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荆河水文化探究

2016-01-05 03:33杜佐祥舒晓红肖文芳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12期
关键词:潜江文化

杜佐祥++舒晓红++肖文芳

“鄂南东荆,西承汉水,东接长江。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奔走几百里,泽润数万方。”滚滚东荆河,起源于古老汉江,汉水文化滋养了东荆河水文化。东荆河水文化自古就有其与汉水文化一般的水文化共性和自己的特色个性,把东荆河水文化这个子体作为一个探究对象,也是对汉水文化的拾漏补阙、丰富与完善。

关于汉水文化,有学者认为是指生活在汉水流域的人们,以汉水为依托,在其生存繁衍、生产劳动、改造发展,以及与汉水流域之外的领域交流互动中产生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什么是东荆河水文化呢?

真相篇:

东荆河的变迁是人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

旧时东荆河,洪水虐狂,泽国千里,疮痍满目。“一曲三棒鼓,流浪走四方。水流处处,泪眼汪汪。”就是当时东荆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现象的生动写照。可以说,东荆河从古至今的变迁,是自然水沙运动与人类改造相结合的结果。东荆河位于湖北东南部,在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朝时期称冲河,又名襄河、中襄河、南襄河,后以其流经地理位置居于荆北水系东侧,故称东荆河。

据1994年版《东荆河堤防志》记载,古时的东荆河地域江河相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那时,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任凭汉水灌入肆虐。五代后梁时,汉江中下游南岸才有筑堤防汉水南侵之事,只是堤防矮小单薄,遇洪水即决口,但民众筑堤保家园决心执著。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夜汊口堤决,湖北巡抚赵贤疏请留决口获准,沿夜汊河筑堤3500丈,中为一河,后于双雁口(田关)分汊泄流,西为西荆河,东为东荆河。

清同治四年(1865年),监利杨林关堤决,屡议修筑未果,遂从沔阳境内改道北趋,因名为冲河。随后,两岸乡民沿冲河围堤束水,成为东荆河新的主流。

清光绪四年(1878年),杨林关老河口堵塞。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领导人民堵筑分盐河口和西荆河口,东荆河水道趋向稳定。

1950年,荆州地区东荆河修防处成立。不久,东荆河堤被中央批准为省级重要支堤,堤防建设由当地各县市人民政府统筹。东荆河堤防管理部门持续实施堤防加固工程、下游改道工程和防护林工程,成效卓著。

1955年建成的东荆河堤防体系,具体河堤格局是:汉江水经潜江龙头拐入东荆河,南流至老新口。转向东流至北口,在天星洲分为二流,汇于施家港,至敖家洲以下,又复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北支经杨林尾、董家垱出火老沟,北至沙湖与通顺河汇合,再经响水港到汉阳曲口,东流到沌口出长江;南支经高潭口、濠口、南套沟到汉阳沟,南与内荆河汇合,再东流至宦子口,北流至新滩口出长江。

自东荆河形成以来,人与水争地、人与人争利的水事纠纷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也引发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如清同治八年,吴滩改口(大溃口),汉江水势自改口处直趋而下,汉南和四湖地区受到洪水沉重压力,引发南人(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与北人(天门、汉阳、汉川)的“兴与废,疏与堵”之讼案。南北构讼导致为首筑口之人被枭首、流罪、革除功名的咸皆有之,禁筑文告不计其数,至民国初年,诉案暂告平息。

目前,沿东荆河共有天兴洲外垸等洲滩民垸11处,其行洪调度,历年均要纳入年度相关各县市东荆河防汛指挥部防洪调度预案。河道滩地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洪时滩地行洪占总量的10%~30%。由于过去对滩地行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乱占滩地,如围垸、建房、高台渠道、阻水林坝等,这些河障形成阻流,紊乱水流,壅高水位,对河道行洪构成重大威胁。

共性篇:

东荆河地名烙上水文化印记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其形态特征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它既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一种以文字表现的形式。地名产生于何时,大多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以河流水文化命名的地名,都有自己水文化的共性。

潜江是东荆河的源头,其地名的来由,可追溯到人类的远古。在中国最早一部辞书《尔雅》“释水”篇中,有“……江为沱……汉为潜……”。汉为潜,即为潜水分流汉水,潜江取其境内潜水分流汉水入长江而得名。东荆河从潜江泽口接汉水,向东流穿其境后,经监利、仙桃、洪湖,至武汉沌口入长江。由此应该可以说,“潜江”(潜水)因古老汉水而得名。

东荆河沿岸地名的取得,有许多途径,体现水文化的不同内涵。

有的地名因工程整治措施而得名,如带有“月”字的地名,皆因堵口挽月工程形成。所谓堵口挽月工程,是当堤防遭受溃口或滩岸崩近堤脚的堤段,在进行堵挽或退建时选择尚有退建余地的地段,重新挽筑一道新堤,让两侧与上下游老堤衔接。因所筑新堤形如初月,故又称之为“挽月”。像潜江堤防上的朱家月、胡家月,监利堤防上的廖刘月等。

