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
2015年的岁末,虽然遇上阴冷的雨天,但大宁剧院的门口却挤满了等待入场的观众。12月10日是个特别的纪念日,2014年的这天,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赶往司法改革座谈的路上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7岁。一时间,4万余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10万余人参与留言讨论,邹碧华的突然离世震动了法律界和全社会,每个人都在心底里深深地怀念他、留恋他,“法官当如邹碧华”成为社会各界的共鸣。而他生前“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精神已成为上海法院的一面旗帜。
取材于邹碧华先进事迹的大型越剧《燃灯者》12月10日在大宁剧院首演。当晚,邹碧华生前的亲友、同事、同行纷纷前来观摩。演出过程中不时出现观者掩面抽泣的场景。
“聚一团人间暖暖真情意,燃一片碧丽中华竞光明。”越剧《燃灯者》的序幕在一片荧荧烛光中拉开,悠扬的唱词反复吟唱。演出结束后,邹碧华的母亲激动落泪,拉着主演齐春雷的手说:“谢谢你们,我好像真的看到了我的儿子,这就是我的儿子啊!”两人相拥的画面感动了现场的观众。
借着艺术的翅膀,邹碧华“穿越”了生死,走回了他所深爱的人间,走回了身边人的世界。邹碧华没有离开大家,他用这种艺术化的方式,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曾在自己撰写的 《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一文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或许为“邹碧华现象”写下了注脚——“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德肖维茨将这种信任称为一个社会的 ‘道德资本,但这种信任,这种司法的公信力,归根结底是由一位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人积聚和建立起来的。”
邹碧华生前既是一个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一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过客,只有做些事情才能留下永恒。”这是邹碧华的一句话,他的同事一直记着。他用生命迸发光和热,温暖着每一位同行者。一位法官何以赢得如此身后赞誉?“邹碧华现象”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期待好法官,时代需要好法官。邹碧华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名新时期法官的良知、素养和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法官、一名领导干部对于党的事业和法治建设的信仰和追求。
回顾他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1988年自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进入法院工作,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做起,在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做过研究员,先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民二庭庭长、长宁区法院院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投身司法事业26年,每一步历练都让邹碧华朝着理想的“法官”又近了一步。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这是邹碧华参加工作时母亲的叮嘱,也是邹碧华始终秉持的职业理念。“燃灯者”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书写了一个端端正正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