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三个倡导。三个倡导给我们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进一步凝练的根本遵循。进一步凝练要坚持价值准则、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公民、社会、国家三层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在三个倡导中深度挖掘的原则。公民层面的诚信准则、社会层面的公正的取向、国家层面的和谐目标是能够体现三个倡导的基本范畴。诚信、公正、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统一的逻辑是其背后的总方法——中庸,而中庸方法的现代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
关键词:三个倡导;诚信;公正;和谐;中庸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5-0223-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三个倡导。这十二个范畴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固然很好,是凝练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推进,但并非终局,十二个范畴仍然太多,难以入耳入脑入心,不便于践行和培育,这就提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的任务。围绕进一步凝练,学界展开了讨论,成果比较丰富,但莫衷一是。本文试图根据中庸方法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和凝练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当今世界价值观交流交融交汇的必然,进一步凝练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理论命题。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过程
基于新世纪我国国情的新变化,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提出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提出问题是一回事,对问题的回答又是另一回事儿。我们党尽管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的党,也难以一步到位总结出极具概括性和统摄性的、简洁明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退而求其次,先提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共同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故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非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体系就如同大楼的框架结构一样,楼房已经作为框架耸立起来,但正如框架结构不是房间一样,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框架也不是核心价值观,住户要的不是框架支撑的、遮风挡雨的空间。我们要的也不仅是这个价值体系,而是这个体系内的价值观。正如房间离不开框架一样,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后,学界曾展开凝练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成果十分丰富,集中起来就是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这三个倡导体系严谨、覆盖全面、内容丰富,但并非彻底,仍然有进一步凝练的必要。但这一步已经属于不容易,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凝练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能在十八大推出一个半成品的三个倡导已经是重大进步。但三个倡导只是半成品,凝练工作并未完成,还需要把这十二个范畴进一步浓缩为三到五个范畴。当然能达到一个范畴会是更好,但参考中国古代和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来看,这个没有必要。三个倡导的成果十分明显,它提供了进一步凝练的范围和进一步凝练的方法原则,为进一步凝练打下了坚实基础,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下一步就是提出一个简明概括的核心价值观。经过三个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就要完成。而这最后一笔也是点睛之笔。
1.2 进一步凝练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三个倡导给我们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进一步凝练的根本遵循,具体来讲如下:
其一,价值准则、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相统一的原则。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价值主体必然依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坚守一定的价值取向,最后达到一定的价值目标。其中,价值准则是出发点,是主体追求价值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是中介,它带有方向性,这个方向指向价值目标。三者统一于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形成手段、方向、目标的三位一体系统。人的行为准则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规则,这种规则包括技术规则和价值规则,技术规则决定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则取决于社会活动规律,但这一规则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主动设计而逐步形成的,有了价值准则才有社会性的价值行为。价值取向是人们追求价值目标中的方向,任何价值活动都是有方向性的,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方向。这种方向瞄准一定的目标,价值目标是价值活动所要追求的结果,达到这一结果标志着一轮价值实践告一段落,这一活动总结。但终点又是新一轮价值实践的起点,三者构成完整的价值运动。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凝练要能体现这一价值活动三要素,否则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二,公民、社会、国家三层次相统一的原则。现实的个人是一切历史的出发点,但自然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定改造自然满足自己,这种改造活动就是一种价值活动。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这种现实的个人表现为公民,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表现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个字的基本要求。正是这些基本价值规范引导和约束每一个公民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与其他公民一起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形成社会,由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连接起国家和公民个人。因此,社会的价值取向既深刻影响着国家的价值目标,又深刻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行为。一个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自然会给个人带来愉快的心境、积极的心态,激励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营造和谐社会关系、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国家的价值目标直接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公民的价值行为。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确立什么样的国价值,历来是人类历史的首要问题。国家有目标,社会才有遵循,人民才有希望。