有的地名因水的地势及地理位置而得名。如叫“沟”“河”“湖”的地名就很多,像监利的新沟、仙桃的西流河、洪湖的大同湖等。再如,村子沿河而居的叫“湾”“滩”;河中土岛叫“洲”;两河之中叫“夹洲”;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叫“嘴”;淹水溃口之处和江河交汇处叫“口”;洪水冲成深坑叫“潭”;低湖锅底叫“埫”“海”;临河有船停靠的叫“港”等,都比较形象地刻画出地名的水系、水面、水形、海拔等方面的特征。此外,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总体地貌平坦,具体地貌不平,也有不同的命名方式。高出平地的叫“台”“岗”“岭”“山”(实为柴林荒洲)、 “峰”等;湖边叫“岸”;高地的头叫“垱”“脑”;民垸叫“垸”;垸堤叫“堤”;堤斜面叫“坡”;拦河筑坝叫“坝”等,以地貌所命地名也多如牛毛。

有的地名因宗族宗教文化而得名。姓氏合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村湾是东荆河沿岸村庄的明显特点之一。如上游的龚家湾、黎家月、黄家窑,中下游的王家湖、黄家口等。

除地名烙上水文化印记外,还有许多人物故事的传说赋予水文化的灵性,寄托老百姓的追求。

其一,东荆河右岸葫芦女与葫芦坝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傅家湾,在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位官至兵部尚书的人物,姓傅名炜。传说有一年东荆河发大水,傅家湾溃了口,水退之后,留下了一个酷似葫芦的深潭。洪水退却之后,民众又筑起了一道防水大坝。坝成之日,有湾中张姓人家生了一女孩,取名葫芦。葫芦成年后,张家夫妇选中了一个勤劳正派的后生做了上门女婿。但傅家湾有一个浪荡子傅贵,是傅尚书的侄子。他见葫芦姑娘长得漂亮,多次纠缠葫芦而不得。没曾料到,在葫芦姑娘完婚之日,他竟纠集一伙人到张家抢亲,并将张家女婿活活打死。葫芦姑娘四处告状,都因傅贵是傅尚书的侄子,被赶出府衙,还屡遭皮肉之苦。半年后,恰巧荆州府出了一桩大案,嘉靖皇帝委派傅尚书亲自调查此案。案件审理完后,傅尚书顺道回家看望父老乡亲。葫芦姑娘披麻戴孝,拦轿喊冤,向傅尚书申诉了冤情。铁面无私的傅尚书当即怒审傅贵,并将傅贵当众斩于大坝。当晚,傅尚书夜不能寐,留下一首诗:“大坝斩侄怒难平,不肖之子毁吾名,愧对明月三思过,无颜再见众乡亲。”他连夜离开了家乡。乡亲们为了怀念大义灭亲的傅尚书,也为了表达对葫芦姑娘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钦佩,便将傅家湾改名为“葫芦坝”。

其二,潜江东荆河莲华寺的传说。某朝,东荆河畔一农家少女被选上皇妃,但少女已有婚约。在东荆河码头上了船离别之前,少女和心上人相拥而泣、良久不语,后相拥跳河殉情。领旨太监竟令人在他们殉情的地方抛下巨石。就在巨石落水的瞬间,天象骤然变化,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忽然河面上一声惊心动魄的轰响,巨石爆裂,石中开出两朵并蒂莲花。此后不久,东荆河滩上便出现一座新修的寺庙莲花寺。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传说乾隆皇帝听闻此故事后因同情而产生仰慕,在他下江南的途中特意来到这里要看莲花。但是,他看到的却是河滩下年复一年被水淹过的莲花寺。皇帝很失望,连说“朽庙朽庙”。他的“金口”使得莲花寺成了一座有缺陷的庙宇。后来,为了使莲花寺不致被东荆河水涨所淹,迁至垸内重修,大约也就在这时改名莲华寺。据这里的老人讲,日本侵略者曾放火烧庙,庙内三尊如来佛像却岿然不动。日本鬼子在佛像上系了钢绳,用许多头水牛欲拉倒佛像,但佛像仍是稳如泰山。

青年男女爱情也好,清官情怀与佛祖神法也罢,感谢葫芦坝、莲华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永不磨灭的地名。

个性篇:

东荆河特色水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东荆河特色水文化,体现在其流域地方特色文化上,这其中,潜江地域特色文化和沔城地域特色文化颇具代表性。

潜江,地处荆楚大地中心位置,抵长江、枕汉水、含东荆河,是楚文化的核心传承和代表。楚文化中内含的水元素,使潜江地域文化经受了历史的变迁与融合,焕发出具有时代感的特征。今天的潜江市,是全国文化先进地区,拥有曹禺、“两李”(李汉俊、李书城)、龙湾遗址、花鼓戏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等众多珍贵的人文资源。

在潜江,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龙湾遗址。龙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离宫别院遗址群落,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其中章华台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湖北省四大保护遗址之一,成为国保单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台”。龙湾遗址处于东荆河畔的水域位置,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就在此设立派出机构,16世纪中期改名“龙湾市”,清朝顺治年间设龙湾巡检司等。由史实可大胆推测,该地必为水患频仍而又得到成功治理之典范,故建台以铭功。

