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芳
悲剧精神是贯穿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主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不例外。作品从开篇起,先从一个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写起,到最后整个起义悲壮覆灭结束,悲剧贯穿始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探究这部名著悲剧产生的原因。
悲剧文学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纵观整个《水浒》,造成作品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时代的悲剧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现实背景下,由作者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中故事的情节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的。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知晓,此时的北宋政府政治已经腐朽,统治阶级对外极力妥协,对内极力大肆搜刮,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造成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宋徽宗即位后,更是大兴宫室,浪费无度,创花石纲,劳役繁兴,加之水旱自然灾害的侵扰,人民无法生活,相继发生了宋江和方腊等起义。在这种时代悲剧的大背景下,个体的人物又怎能逃脱悲剧的命运?所以才会有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悲剧发生。即使是中下层的官吏,如林冲、鲁达、施恩等等,也都避免不了这种悲剧命运,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悲惨便不言而喻。
二、文化的悲剧
从秦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到北宋,儒家思想已经独霸传统文化鳌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年的浸润积淀,儒家“忠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及其提倡的一系列严格的礼法制度,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血缘宗亲关系结构的最基本的思想意识。也正是这种意识,导致了人们思想上普遍产生“克己复礼”的观念。在个人方面,则产生了追求上的隐忍,意志上的消磨,抗争上的懈怠,并最终形成他们心中的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正统、忠于父辈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林冲如此,他本可以给调戏自己妻子的高衙内一顿暴揍,让他“知难而退”,但因看到是长官的儿子,自己就先隐忍起来,最终让高衙内得寸进尺,弄得自己家破人亡,逼上梁山。梁山其他英雄悲剧也都有这种思想的根源。
三、领导的悲剧
除去梁山头领王伦不算,领导梁山好汉的首领有两个,一个是晁盖,一个是宋江。晁盖走向梁山是因为劫取生辰纲案发,没有退路,因而反抗精神还比较彻底,但很快就死去了,影响不够深远。真正带领并影响梁山起义的首领应是宋江,是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梁山的政治走向,也正是因为他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起义的悲剧下场。宋江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职位是一个封建政权中的刀笔小吏——山东郓城县的押司。他“自幼学儒”、“曾攻经史”,脑子里有不少“忠君孝亲”、“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思想。“光宗耀祖”是他的理想,“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是他的人生追求,再加上他落草为寇也是被逼无奈,这种尴尬的处境和思想决定了他革命的极不彻底性,一旦他能左右时局,他便改“聚义厅”为“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一步步把起义军引向招安的不归路。可以说,梁山的悲剧是宋江一手造成的。
四、组织的悲剧
造成梁山起义失败的悲剧还有组织上的原因。梁山队伍中,起义队伍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逼上梁山的林冲、杨志、宋江等中下层官吏,他们上梁山本不是情愿的。二是卢俊义、萧让、徐宁、汤隆等,他们本是在职封建官吏,被“请”到梁山,不得已而入伙。三是关胜、秦明、呼延灼等,他们本是朝廷将领,奉朝廷之命与梁山交锋,被俘虏后留在梁山。四是李逵、三阮以及庄客等一类。真正如因受欺压而上梁山的解氏兄弟者占少数,职位也并不是很高。梁山的主要将领原本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直接影响了梁山的主流思想,他们接受的教育也一直贯彻着忠君思想,对封建王权排斥感不大,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功名前途出发,毫无疑问是赞成招安的。因而招安念头一出,便能在梁山上蔓延,许多人呼而应之,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可以说,起义队伍鱼龙混杂的成分也是造成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幻想的悲剧
不仅是宋江,梁山上有许多将领都有和他一样存在着幻想,那就是皇帝赵佶是开明的,只是被奸臣蒙蔽,一时无查,终有一日圣上会明白梁山泊替天行道的苦衷的。因而他们幻想朝廷对他们实施招安之后,会被朝廷重用,他们既能为国出力,从自身角度又能封妻荫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这种幻想,让他们走向不归路。然而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先不说赵佶的圣明与否,单从朝廷招安策略的实施,就是一种阴谋。朝廷的官员一派以蔡京、童贯、高俅为首的权奸为代表,义军直接威胁的是他们的利益,因而他们主张直接剿灭;另一派是以宿太尉、御士大夫崔靖为首的招安派,他们主张招安义军,目的是既调动了梁山泊这支力量去抵抗辽兵,又缓和了阶级矛盾,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为日后逐个歼灭、各个击破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哪一派,他们最终的目的都在“歼灭”、“击破”,因而义军的最终下场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可以说,最终梁山起义走向覆亡,是梁山人心存幻想造成的,是起义者领导眼界的短浅,归根结底是小农思想意识的悲剧。
六、历史的必然
梁山悲剧,始于招安,这是大多数人的认为。其实,退一万步,即使宋江他们不被招安,其结局不外乎三种:一是被统治阶级镇压而失败;二是向统治阶级投降而失败;三是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其实,假如是第三种结局,其结果也是一种失败,这是由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农民起义成功了,领导者自己当皇帝了,这只不过是一部分人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的过程,而广大农民并没有从被压迫和剥削中解脱出来,依然改变不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后来的朱元璋起义建立明朝、李自成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而,从农民的根本利益来看,农民起义被镇压是失败,被招安是失败,胜利了依旧是失败。只要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生产力出现,农民组织的所有的抗争都只能以悲剧为结局。
梁山起义的悲剧结局,印证了两个不同阶级、两种不同矛盾是水火不相容的。悲剧结局虽然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交织产生的,但其中也昭示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那就是: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例1.(2013年湖南长沙卷)名著阅读。
《水浒传》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写道:宋江喝了朝廷御赐的毒酒,自知道奸人陷害,将不久于人世,虽然自己“死不争”,但担心兄弟李逵在自己死后闹事,“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于是唤李逵来,在给他的酒里面“下了慢药”。请阅读下面与此事有关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从人置备棺椁盛贮,不负其言,扶柩而往。
(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性格中的_____一面,从全文来看,他的性格还有_____的一面。
(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最后结局大都悲惨,原因是什么?请你用—句话概括。
此题采用语段阅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名著知识。其中,第(2)题考查的是对梁山起义一百零八将最后结局悲剧原因的探究。解答时要在整体感知小说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考生若认真阅读该作品,并对其思想及悲剧结局有所探究,回答这一问题不难。
(1)豪爽,讲义气;愚忠(2)因为他们的投降路线。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笑语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道是: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大唱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且起,把这厮推抢监下。”众人皆喜。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宋江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卤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弟兄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潸然泪下。”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宋江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皆称谢不已。
(摘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1)文中宋江提到在江州所提反诗的词牌名是( )
A.《西江月》 B.《满江红》
C.《沁园春》 D.《浣溪沙》
(2)试简要概括宋江希望朝廷招安的原因。
(3)选段中李逵表现出怎样的个性?
(4)对宋江“天王降诏早招安”的吟唱,众头领反应不一,试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1.(1)A(2)①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②同心报国,竭力施功③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等。(3)粗鲁豪爽,脾气火爆,头脑简单。(4)众头领对招安看法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