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摘 要:
通过分析我校高职会计学生现状,以及企业需要怎样的会计人才,探究高职院校会计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会计;能力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5019602
1 企业需求怎样的财会人才
笔者调查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职六个财会班280个同学进行的,收回有效提调查问卷256份。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自学能力、学习目标、学习生活、教师的教法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沟通等方面。笔者发现高职财会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具备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脱节。高职学生的现状主要如下:(1)学生厌恶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2)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3)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低,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个性较强,自我意识突出;(4)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积极性较低。
那么,怎样的高职财会专业学生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才算高级会计人才?真正合企业“胃口”的会计人才大都有3—5年的“实战”经验,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笔者参加通过10场人才招聘会,对30家招聘财会人员的企业进行调查问卷。根据调差问卷总结:企业需要高能力而非高学历的人才;需要有实务操作能力的人才;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人才;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人才;需要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
2 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企业需要综合能力强的高职财会毕业生,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确实一直众说纷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职财会学生的教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2.1 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
企业在招聘基层会计人员时,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也就是实务操作能力,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学生都要会独立操作。高职会计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教学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这类方法和手段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实训”的教学形式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即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后,配合所讲授内容,学生当堂动手进行实务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趁热打铁地让学生锻炼实务能力。例如:经济业务核算的五节内容,每节内容安排2节课,5分钟复习,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回答,40分钟课堂实训,在课堂实训同时教师全班检查辅导,15分钟的实训内容的错题分析。
其次,充分发挥校内外财会技能实训教学。要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操作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1)教学时,多用校内实训室。高职学校都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特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财会实训室,教师多进实训室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中练。(2)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一些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通过“在校学习—单位实习—在校学习—单位实习”的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两次循环。将企业的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请进课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2.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实际上是孩子在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课前预习,有利于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可是怎样预习,预习什么?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看书预习,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看书当作预习,学生预习的时候是很茫然的,为提高预习效率,教师可设计一些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看书阅读思考。例如学习《基础会计》第六章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笔者设计一下预习习题:(1)业务中出现车间、管理部门,会计分录中的借方科目是什么?(2)分配结转制造费用的三步骤是什么?(3)计算制造费用的总额数字在哪里寻找?(4)业务中要求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结转制造费用时,制造费用分配率公式的分母是什么?业务中要求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结转制造费用时,制造费用分配率公式的分母是什么?学生长期带着问题自己探索教材,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学生会养成自己学习多思考的好习惯。
2.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分析归纳能力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注重课堂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之间的讨论广泛开展交互探讨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性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和理财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授课前,让每一组的组长整理每组学生预习遇到的难题,教师对于课本联系实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在授课时,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点评。例如,我们在教经济业务的核算时,会碰到很多结转类业务,如果老师首先讲解结转的概念,学生听起来会感觉云里雾里。老师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材料验收入库时采购成本结转,制造费用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结转,损益类收入费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的分录等。学生讨论,总结以上结转的会计分录,结转类业务就是从反方向转走,原来是借方结转到贷方,原来是贷方结转到借方。所谓结转,在期末结账的时候将余额从一个账户里转到另一个账户里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从一个科目转入另一科目。在会计教学中让学生探索、讨论、总结回答,而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4 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将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培养财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着重于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1)使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2)计算机文字、数据处理能力;(3)计算机常见的故障排除能力;(4)电算化操作能力。
高职学校培养财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先看财务软件的操作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基础作业进行练习,课堂学生向老师反馈使用财务软件过程遇到的困难,老师课堂解答并指导学生再进行操作。(2)少讲多练、加强实验。要真正培养学生计算应用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多上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少讲多练这一原则。(3)多举办财务软件操作、计算机基本技能比赛。(4)把会计上岗证考试纳入到正规的教学计划中,推动课程与会计学生能力培养的衔接。
总之,高职学校要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会计专业学生,应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高职学校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教学模式,多举办财会专业技能竞赛,大力提高会计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使他们成为一个毕业后就能胜任财会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涵.高职导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2]张冬艳.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3]郑晓青.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J].财会通讯,20110610.
[4]王嘉军.如何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J].中国科技博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