在潜江,有流传千古的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等原生态民俗,作为地方戏曲文化被潜江人完整保留至今;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11月,潜江市举办的第一届曹禺文化周,把世界级剧作家、“中国戏剧泰斗”、潜江人曹禺为主体形成的现代话剧文化,通过潜江剧院、潜江群众文化艺术馆、潜江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曹禺公园(全球以戏剧家命名的两座公园之一)、曹禺纪念馆,以及曹禺文化街、民俗艺术馆、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等平台加以传承发展。潜江,正努力朝“中国戏剧之都”“东方的斯特拉夫”目标迈进。潜江从传统戏曲重镇到现代话剧先锋的华丽转型,从荆楚本土向世界舞台的视野展望,是时代潮流使然,是与时俱进之举,是水无定势的变通性的强烈体现。

在潜江,有众多革命英才为中国现代革命史增光添彩。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的李汉俊、辛亥革命元老李书城等,是潜江人的骄傲。潜江人民的革命精神,既是荆楚文化的内在本质,亦是水的坚韧性的集中表达:天下莫弱于水而万物莫能克之,柔而能刚,虽万折而必东!

沔城,位于东荆河西岸,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又是一座朝气蓬勃、独具魅力的年轻民族镇;既显露古风遗韵,又充满现代雅韵;既洋溢回汉风情,又淋漓尽致展示东荆河水文化的特色。

在沔城,有着独特的与水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沔城历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石桥、四十八寺庙”之称和闻名遐迩的“沔阳八景”,以及唐贞观年间兴建的七里三分环形城和古城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一千古绝唱的典故就出自于此;而三国军师诸葛亮曾在此励志苦学,喜结良缘,留有胜迹读书台和武侯祠;元末农民领袖陈友谅曾在此揭竿起义,举旗称王,尚存故居玄妙观;唐朝名相狄仁杰曾在此体察民情,清心问政,存有狄梁公问政处。每一处古城遗址、每一个人文景观,都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与迷人的传说。

在沔城,有着浓郁厚重的民俗风情。这里既是宗教文化的荟萃地,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五教合一,交相辉映;同时又是民俗文化活动的聚集地,如春节上九日的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四月城隍会、七月荷花艺术节、十月回族开斋节等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五月端午龙舟盛会,划龙舟是重头戏。相传是古代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祭祀活动逐步发展为民间竞渡。说起民间竞渡,仙桃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颇负盛名。今天,龙舟赛已不常见,唯独沔城每年一次的端午龙舟盛会,体现回汉两族民众团结奋斗齐心协力的精神,又将古老东荆河水文化中包容、执著的特质发挥到极致,绽放出异彩。

挑战篇:

发展东荆河水文化的抓手在哪里

“一川青莲绿,万顷鱼米乡。”东荆河的变迁,人的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东荆河河水调度与掌控能力极大增强,这在过去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昔日那种船帆竞进的通航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东荆河正逐渐朝人类预期设想的行洪、排灌、供水等功能转变。

要让东荆河的发展功德圆满,还得不断消除困扰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行洪不畅,存在洪灾之忧。东荆河生态环境建设已开启新的篇章。随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江济汉工程、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建设日趋完善,以及正在筹划之中的东分块工程、汉江中下游堤防整治工程的推进,东荆河洪灾隐患可望逐步解决。二是水污染之忧。目前,东荆河已成为沿堤两岸村镇的生活用水之源。但近几年来东荆河水体屡遭污染,“水华”频发,给下游86个乡镇500多万人口饮水安全及东荆河沿岸自来水厂取水造成很大影响。三是原水生态环境破坏之痛。河道洲滩违章植树及违章开发,不仅侵占了水生植物的地盘,形成新的阻洪因素,也对水中、洲滩上的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稀有性、环境的自然性造成了破坏。

治水、管水、护水是人与水在不同作用层次上的互动,也是东荆河水文化构成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水和谐关系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把“水文化”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提出,把水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进行研究,也是为了应对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水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水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水利改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东荆水,万世长。”那么,发展东荆河水文化的抓手在哪里?

首先,应从这部水文化大戏中找主角。堤防管理部门肩负管堤护堤的责任,理应在东荆河水文化构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堤防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河长制”管理概念的提出,欲将水政、渔政、港监、环保等职能有机融合,这将更有利东荆河水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其次,应从这部水文化大戏中挖掘剧本。当今是依法治水的时代,及时出台一部指导东荆河防洪减灾、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将对推动人水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后,发挥群众演员的热情和创造力。“东荆河水一路流,幸福欢歌一路扬。”东荆河沿堤各县市、乡镇民众,都是人与水互动中的一分子。当前,东荆河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处在以地域为主各自为政的阶段,远没有实现流域水文化特色。如果把东荆河各阶段性的建设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结合起来,达到建设一处成一处风景的要求,那么东荆河水文化腾飞与辉煌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潜江文化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Epilogue
谁远谁近?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致密油藏特征及成因
潜江凹陷潜四下亚段油气运聚特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