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文
从“一钱太守”说起
☉胡殿文
东汉时的“一钱太守”刘宠,字祖荣,官至司徒、太尉。刘宠一生清正廉洁,从不收取不义之财。他在会稽担任太守时明察秋毫、勤理政务,减除苛捐杂税,惩治不法之徒,鼓励农桑,发展生产,使境内社会秩序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年,刘宠要调回朝廷任职,当地几位老人拿着一百个大钱为他送行,他们对刘宠说:“自从大人来到此地执政后,因为没有盗贼,晚上都听不到狗吠了,到处一片和乐安宁。现在大人就要走了,我们几个来送送您,这一百大钱您要收下,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为官清廉的刘宠坚辞不受,实在推辞不掉了,就从一百个钱里选出了一个带在身上,但一出了会稽的边境,就把钱投到了河里。
这个故事,笔者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每看到还是肃然起敬,想为刘宠点个赞。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些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赞誉之词,常常用来歌颂作风正派、廉政勤政的干部。其实,古代被称为循吏的清官都能自省自警、洁身自好,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见的多了,难免踌躇,想起另外一层意思。当官为什么?是“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了没本钱”。抑或是“千里去做官,为了吃喝穿”。古代清官不为财只为民,是不是太傻了?回答是否定的。清官们为民请命,为民做主,为的是留一世清名。《雍正王朝》的主题曲唱到“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凭说,海云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各级官吏,他们都想青史留名,为后人敬仰;都惧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乾隆年间的进士秦涧泉,由于自己姓秦,来到岳飞墓前,想到杀害岳飞父子的秦桧,羞愧难言,写了一副七言联祭祀岳飞:“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此举得到人们的赞赏与同情。由此,就不难理解“千夫所指,不病而死”的含义了。或许有人说,你多心了,贪官才不怕臭名昭著哩,倘若如此这般,又奈若何?树留根人留名,树要皮人要脸。人要是连脸皮都不要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是无语。
再回到正题,老百姓把刘宠投钱的那条河取名“钱清河”(今萧山境内),称他为“一钱太守”是想永远记住他的政绩和德行。当地百姓还临江建清水亭、刘太守祠,以资纪念。范晔在《后汉书·循吏传》中,将其奉为清廉楷模。清朝初年,监察御史杨维乔在刘宠墓前题诗:“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清水亭时,亦欣然命笔:“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
需要说明,刘宠不光是在位时为政清廉,即便是在离任时,也不让铜臭玷污自己的一世英名,一以贯之保持清廉俭朴的正面形象,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钱太守”的故事告诫我们,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身后名比身前名更重要。至于留清名还是留骂名,皆自处耳。
(摘自《驻马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