其三,在三个倡导中深度挖掘的原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步骤,提出了具体的十二个范畴。这十二个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传达,便于传播,也强化了实践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但这些范畴仍然太多,还需要更简明、更概括。基于此,我们不应该另起炉灶,另行探寻十二个范畴之外的范畴,而应在这些范畴之内做文章,深度研究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找到几个范畴,能代表其他范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十二个范畴确立了原则,划定了范围,铺平了地基。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三个倡导所确立的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具独立性,每个层面都不能为其他层面所取代,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也应保持这三个层面,尽量在每一个层面找到一个范畴,这样一个范畴要能涵盖其他范畴,这三个范畴又涵盖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价值目标整个价值运动。这个逻辑顺序应当从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开始,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结束。
2.1 公民层面的诚信准则
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范畴,其中诚信是母德,为其他范畴奠定基础,只要有了诚信,其他范畴都有了坚实的地基,而失去诚信则地动山摇。在《中庸》里,诚是一个最高范畴,是天之道,又叫至诚之道,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与道理。“至诚而不动者,未有之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孟子认为,人完全可以达到诚,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通过反身立刻达到诚。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中庸》以诚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第一原则,“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诚者,圣人之本”,也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这就清楚表明,诚信是人性之本,天道之源的意思。
公民层面的其他价值准则都是诚信这一准则的衍生。诚信之于国家表现为爱国,体现对祖国的忠诚对国家只有一心没有二意。诚信之于职业表现为敬业,在《论语》中孔子主张“敬事而信”,敬与信互为一体,敬于事才能取信于人,受人尊敬,敬事就是敬自己,得到他人信任。诚信之于自然,表现为友善,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对他人以诚相待、以信取人就为友善仁爱奠定了根基,对天以诚则能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社会层面的公正的取向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包括四个方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方面又以公正为核心。自由是人的不懈追求,在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有冲突,便要求平等地享有自由,在形成平等得到实现后,必然会产生竞争中的弱者,使一部分人失去了自由,这便要对形式平等进行纠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这便是公正。而法治是实现公正的手段。
自由一词源于拉丁文libertas,西方产生于古希腊奴隶社会,其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千百年来自由始终是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在总结吸收前人关于自由的合理认识,科学概括了自由的本质。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自由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产党宣言》深刻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冲突之时,平等便呼之欲出。平等一词应用到社会领域,指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追求平等在古今中外一直为社会大众所祈求。它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理念,在当代中国主要指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但正是这些方面的平等有可能造成结果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需要社会来衡平,这就是公正。公正有公平和正义两层含义。公平通常指基于一定标准而对待人和事的不偏不倚态度,正义则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特别是法律的尊严相联系,主要指制度和行为结果中应该体现的原则。公正即实质的平等,即人人享有自由,公正范畴超越个体自由而成为社会意义上的自由,也超越了形式平等而成为实质平等。故公正是自由、平等的合题。公正既是一个道德概念,也是一个法学范畴,在私有经济存在的社会,法律不可消灭,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退居次要。故公正的实现主要借助于法治,这也就是说,法治是公正实现的基本保障。
2.3 国家层面的和谐目标
