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库的辉煌

2016-01-05 03:36姚景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河水库济源工地

姚景强

地处河南济源市西部王屋山脚下的三河水库,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当代人看来这座水库的水域面积并不算太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岁月里,它却曾经有过闻名中外的辉煌历史。

三河水库,坐落在济源市思礼镇三河村之西的塌七河上。塌七河发源于我国著名道教圣地王屋山东麓之九里沟的深山峡谷之中。那里以奇异的山水风光,点缀着古老的道教文化。境内奇峰林立,猴鸟争鸣,云绕峦海,风动林涛。在数不清的瀑布中,尤以九龙飞瀑和石槽瀑布最为壮观。汛期的九龙飞瀑,数股激流从断崖绝壁倾泻而下,雾气升腾,声震山谷。石槽瀑布则如流似练,在S形的数百米河床上,连跳七级,时而漫流石上,时而如练相连,时而飞流如带。水声交响,鸣声如琴弦之音,好一番迷人的景象。

塌七河从源头九里沟蜿蜒南下折而东流,与发源于济源境内秦岭的虎岭河和王屋山之余脉五指山的五指河,在该市思礼镇三河村南相汇后,形成湨河,并从这里东流注入黄河。三河水库就因此而得名。

在古代,按照地理水系划分,湨河属于蟒河的一条支流。而蟒河作为万里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利乎也?害乎也?清《济源县志—卷六—水利—重修石村堤工记》曾有这样的评价:“济邑之水浝(即“漭”的古异体字,今称“浝河”为“蟒河”)为大,然河低於(读WU,当於乎讲,同呜呼)不能为利偏为害。每当夏秋,雨季山水暴涨,甚为汹涌。”此文读之,大有谈虎色变之感。其为害之烈,读一读位于蟒河上游的思礼镇荆王村立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那块石碑,也许可见一斑。此碑记述的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村遭受蟒河水灾的情形:“此地当浝水之冲,其西北一曲尤急。每夏日雨甚,波涛汹涌,骇人心目,赖石堤巩固幸免崩决,然濒于殆者数矣。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一日水暴发,人习以为常,未备之。入夜雷雨交作,水大之延提而上,村中妇女老幼戚戚然不知所之。但闻水声扬沸,墙倾屋陷,以及人语呼号,惊心动魄,莫可名状。天明水退,计点房屋淹塌170余间,甚有压杀其中者。灾民无贫无富,家积扫地一空,居处衣食等付之无,如何而已?”千百年来,蟒河之患给蟒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岁岁年年,人们总是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驯服蟒河,曾有“悬剑镇蟒”之举。昔日济源城东门外的蟒河上,架有一座石拱桥,拱桥下面悬有一把青铜宝剑,剑柄砌于拱桥石缝之中,剑锋直刺河心。据说此举源于古老的神话故事。相传在遥远的古代,蟒河原是天宫里的蟒神,因它性格暴躁,常常触规犯律,被天神逐出了天宫,发配人间,变成了这条蟒河。谁知蟒河禀性难移,每到汛期便兴风作浪,溃堤泛滥。世世代代,不知它淹没了多少村庄和良田,吞噬了多少生命和财产。人们说蟒河既然是条“大蟒”,古人又有“蟒不过剑”之说,就把消除水患的愿望寄托在这把“镇蟒之剑”上了。然而,蟒河依然我行我素。

蟒河水患何时休?驯服蟒河当何时?蟒河流域的人们在期盼中发出了千百遍的呼唤!伴随着共和国诞生的滚滚春雷,济源人民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向蟒河宣战的号角,当时的规划是:以治理蟒河为龙头,在全县山区和平原全面开展治山治水,科学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即在山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培护草坡,提高林木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丘陵岗坡地修筑梯田,打水窖,蓄水防旱;河沟汊港兴修水库群,拦蓄洪水;平原地区修渠打井,兴利排灌,低洼易涝区修筑沟洫台田,降低水位,保种保收;下游建节治闸,发电、分洪、灌溉。

一张多么宏伟的蓝图!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三河水库,正是在综合治理蟒河的战鼓声中上马兴建的。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更是一个一日千里的岁月!

