政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6年6月—1945年9月)是驰名中外的窑洞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干部的摇篮,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办校九年间,在无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它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也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对抗大的干部培养极为肯定,他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抗大三年来有其贡献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成绩,这就是它教成了几万个年轻有为与进步革命的学生”。“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毛泽东文集》,第2卷,1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抗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珍视、思考和汲取。

一、集全党之力凝全党之智办学校,大力培养军政兼优人才

中共中央从战略高度看待干部培养和抗日战争的关系问题,从发展的视角认识干部培养和党与人民军队壮大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视抗大工作。在东征刚刚结束之际,中共中央就决定创办红军大学。1936年5月20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筹划红军大学,决定于1936年6月正式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会议确定了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校组织。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选择富有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水平的林彪、罗瑞卿等担任校长、教育长等组织领导,由中央重要领导人张闻天、秦邦宪、周恩来、毛泽东、林育英、凯丰、李维汉、杨尚昆、叶剑英、董必武等担任教员。*《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542~54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抗大的成功办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各根据地首长极为重视抗大的教育工作,亲自讲课、作报告。中共中央和根据地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抗大是“为我党建军枢纽培养干部的学校”*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致各根据地电,1940年6月8日。,他们把为抗大讲课作为一项义务,也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扎扎实实备课,认认真真讲授。毛泽东在1936年10月到12月、1937年5月至8月,两次到抗大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唯物辩证法》的课程,每周两次,每次四小时。朱德为抗大讲授《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张闻天讲授《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刘少奇讲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一部分,就连已经离开领导核心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还担任了《参谋勤务》讲课任务,张国焘则承担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陈云、李维汉等都在抗大讲过课或作过报告,远在各根据地的彭德怀、项英、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聂荣臻、粟裕等军队将领,也利用开会时机,在抗大作讲演,报告各根据地的斗争和策略等情况。著名理论家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到延安后,也被邀请来校上课或讲演。中共中央领导人、各根据地首长和专家名流的讲课是抗大教学的一个独特优势和鲜明特点。中央领导人的战略视野和远见卓识,根据地军政首长的敌我态势分析和实际作战经验,专家名流的理论研究和释疑解惑,无疑使抗大的学员们从思维的层次、理论的高度、战争经验的领会等诸多方面有了质的跃升,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领导人都把办好抗大,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看成是党的迫切任务,是党的大事,是军队建设的百年大计。他们千方百计为学校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选调了最优秀的干部来办学,配备了高水平的专职政治教员和军事教员。毛泽东十分关注抗大工作。开办之初,毛泽东就致信校长林彪,对抗大三科的教学内容提出具体意见:“三科的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的基础工具了”,并要求增加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毛泽东书信选集》,52~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毛泽东多次要求在外人员采购红校所需的书籍和用品。他曾严肃地致信彭德怀并转杨至成:一军团送红校的纸张被截留许多,这是不对的,立即如数送来,不得缺少一件。*《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499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在财政极端困难时,毛泽东仍强调要保证抗大学员的生活质量,要求抗大每人每天八分伙食费是不能动摇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664页。他致电邓发转在苏联的王稼祥:红军大学缺战略教本,请搜集战略书,并找人翻印,先后寄回。*《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47页。随着形势的发展,抗大相继建立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学校,各根据地的主要军政领导大都亲自担任校长,把抗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总部首长经常到学校进行演讲,询问工作,解决难题。有的领导还亲自编教材,讲理论。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在战斗间隙就亲自为分校编写了《游击战术实际运用》《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在各级领导的真情关怀帮助下,抗大在恶劣的环境中“越抗越大”。

中国共产党集全党之力,以抗大为基点,培养训练大批干部到前线去,领导游击队,领导军队,组织群众,发展统一战线等等。*《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99页。抗大的发展保证了党和人民军队力量的迅速壮大,也为实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使共产党“成为能担当抗战建国大业中一部分光荣任务的伟大力量”这一重要目标创造了条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756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二、突出政治教育提高马列主义的理论素养,使学员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