富强就是民富国强,中国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历经了种种艰辛。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争相宰割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大道。富强是我们的第一个奋斗目标,这里的富强主要指经济上的,走的是以GDP为标尺的道路。民主要是一个政治范畴,是政治文明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一定是个民主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但这条道路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的主要是选举民主,这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民主实现方式,在选举民主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基层群众自治更是直接的选举民主的典范。文明价值目标是文化建设的成果,这里指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当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突飞猛进之时,我们却发现,环境被破坏、社会不和谐、精神迷茫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的不可持续,于是要求我们利用生态文明的理念,重新审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道路,这就要求把生态文明的建设贯穿及其他建设的全过程。经济建设走出GDP崇拜的误区,走生态经济的路子,政治建设补上协商民主这一重要形式,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和谐文化理念,社会建设方面则重视民生和社会治理。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体现,用生态文明的和谐理念重塑富强、民主、文明目标是一个超越。和谐超越了富强、民主、文明又充实了富强、民主、文明,没有富强、民主、文明也就没有和谐,但是,无和谐,则富强、民主、文明无法持续。故和谐是富强、民主、文明的集中体现,它代表了前三者。
3 诚信、公正、和谐的一体性
诚信、公正、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有什么统一的逻辑呢?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的呢?他们能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便是其背后的总方法——中庸,而中庸方法的现代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二者是相通的。
3.1 中庸及其精神实质
“中”在春秋前与“庸”并不连用,在孔子创立儒学后,中和庸组合,中讲的是天与人的实然问题,庸讲的是应然问题,也就是说,中和庸是体与用的关系。中庸文化起源于弓矢文化,是指在狩猎、御敌和礼仪中形成的与弓、矢、的、射相关联的习俗、信仰,等等。恩格斯认为,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从弓箭的发展开始,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射箭练习中,射中之中,作为指示代词,指箭靶的中心,即“正鹄”,射中意为把箭射进了靶子中心。子思在《中庸》中回忆,孔子盛赞君子“学而中立”,而“射则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射箭如同君子修仁德一样,箭没有使到靶的中心应该反省自己,用心不专、立身不正。在孔子眼里,射箭是贯彻和体现中庸的最佳手段之一。这就是“中”字在具象造型上有了“矢著正”。中庸的中心词是中,中的初始意义是“内”、“正”,还有“合”、“和”内涵,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实和诚的含义。
如何做到中庸?古代先哲又有新的论述,即“时中”,时指与时事相合的中。“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时中的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则曰合乎时宜,二则曰随时变通,故《中庸》强调“君子时而中”。这里,中是原则性,不可变,时是灵活性,是可变的。正因为孔子坚持时中,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也”,说他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贤人之大成者,还称孔子是“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那种见机行事的圣人。时中是中庸的灵活运用,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就是与时俱进、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句话,实事求是。实事即中,求是即庸。
3.2 中庸方法贯通诚信、公正、和谐
“中”与“诚”通。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中”上升到“道”的形上高度,即“中”等同于“诚”。子思的论述是这样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成者,天之道也”,何为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在这里,中与诚已经相通,通过天之道、天之本而联系起来。一方面,诚就是天人之际所有事物成就自己的原因,事物自身最不能或缺的本源的要素,是事物自在自为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是天命的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生不息。用现代的话语说,诚就是客观实在及其规定性;另一方面,中即诚实,做人做事要诚实才是根本的、正确是唯一路径。中与诚作为同一层次的范畴,在《中庸》之中已得到全面阐述。忠与诚一致,庸与信一致,中庸与诚信相通,已经昭然。
“中”与“正”通。“中”不仅与“诚”相通,而且,“中”还有“正”的含义,也即中与公正相通。中庸是通过公正的途径。中的本义为射箭入靶内,故有内的含义。而靶的中央为正,故正为内的进一步含义。《周礼·射人》曰:“其太史教射中”。郑注云:“画五正正候,中朱次白,次苍,次黄,玄居外。三正损黄玄,二正去白苍,而画朱绿。其外皆居候中三分之一,中二尺。是也。射中亦曰‘的。《宾筵篇》:“‘发彼有的。‘的亦声变也。引申之,则射候当中之处曰‘鹄。‘鹄之中曰‘正。……正与中一声之转。”由初民狩猎射箭中靶到集众于“中旗”周围,中的含义愈加明显。孙海波在《甲骨文编》收“中”字55个,就有“矢著正”之中和旗旌之中两种写法。对“矢著正”之中所蕴含的“正”义,从象形到意象得到学界认同,其旗游之中包含的“正”意也渐显。因此,从中的字源来看,中之最本源的意思还是“内”、“正”之意。“正”是“内”的进一步推进。古人把靶心的中称为正,箭靶叫候,候之中缝叫鹄,鹄之中心叫正。射箭以中“正鹄”为最佳。此即谓中乃“矢著正”也。这样我们就能顺理成章的说,中庸是通达正义的路径。无中即无正,此乃中正是也。
“中”与“和”通。“中”字的“和”义是“中”义的进一步深化。人们把射中箭靶的行为称为“中”(zhòng),表示“符合、正好、适中”。因而,中又有了“合”的意思,此乃中字由原初字形意义向意象意义的跨越。合字只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事物内一种要素与另一种要素相投契的事予以概括,而当合字难以说明事物间多种相融合的事实时,“和”担当了解释的责任。也即二事物相投契为“合”,多事物相融则为“和”,和是合的深化。在先秦时,合即投契符合之意,《孙子·九地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诗经·大雅》之“天作之合”与“中”意通。“和”是怎样概括事物间的复杂关系而深化“中”意的呢?《左传·昭公20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就是说,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也即“以他平他”时,便能端正事物间的复杂关系而达到“中”。子思在《中庸》文本中第一次把和与道连用,“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得到了升华。“和”在名词意义上是“中”的自觉状态,合即中,中即和,二字连用即中和。故《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此,中和一体,由中通和,由中达和,中庸成为和谐的通达之道。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上[M].
[2]荀子·不苟[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4]孟子·万章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