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铭
摘 要: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地位状态,然而这门课程却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使专业教学效果最大化,这里面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为此,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了改进对策,以抛砖引玉,集思广益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5-0203-01
1 铁道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常见问题
(1)课程设置中属于被忽略地位。纵观各高校铁道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在属于必修和限选的课程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技能课还是拓展课,几乎鲜有本课的身影,基本都是围绕实践应用而设置的,诸如工程、结构、力学、绘图等实地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备受关注,而应用文写作这一偏文科性质的课程在此工科专业背景下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些。
(2)学生对本课力不从心。每一个铁路专业的学生若想要努力认真学习的话,都要面对庞大的课时安排,这每每就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加之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变化,如果想要进一步全面系统掌握知识体系的话,就要额外学习参加诸如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资格考试,而社会就应用文文体写作并无过多要求,这就使得本门课程可以投入的时间被大大缩减。其二,大多铁道专业都是土木工程专业底下的分支专业,而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都是所谓的理科生,此类学生语文功底多数薄弱,对语言文字不敏感,对记忆背诵的内容更是提不起兴趣,种种机缘巧合结果就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力不从心。
(3)应用文写作无处应用。应用文写作的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有很强的实用色彩,几乎是各种正规场合的必备文体。它有一定的文体格式规范要求,所以需要专门学习。在铁道专业里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说小到铁路勘探中的调查报告、考擦报告、实验报告,大到铁路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及上级各部门之间的请示、公告、公函等工作往来,还有铁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条例拟定,这些都需要语言规范的公文写作。除此之外,还有与每一个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应用文写作,如书信、会议记录等。由于现在人们对各种事情大多做生活化便利化的处理,使得应用文的写作并不是很正规规范,这就急需此类课程的挽救,而此类课程过分注重概念的枯燥背诵记忆,很少放入实际情境中去应用写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教学效果和设置初衷。
2 针对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鉴往知今,查漏补缺,知道了铁道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对症下药,相信会有所补救。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应用文写作开设起来,并在学生选课时加以介绍其价值,还原其应有的地位。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上也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删除旧偏难繁的部分,将本专业以及生活中会用到的文体重点讲解,淡化对概念的苛责要求,将目光转向与社会实际相勾连的问题情境里。
(2)教师教学方面。首先,教师的选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要求,切忌因为是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课程而对文科教师冷眼相待,最好选任有公文写作工作经验的老师执教,教师本身的经验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这样就能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和乏味的概念解释,学生也愿意听取老师的讲解和经验的介绍。其次,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即使学院里请不到有相关经验的教师也没关系,教学形式可以改头换面,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抛却教科书里的条条框框,放眼窗外的社会现实,模拟各种情景。比如说,在工地研究施工材料,一学生突然灵感一现,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工程原料,经过试验工序确定是此物无疑,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把这一个研究成果用实验报告的文体付诸笔端纸上?那么实验报告类文体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规范要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起来,可以分组合作也可以每个人都写。最后将作品录入教学课件,用ppt的形式将之放映出来,全班再集体讨论得失,这样是不是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也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中有所收获并乐此不疲呢?类似的情景设置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信教师一定还会想出更美妙的情景供教学使用!
(3)测量评价方面。不可否认,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最终的考核,学分的取得,所以,对课程的改进一定要包括最终测量评价的改革。通常情况下,此门课程就是概念及写作规范原则等理论方法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考试,但这种考试最大的弊端就是学不能致用,应用文写作能力随考试的结束而终结。所以,笔者建议,在考核方面可以化繁为易,围绕课程设置的目的,创设情境写一篇实际的应用文即可,或者将考核的大部分放入平常的教学中,将平常每一次的应用文写作作业累计得分。
参考文献
[1]魏红梅.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2]吴洪琳.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J].教法研究,2010,(18).
[3]李伟,杨世国,郭世平,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要作一些质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4]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