抗大的干部培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使学员在政治上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校伊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多次强调抗大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明确规定“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147页。毛泽东非常重视抗大的政治教育,强调抗大的整个领导权都在共产党手里,学生的绝大部分都是共产主义者或者倾向共产主义的。1939年他更明确地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抗大教育方针的第一条。*《毛泽东文集》,第2卷,188页。毛泽东强调:“在政治课课程内容上,必须教列宁主义,这是政治上武装他们头脑的很基本的问题。此外,民众运动,共产党问题,八路军问题,亦应当作专门课程教。”*《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455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朱德也多次指出:抗大是共产党领导的学校,要学的主要东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科学。与中共中央的精神相一致,抗大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要求,“把党中央与军委及上级军政机关对于培养干部尤其对于抗大培养党的军事政治干部原则方针及各个时期每一个具体任务指示之深入传达,实现到教育训练工作之各个具体实施中去。”*抗大编审委员会:《抗大五年来的工作经验》,108页,延安,中国文化社,1941。从抗大总校到各根据地分校,在教育过程中,都能够严格落实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保证政治教育的时间,突出政治方向的培养,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政策指示,加强学员的理论和政策引导。在各期学员的课程安排中,抗大始终把政治教育摆在首位。第一期学员的教学计划,规定在六个月的学习时间中,高级干部科和上级科,前三个月偏重政治,占三分之二,后三个月,政治军事并重。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抗大的军事、政治课程安排虽然有所增减,但政治教育始终占重要地位,至少与军事教育列于同等地位。这个原则,确保了政治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安排比例,也保证了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步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和支持,广大知识青年涌入红都延安。为了加快知识青年的思想转变,克服他们的剥削阶级思想观念,提高觉悟,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抗大进行了针对性的政治教育,即轰轰烈烈、追根溯源,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很快树立起了无产阶级的观念,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能够分清是非。学校还经常邀请中央领导人有针对性地作报告,解决困扰学员的一些重大问题,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和思想观念。毛泽东在抗大发表的“反对自由主义”的演讲,黄克功事件后所作的“革命与恋爱”的专题报告,西安事变发生后对“逼蒋抗日”政策的阐释;陈云所作的“关于党的干部政策”的报告;刘少奇关于《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的演讲,周恩来对统一战线形势的分析报告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政治学习,学员们逐步树立起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了错误的认识和思想,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理解,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仰,从而推动他们健康地向坚定的革命者迈进。

通过政治教育,抗大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大批知识青年,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的部队官兵,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坚强的抗日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伟大的创造,“无论是怎样幼稚的青年,无论是曾被歪曲理论和欺骗宣传所迷惑所蒙蔽的青年,只要在抗大学习过几个月(仅仅是几个月),接触了马列主义的真理,经过了斗争生活的锻炼,就会觉醒过来,就会老练起来,而成为优秀的抗日干部,坚强的革命志士。”*抗大总校政治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史》,载《前线》杂志第16期。毛泽东说:“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毛泽东文集》,第2卷,187页。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政治素质,成为抗大干部培养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党历史上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我党我军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有的放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抗大的干部培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育学员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国情,认真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的重要历史经验,探索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探索中国革命的致胜之道,坚决杜绝教条主义学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他们的讲课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理论阐述透彻深刻。抗大的领导和教员们也注意在课堂上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学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认识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军事课教员进行战术讨论讲座时,想方设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鼓励学员拟出各种想定,进行图上作业、沙盘作业。他们还带领学员到野外实地讲授行军、宿营、侦察、警戒、运动防御、交替掩护等课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学员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增长了才干。

抗大的干部培养注重战教统一,学用一致。严酷的战争环境,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抗大摒弃了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采用干什么讲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发现什么问题讲什么问题,把最急需最实用的知识教给大家。教员们结合作战实践经验,讲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结合根据地军事斗争实际,讲授统一战线问题;结合部队思想实际,讲授政治工作课。平时,学校注重搜集整理研究部队新的战例和经验,组织军事教员轮流下部队代职,组织参观团到部队学习考察,积累新战例,学习新战法,总结新经验,传授新思想。残酷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使得抗大各学校长时间处于行军作战中,教员们就利用一切时机进行教学,使学员们在战斗间隙中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抗大坚持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们组织学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晋西北大破袭战等战役,参加了陈庄、兰家垴、公司窑、垛庄、河阳、铜井、八侍郎宅、老虎尖等战斗。学员们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军事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抗大的干部培养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抗大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情况差异巨大:有部队的高级干部,有基层的干部、战士;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青年农民,有大批的青年学生,也有脱离了国民党阵营的旧军官;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从文盲、半文盲,到小学、中学、大学;家庭出身不一样,年龄相差悬殊。如何把他们都培养成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党的优秀干部,这是摆在抗大,也是摆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面前的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在党的领导下,抗大根据学员们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对工农干部,根据他们文化低,理论弱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式、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少讲多做;首先要培养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政治教育方面则重视克服他们狭隘的农民意识和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加强他们的纪律性和革命道德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对于知识青年,则以讲演式和启发式为主,加强政治教育,确立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增强纪律性和组织性,要求他们深入下层实际工作,树立为工农服务的思想。目的就是要克服他们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克服他们在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锻造他们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先进的教育思想使抗大培养的干部拥有着坚强的意志品质、卓越的实际工作能力,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抗大教育长罗瑞卿曾例举第一期和第二期毕业学员的作用:第一期学生,他们在争取国内和平、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尽忠于这个抗日报国的唯一正确的政策及组织对日抗战等问题上尽了他们自己极大的努力与极大的责任。第二期毕业的干部,在增进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的团结,加强整个人民军队的战斗力量,使之有益于民族解放的事业,曾经起了很重大的作用。*罗瑞卿:《抗大的过去与现在》,载《解放》周刊第48期。抗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培养的新篇章。

