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自古英雄出少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少年区寄虽然害怕,但却沉着镇定不慌乱,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杀死两个凶恶的绑匪,谱写了一曲正义战胜邪恶的机智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柳宗元的《童区寄传》,看少年区寄怎样成功自救的。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是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故又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有《河东先生集》存世。
作品背景
《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许多人被贩卖当奴隶。然而当政者却只顾私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他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童区寄传》是一篇传记文学,刻画了一个贫苦儿童区寄不畏强暴、智杀二贼的事迹,歌颂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不贪图富贵的精神。阅读本文,要关注以下美点:
一、情节曲折,动人心魄。传记文学,故事情节完整,情节紧张曲折,能更好地表现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写区寄与人贩子的较量,围绕一个“奇”字,一边是十一岁的顽童,一边是穷凶极恶的绑匪;一边是被“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一边是手持利刃,急于寻找买家的强盗,力量对比悬殊。特别是在区寄手刃第一个绑匪后,“逃未及远,市者还”,更让读者为之命运捏了一把汗。然而弱童却利用矛盾和时机,两次“得脱”并最终杀死悍匪,情节离奇曲折,惊心动魄,既表现了区寄的聪明机智,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二、摹画尽致,形象生动。柳宗元是第一个以大量笔墨为平民立传的散文大家。作品展现的虽然只是一个仅有十一岁的弱童,但形神兼备,形象鲜明,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精心摹画。神态描写,“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动作描写,“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刀,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语言描写,“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这些描写把一个小英雄写得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得其心之感,形象鲜明生动,极富个性特色。
三、多样手法,编织故事。作为著名的散文家,柳宗元的传记写作技法丰富多彩,本文就是其中的代表。文章不足三百字,但却运用多种技法。除直接描写区寄的言行之外,还巧用了对比手法。如运用区寄这一幼童与两个穷凶极恶的绑匪对比,区寄被反绑双手,而绑匪手持利刃,这种力量的悬殊对比,更增强了情节的悬念性;侧面描写,结尾用刺史颜证“奇之”和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侧面突出区寄不贪慕富贵的性格及其英武的震撼力,起到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效果。另外,作品剪裁得体,详略安排恰当,也是写法上的亮点。
四、语言简洁,寄寓性强。作为一篇传奇性传记,作品刻画了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而又淳朴憨厚的少年英雄形象,用语却十分简洁。整个作品写区寄两次被缚,两次自救“得脱”,被刺史接见、让“行劫缚者”侧目,内容较多,然而作品却仅用不足三百字来表达,可谓字字玑珠。另外,作者柳宗元从不被人重视的社会最下层人物身上,发现了他们的高贵品质、不平凡的优点,并为他们立传来赞扬他们,寄寓的是对当时劫杀成风、贩卖人口严重、官府对强盗行为的姑息与放纵的黑暗社会现象的不满,及对区寄面对强敌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的赞颂,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起到劝世醒人的目的。
1.通假字
(1)之虚所卖之 通____,解释:________
(2)寄伪儿啼,恐栗 通____,解释:____
(3)州白大府 通____,解释: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贼易之 古:____今:____
(2)一人去为市 古:____今:____
(3)童微伺其睡 古:____今:____
(4)与其杀是僮 古:____今:____
3.区寄能杀掉第一个强盗,你认为是巧合还是他设计好的?为什么?
4.在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及对手的哪些弱点战胜了强盗?
5.从全文看,区寄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阅读完区寄智杀二匪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机智过人的毛泽东的少年故事。
机智过人的少年毛泽东
徐 鲁
耍点子,读《水浒传》
少年毛泽东读私塾时,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便把《水浒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就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不仅读完了《水浒传》,还看了好几本小说。
其实老师早就发现了毛泽东上课看小说,但老师却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毛泽东多点两页书让他背,老师觉得这样毛泽东不就没时间再读小说了吗?
开始背书了,老师总会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毛泽东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他早有准备。他站起来,挺起胸膛,一口气就把书背了下来。
借古人,制伏恶少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坚决制伏。
有一天,毛泽东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人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你就别想过去了!”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的‘李(‘李与‘理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巧安排,当“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机智的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个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节选自《中外童话画刊》,有删改)
俗语说得好,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成为主宰,就是因为有智慧,用脑子。区寄小朋友、少年毛泽东他们凭机智勇敢,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聪明的你,遇到困难又怎能听之任之?想一想,两文表现人物机智有什么不同?
阅读《童区寄传》第一段及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2014年湖南益阳卷)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囊其口(口袋) B.贼易之(轻视)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曹怯弱 ,[为]蛇所食
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D.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知识把握
1.(1)“虚”通“墟”,集市(2)“栗”通“慄”,发抖(3)“大”通“太”,指州的上级官府。
2.(1)古:轻视;今:容易(2)古:买卖;今:集市(3)古:偷偷地;今:小(4)古:这,这个;今:判断动词
3.设计好的。从“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微伺其睡”可看出。
4.区寄用伪装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麻痹敌人,还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
5.区寄遭绑架后,临危不惧,巧妙周旋,智杀二贼,得以自救。他是一个沉着机智、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淳朴可爱、不慕荣利的少年英雄。
类文阅读
《童区寄传》采用正侧描写,讲述一件事;本文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三件事。
考题回放
1.A 2.D 3.(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2)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