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猜疑的藩篱

2016-01-05 22:29梁晓萍
政工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战友官兵挫折

梁晓萍



走出猜疑的藩篱

梁晓萍

摘要: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对官兵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等都有较大危害。克服猜疑心理必须明辨其表象、探析其成因,认清自己增强信心,理性思考克制冲动,开诚布公与人沟通。

关键词:猜疑;心理;危害中图分类号:E0-051

文献标识码:A

在工作生活中,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官兵,当遇到挫折时,会疑心某人跟自己过不去,猜测领导不给自己说好话;当受到批评时,总怀疑是谁向领导打小报告,疑心与自己有隔阂的人拆台使绊子,等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猜疑心理,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然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看人看事失去客观态度,而且会把友善的批评曲解为恶意的攻击,让微小的矛盾无限放大,使一时的误会造成长久的不和。久而久之,不仅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而且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一、明辨猜疑的表象

猜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排斥他人怀疑一切。他们总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诋毁自己;常把工作上的战友、生活中的朋友当成对手,处处防范、事事怀疑、时时戒备;每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眼睛总盯着别人,习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二是封闭自我缺乏自信。猜疑心理较重的官兵不愿与人交流思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挫折和思想、心理的困惑,不愿向别人袒露,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胡思乱想、无端猜测、自圆其想,严重时会出现神经质,对社会生活产生恐惧感,陷入孤独的境地。三是心理失衡内心痛苦。猜疑首先带来的是心理的不平衡,进而造成情绪波动,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和愤怒。当猜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带有较强的攻击性和报复性,寻找借口,挑起事端,影响官兵关系、战友情谊和单位团结。

二、探析猜疑的成因

产生猜疑心理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作怪。疑神疑鬼的人看似怀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所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二是对以往信任挫折的重复体验。有的官兵由于以前轻信别人,在交往中上当受骗,遭受了物质和精神的巨大损失,于是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产生了心理阴影,不敢也不愿再相信他人,凡事都要怀疑再三,生怕再次因轻信而受伤害。三是自我证实的封闭思维束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猜疑,常常会得到自我“证实”。具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以“我觉得”或“我预感到”等形式假定别人“与自己过不去”,然后把许多无关的事生拼硬凑在一起,借以证实原先的假定。这种思考始于假想目标,又回到假想目标,循环往复如蚕吐丝作茧一样,把自己牢牢束缚住,最终走入猜疑的死胡同。

三、摆脱猜疑的枷锁

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对官兵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等都有较大危害。克服这种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解:一是认清自己增强信心。如果我们深信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品行都没有什么问题,自然就不会为疑心所囿,对别人的态度甚至闲言碎语过敏、计较。因此,要善于认清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的能力,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心历练好做人、做事的本领,对那些没有事实依据而传播的言谈,切勿对号入座、无端添疑。二是理性思考克制冲动。当发现自己的猜疑心越来越重,感到痛苦时,一定要运用理智的力量“急刹车”。要学会用全面、辩证和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给自己的思维加点“提醒素”,多提醒自己“也许是我弄错了”“他可能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等等。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看待分析自己怀疑的对象,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待事。三是开诚布公与人沟通。人们常说,互相猜疑是分裂之苗,真诚相待是感情之根。战友之间的情谊、和睦,来自于信任和真诚。当产生猜疑心理时,不妨静下心来,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主动地与猜疑的对象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坦诚地交换看法,沟通思想,让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这样不仅可以消除隔阂、排释误会、驱散疑云,还能更好地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作者系解放军第474医院空勤干部科医师】

猜你喜欢
战友官兵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战友是什么
挫折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永远是战友
终身不遇
老李的战友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