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法对比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200例对照研究

2016-01-05 10:36崔慧贾咏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崔慧?贾咏莉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方法 20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法, 对照组采用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法, 比较两组每天声门下吸引物的容量。结果 两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法和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法对比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果相同。

【关键词】 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气道出血;分泌物清除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呼吸机在医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成为人们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武器, 但是其相关并发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为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虽然在应用呼吸机进行有创通气气管插管的气囊可以有效封闭气道, 但是并不能有效减少声门下与气囊上方误吸物流进下呼吸道, 而这些误吸物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通过对声门下与气囊上方误吸物的清除(通常最常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声门下吸引), 可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虽然声门下吸引减少VAP的发生, 但是其吸引造成的负压, 改变了声门下与气囊上方气道内的温度和湿度, 而这两者是维持气道黏膜正常生理功能因素之一, 其改变会使得气道黏膜功能出现障碍, 甚至出现损伤[1]。有关研究证明持续声门下吸引较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更容易造成气道黏膜的损伤, 而两者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果临床报道比较少见, 本院重症医学科对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声门下与气囊上方的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周口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的患者200例, 均行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为21~32分。观察组男52例, 女48例;平均年龄(73.0±12.2)岁;疾病分布:重症肺炎23例, 胸外伤12例, 重症肌无力2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3例, 脑干出血2例, 脑干梗死1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 2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例。对照组男51例, 女49例;平均年龄(75.0±12.3)岁; 疾病分布:重症肺炎13例, ARDS 27例, 脑干出血8例, AECOPD 22例, 颈髓损伤14例, 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重症胰腺炎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吸引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高容量低压力可吸引气管导管, 吸引导管与墙式负压管之间连接痰液收集器, 恒定负压为40~50 mm Hg(1 mm Hg=0.133 kPa), 患者如出现呕吐或声门下吸引管堵塞时行声门下冲洗。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 每2小时吸引1次, 有呕吐时立即吸引。对照组采用持续性声门下吸引。

1. 3 评价方法 患者气管插管后每天记录24 h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拔除气管导管时为研究终点。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为50 ml, 平均吸引量为(43.02±4.35)ml;对照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为50 ml, 平均吸引量为(44.46±3.30)ml,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37, P>0.05)。

3 讨论

3. 1 声门下吸引对气道黏膜的影响 声门下吸引人为的改变了声门下气囊上方局部气道的压力, 进而使局部的湿度、温度发生改变, 偏离了气道黏膜的正常生理环境, 并且负压会使局部气道的供血发生改变, 以致可能会损伤声门下气囊上方的气道黏膜。

赵秀英等 [2]报道, 声门下气囊上方的负压抽吸能够引起气道黏膜生理功能的紊乱, 生理结构的改变和损伤, 气道黏膜区域的纤毛出现稀疏, 排列参差不齐, 甚至脱落, 最为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气道出血。声门下气囊上方气压的减少使得蒸汽饱和压的下降, 气道黏膜的水分更容易蒸发, 流动的气流加速了这一效应, 使得气道黏膜干燥, 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

3. 2 声门下间歇吸引的优点分析

3. 2. 1 声门下间歇吸引的优点是气道出血的发生较持续吸引少, 持续声门下吸引可有效清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 但其引起气道出血的并发症亦不容忽视, 温晓红等[3]研究表明, 持续声门下吸引导致肉眼可见气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1%。持续声门下吸引能够损伤局部气道黏膜, 另外, 较低的负压导致局部黏膜干燥使得气道黏膜表面痰液粘稠, 分泌物不易排出, 较易形成痰痂。干燥的痰痂使得其下方的微生物得到保护, 病菌滋生, 感染的病菌破坏气道黏膜的完整性, 造成气道的损伤, 负压也影响了气道黏膜的动脉供血, 使得气道的防御能力下降, 增加了病菌滋生的条件, 加剧了气道的损伤, 导致气道出血。由于局部黏膜上方的负压导致的干燥使得气道出血后又很快形成血痂, 血痂附着与黏膜之上, 通过湿化、冲洗的方式比较难以去除。另外, 气道出血症状会引起患者及其家属恐慌, 较大的情绪波动不利于患者康复。

3. 2. 2 吸引效果与持续吸引相似: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声门下吸引每天平均吸引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即两种方法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果相同。

3. 3 声门下间歇吸引注意事项:本方法的间隔时间最好以2 h为宜, 不宜过长;若出现分泌物粘稠或引流管堵塞不易吸引时, 可选择等渗盐水5~10 ml进行冲洗。注意冲洗时一定要保持气囊压力在该患者安全压力范围上限, 防止冲洗过程中引起气囊上方压力增加, 使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并注意在冲洗结束后一定要将气囊压力调回到该患者安全压力范围。

国内很多报道研究认为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罗小红等[4]研究表明, 声门下间歇吸引每日平均吸引量多, 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刘淑红等[5]、张振平等[6]研究认为声门下间歇冲洗能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且声门下间歇吸引法可以使气囊上方的气道黏膜得到充分休息, 气道温、湿度变化小, 减少负压对黏膜的损伤。本研究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对气道分泌的清除效果相当,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从山, 邱海波, 朱艳萍, 等.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 性肺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8):625-629.

[2] 赵秀英, 史秀宁, 于振萍, 等.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1):87-90.

[3] 温晓红, 孙慧, 邵学平, 等.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2):202-206.

[4] 罗小红, 陶爱伟, 姚水琴, 等.持续声门下吸引减少呼吸机相肺炎的研究.护理与康复, 2008, 7(9):652-654.

[5] 刘淑红, 阎锡新, 曹双清, 等.气囊上潴留物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 2006, 29(1):21.

[6] 张振平, 赵改凤, 张春民, 等.应用冲洗式气管导管囊上分泌物吸引预防VAP价值.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5):373.

[收稿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