四、注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磨炼革命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精神

抗大的干部培养,以艰苦著称。毛泽东在建校之初就说过: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抗大的学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在残酷的战争中培养奉献精神。他们没有窑洞自己挖,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穿自己织,没有木炭自己烧,没有经费自己省,没有教具自己做。他们因地制宜,没有纸笔,他们就用大地当纸,树枝当笔;他们因陋就简,用旧墨水瓶做油灯,烧草木灰过滤碱水做肥皂,用盐代替牙膏刷牙。他们坚信,世界上没有他们不能克服的困难。抗大副校长滕代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学员们自力更生的奋斗史:“为解决校舍的困难,曾把顽固的山岭凿成数百个清秀的窑洞;为解决粮食的困难,曾把一片荒山开成万余亩良田;为解决衣服的困难,曾把肮脏的毛绒捻成洁白光泽的毛线,造成衣服鞋袜和手套;为生产节约改善生活而自己喂猪养鸡种菜园;为解决必需物购买的便利,亦亲自经营着制造厂和合作社。他们拿起镰刀、锄头像使用枪支、笔杆一样的熟练。”*滕代远:《纪念抗大创学五周年》(1941年5月29日),载《前线》杂志第16期。抗大的学员们通过艰苦劳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尤其是知识青年们,用劳动洗刷了身上的骄娇二气,走开了与工农结合的坚实一步。

只有平时不怕苦,才能战时不怕死。抗大诞生在残酷的战争环境,无论全党多么努力,无论各部队怎样帮助,无论学员们劳动多么繁重,艰苦的办学条件仍然不会有根本的改变。但学员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学习条件,以高昂的热情迎接残酷环境的考验。他们着力培养自己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着力锻造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毛泽东要求抗大学员要过好“三关”:首先要从西安走完八百里到达延安,其次是要住的惯延安的窑洞,吃得下西北黄土地上的小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斗争中学习。“三关”,究其根本,就是要培养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毛泽东还要求抗大学员要做好“三个牺牲”:牺牲升官,牺牲发财,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毛泽东文集》,第2卷,119页。。归根到底,也是要求抗大学员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抗大的学员们没有辜负全党的希望、领袖的嘱托、人民的期待,他们在艰苦和危险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危难之际,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抗大深入敌后办学。敌后的生活是极端困难的,无油、无盐、无菜甚至无粮;分散转移,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沟、铁路线,时时都有可能与“扫荡”的日寇相遭遇。抗大的学员们在流动的学校里生活,在活动的课堂中学习,经受住了艰苦斗争环境和紧张战斗生活的考验。战斗越频繁,生活越艰苦,学员们的战斗意志越坚强,学习劲头越高涨。他们还在紧张的学习战斗之余,帮助群众进行劳动,训练民兵,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毛泽东曾对抗大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534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朱德对抗大学员的演讲中也指出:“知识分子能吃苦耐劳,旁的问题都解决了”*《朱德年谱(1886—1976)》,中卷,95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人都看重“艰苦奋斗”,就是因为通过艰苦奋斗,学员们能在思想上、意识上、行动上和生活上都能经受实际的教育与锻炼。从艰苦奋斗里面,能够诞生出一种精神,就是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抗大的发展得益于艰苦奋斗作风的大力发扬,也证明了它对干部培养的现实意义。

抗大存在了九年,办了八期,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军政干部成为了八路军新四军的骨干力量。邓小平早在1941年就指出:“抗大的威力,已经在全国每个角落里显示出来。几万干部在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计的。”*邓小平:《对抗大的新希望》,载《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06-01。抗大学员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抗大学员们的成长之路,为我们今天的干部培养留下了丰富的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干部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政治攀附”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