据当年参加并负责蟒河综合治理的原济源县副县长李传清回忆,三河水库是在1956年3月5日破土动工的,它是根治蟒河的重要工程。按照当时的设计,这座水库坝长225米,底宽75米,坝高11米,控制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在每小时降雨40毫米和连续降雨200毫米的情况下,可控制蟒河50立方米每秒流量,该水库可蓄水25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4000亩。水库开工后,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最困难的是缺乏技术骨干。当时县里只有3名技术员,为了把技术教给群众,他和县委农工部部长李立本同志与技术人员一起,在水库工地上挑选了98名有文化的农民进行培训。经过学习、实习,很快使他们掌握了水库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一整套技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解决了技术力量缺乏的问题。就是这些经过短期培训的“土技术员”,在施工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骨干作用。如修水库必不可少的测量仪器,全县只有1个水平仪,根本无法保证水库建设需要。参加三河水库建设的“土技术员”们,认真研究了水平仪的构造原理后,发明了以垂直45度的三角纸,中间画一条直线,线下垂一小石子作为衡测地平面的仪器,代替了水平仪。根据这个原理,还制造出了木质水槽盛水的“水平仪”、竹质水槽盛水的“水平仪”,解决了水库工地缺乏仪器的困难,并向其他工地推广使用。

三河水库动工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由互助组转入高级社阶段。当时地方财力、物力还比较匮乏,国家投资也很少。于是县里提出了“以民办为主,多受益多负担,勤俭办水利”的原则。工程使用的工具,全部由群众自己解决。尽管困难重重,翻身做了主人的农民,听党话,跟党走,却焕发出空前高涨的劳动热情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干劲。他们使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镢头、铁锹和箩筐,创造出了史诗般的宏伟业绩。当时水库筑坝没有打夯机,更没有压路机,“土技术员”们就和群众一起,制作了很多“石夯”,用于人工打夯。“石夯”取材于石,状若小石磨,上面凿有若干个小孔,系上绳子,七八个人一组,一人喊号,其余人随呼并拉动石夯,一起一落,在响亮的节奏声中夯实基础。

在水库工地上,最紧张、最艰苦、最难忘的时刻,是在抢挖坝心阶段。200多米长的坝基动工后,地下水直往上冒,指挥部一边安排2部抽水机和3个简易提水车昼夜不停地抽水,一边组织几百个小伙子组成突击队,跳进深达膝盖冰凉彻骨的泥水里,从坝心挖出来8800立方米泥沙,然后再填进好土,筑起了坝心墙,截断了渗水线,给大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翻阅1956年6月16日的《济源县报》,第四版上就有一篇文章,反映三河水库工地上妇女们争先恐后担土抢垫坝基的情景:“孔祥云、王爱琴等几个青年妇女担得特别起劲。当施工员从广播里传出‘妇女们要照顾身体呀!她们却倔强地说:‘不要紧,我们都是练出来的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充分显示了解放后的妇女“半边天”的力量。工地上还有一位出色的女劳模,她叫徐敬兰,从工程开始到大坝填土的45天中,很少离开工地,劳动非常带劲。于是,水库工地上编印的《工地通讯》有诗赞曰:“青年妇女徐敬兰,担土磨破粗布衫。劳动紧张没空缝,叠起毛巾当垫肩。早晚箩头盛得满,担土跑开一溜烟。不怕吃苦勤劳动,为了战胜大自然。”工地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活动,不少家庭都是全家上阵。于是,火热的工地上出现了夫妻赛、兄弟赛、姐妹赛、父子赛、母女赛等动人的劳动场面。工程进入筑坝阶段,“上大土,猛打夯”成为攻坚战。工地上昼夜就像赶会一样,人山人海,挑土的排成队行走如飞,打夯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工地上活跃着的40多支青年突击队,成为攻克运送土方的尖兵,每天都超额完成任务创造新的纪录。大家高涨的劳动热情,充分展示了解放后的翻身农民决心根治蟒河的精神风貌。

