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艳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市,如何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繁荣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是在对贵州高校德育现状进行相应调查的基础上找到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媒体;西部;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48-0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五四前夕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导致了大学校园的门槛降低,本科教育往往更注重培养基础性人才,而不是沿袭以往向学生进行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由此导致大学生中存在的很多思想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对此,为了更好的掌握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状况,全国高校纷纷开展相应调查,而我省这种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典型西部贫困地区,高校中存在的大学生德育问题往往与其他发达城市有同样表现但又与其不尽相同。为此,笔者在对贵州省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走访的基础上,挖掘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外部原因,以达到充分了解我省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思想状况的目的,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的进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西部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笔者在贵州省几大高校中对600名男女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走访,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问题如下:
一、德育教育者与学生存在沟通问题
我国高校中的德育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导致德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内心观念和德育思想掌握的不够深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倾向自己解决问题的占到了选择的绝大多数(76.6%),而德育教育者主动去了解和解决的只有选择总次数的五分之一(23.4%)。这一对比直观的反映出德育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缺乏主动意识,与同学接触少,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高校德育教育者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使当前高校德育的目标无法有针对性的在具体德育过程中予以贯彻,致使理论引导和行为培养脱节,存在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良好愿望与实际的行为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新媒体技术对德育工作的冲击
当今,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当代大学生自然是网络冲浪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在为高校德育工作改进手段和方法、拓宽空间和途径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于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增大德育工作的难度。
新媒体技术的信息无序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监控面临新挑战,新媒体技术使信息发布更为大众化、迅速和无序,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杂乱,甚至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真实性、客观性判断,以致虚假消息、不良信息泛滥。大学生群体在成长阶段的“猎奇”心理,以及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他们更容易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从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干扰。少数大学生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有的甚至触及了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的底线。
另外,网络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他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实之后,对网络进行控制成了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庞杂的信息会造成同学们思想的迷茫,德育的引导作用也会被削弱。
三、新媒体技术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具有比较崇高的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来源上不再单一局限于教师,而可以由家庭成员或传播媒介来共同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导致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如何做才能取得效果呢,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带着这些困惑,笔者开始到理论中去寻找答案,然后再经过对一些老师和专家的走访,收集汇总相关资料后,个人观点如下:
面对互联网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阻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构筑坚固的大学生思想防线,巩固正面教育阵地,占领思想制高点,加强舆论引导水平,引导大学生理性处理信息并进行科学选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德育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教育,而是爱心、希望、诚信和信仰等多种精神元素的综合培养。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配合专门化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协调发展,让德育工作的成效能充分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各种社会实践中,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合格人才。
(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保证实践育人的吸引力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集中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前,教师先组织大班教学,重点讲授实践知识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选题、组团、策划等;然后由指导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远程指导。实践后,学生上交实践报告后再以小班为单位,由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实践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解决了实践活动的盲目性问题,又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由“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深化了实践育人的效果。endprint
(二)准确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面临新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心态上的适应等。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能否适应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适时调整,有所创新,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者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同时面对大学生错误的、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遵循或不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激化矛盾。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大学生因应用新媒体技术而对其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加大,只有准确掌握动态变化和影响的规律性,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内容的丰富、德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德育工作要遵循“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变被动为主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育工作,并不断总结规律,把握普遍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实效性。
(三)狠抓队伍建设,确保德育工作有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德育是一项人的思想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德育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要推进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需要从选拔和聘用、培养和发展、激励和考核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制度和机制设计。
(四)建立专门网站,构建网络德育体系,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工作
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先后建立起了校园网,这表明“数字化校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各大高校或机构已设立了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它们有很强的借鉴、引导作用。但如何增加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应开发特色校园网栏目,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建立网络德育新阵地。
(五)积极介入网络,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在网络文化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具平等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德育教师要先提高自身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查找和利用正确而有益的网络信息。为此学校应尽快地对德育教师进行更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同时,要求德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积极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找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开展有针对性地工作。同时可以将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的教育成果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传统教育的成效。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