工地上的劳动紧张而愉快,文化生活也非常活跃。指挥部有一台收音机,休息时间民工们可以从喇叭里听到国内外大事和悦耳的歌声;电影队常到工地给大家放映电影;工地还专为民工设立了图书室,里面有报纸、画报、通俗读物供民工们阅读;少先队员们写来了400多封慰问信;济源一中的学生们到工地参观慰问时,随带570个“看物识字纸片”,采取“以物贴字”的办法,给民工们提供了扫盲识字的新方法;工地上还成立了4个读报组。大家高兴地说:“工地是乐园,帐篷一大片。广播到处响,板报一面面。休息时间听读报,国家大事也知道。能到工地住几天,眼界开有万丈宽。”在活跃文化生活的同时,思礼供销社还在这里设立了售货部,有箩头、扁担、锹把和硪环,也有草帽、手巾、裤衩和汗衫,还有各式各样的食品。另外,还设立了对外营业的食堂,做出的饭菜很适合农民的口味且价格低廉。卫生部门在工地设立的医疗站,则是免费为民工看病。活跃的文化生活和服务周到的后勤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为兴修水利多做贡献的积极性。

就这样,经过近百日奋战,三河水库大坝终于在1956年7月1日建党35周年之际落成竣工,向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经过汛期蓄水后,周围农业社又在水库灌区内开挖渠道,灌溉农田;在水库上游和两岸植上柳树和果树;在下游的河滩地种上了南方的水稻;在水库内养鸭养鱼。过去的穷山沟,一跃变成了林绿果香、鱼鸭成群、农作物丰盛的富庶之乡。塌七河上的三河水库,从此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展现在世人面前。

接着,随着济源人民全面治理蟒河的节节胜利,蟒河经验开始闻名全国。1957年10月25日,在全国水土保持会议上,国家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陈正人代表国务院奖给济源“蟒河驯服,万民受益”锦旗一面;1958年,在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对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同年9月,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再次奖给济源“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驯服洪水,为更高级水利化而努力”锦旗一面。同年12月,济源荣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成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红旗。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吸引了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9个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而三河水库,则是参观学习的必看之地。蟒河经验,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6月11日,三河水库迎来了首批外国客人——罗马尼亚参观访问团,继而又有苏联、朝鲜、越南、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十多个当时与中国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派出政府代表团,前来济源学习经验,到三河水库参观访问。从此,三河水库名扬中外。

岁月悠悠。三河水库已经建成半个多世纪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往事,也许不为世人所知了,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三河水库易名“万阳湖”,经过近年来的清淤、扩容、改造,旧貌换了新颜:昔日的土堤土坝和溢洪道,如今已是石头砌就,并饰以精美的汉白玉护栏,既坚固又美观。宽阔的坝面上,车辆行人可以双向通行。坝的两侧还安装了华丽的路灯。放眼烟波浩渺的湖面,鱼儿游跃,水鸟成群,时而潜入水中捉鱼,时而游弋水面嬉戏追逐,仿佛要与一叶叶轻舟赛跑。湖中间还有一个小岛,登临其上,俯瞰,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风静时水面如镜,风来时波涛拍岸;远眺,周围群山尽收眼底,仿佛拉近了你与大山的距离。湖中的音乐喷泉,喷出的水柱直刺苍穹,好似节日的焰火,又像天女散花。湖水西面的塌七河上,则是持竿垂钓者的乐园。而湖的南北两岸,是新建的滨湖公园,临湖岸柳依依,园内树木森森,绿草如茵,凉亭、遮阳棚分布有序,石桌、石凳、连椅错落其间;湖之畔,草坪中,横卧竖立的奇石,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给人一种天然的艺术美感;漫步园内之路,时直时弯,曲径通幽;夜晚,湖的周围华灯齐放,星光、灯光交织一起,更是美不胜收。古人说,“济源山水好”,其实,这里的美景,怎一个“美”字了得!再看湖区周边,南边是商家云集的商贸区,东面是高楼林立的玉阳湖社区,北面是镇政府所在地和文化广场,还有唐代诗人、茶仙卢仝少年读书的石榴寺以及刚落成的卢仝文化苑。湖区连着镇区,商贸、金融、邮政、通信、交通、学校等功能齐全。吃、住、行、游、购、乐一体化服务。平时来这里游览观赏的人们络绎不绝。每年传统的清明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不仅农民全家出动,市区也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或购物,或观湖,或登山,热闹非凡。按照市里规划蓝图,在万阳湖下游还要再建一个玉阳湖,使万阳湖以及与之毗邻的曲阳湖相通相连,形成“三阳开泰”之势。要不了多久,万阳湖必定还会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外游客,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增添光彩,再铸辉煌!

猜你喜欢
河水库济源工地
济源体彩实体店全城“选美”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工程高边坡预裂爆破控制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波比的小工地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酒泉市洪水河水库坝址方案比选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热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