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缺憾和发展趋向

2016-01-04 11:17王亦范
青春岁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发展趋向缺憾

王亦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的生产方式、表现形态与美学特征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何在新的文学环境中把握当前女性文学的走向和特征,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缺憾和发展趋向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新世纪女性文学;缺憾;发展趋向

一、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

当代文学正式开始凸显出性别意识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女性主义逐渐开始影响一些作家的创作,并且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在文章中构建女性主体,并且为女性文学以及女性意识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当时关于人性的讨论十分激烈,所以对于女性文学也只是出于经验上的理解,其原则性并没有被广泛认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系统的将女性文学划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女作家利用自己的性别进行实际的创作,另外一种就是女作家突破性别的束缚,突破传统,强调女性意识。而到了新世纪则又有了许多的变化,新世纪作家一直在寻找适合女性文学发展的路,想要使文学的性别意识变得更加的强烈,还希望女性文化可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强调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

新世纪的女性文学由于其作者大多都是学院派,所以她们的思考具备着真实性与亲证性,并且在理论上也有了一定的成就。八十年代的女性文学是处于意识刚刚觉醒的阶段,新世纪则做到了对于人类单一性别意识的超越。在这一阶段,做到了平缓有序的研究女性文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的偏激,走的是和谐发展的道路。

二、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缺憾

从新世纪角度出发,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缺憾,女性自我人格过于张扬与极端,写作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表达也是大多出于个人化的体验。很多作者都是比较年轻的,个人立场太强烈而忽视了社会大众的内心感受,甚至一些作品还充斥着自传思想,个人主义太过浓厚。虽然说文学强调个性与创新,但是这种个性必须包含着普遍性与大众性,否则能够体现出的意义就会比较稀薄。个性会使作者对于文学的创作中有任性的情绪掺加,这种做法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也没有群体观念与社会忧患意识,这样的文学注定不会成为经典,也不会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这一阶段的女性文学导致了文学主题的盲目跟从,无论是什么题材的作品都应该以弘扬正能量为主,对生命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而不是任由情感的发挥,漠视生命的价值。文学描写的是生活,是人生的欢乐和悲哀,是人世间的大爱,而不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应该从文字中提取出更多和谐的东西。在这方面新世纪女性文学显然做的不够。

新世纪女性文学过于强调的感性描写也是其缺憾之处。从女性的意识和视角出发,与社会现实和理性的生活体验产生激烈的碰撞,并且极端的用感性生命形式去颠覆人类社会的理性文明,这是一种荒唐的行为。在新世纪女性文学的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人类理性光辉的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这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真正的价值观,这种非理性的表达只是作者任性一面的体现,现实中又会有多少深刻价值存在呢?

三、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向

历史存在严重的段片感,具有不连续性。这个时代的女性作家缺乏的是历史意识,文学作品中缺少一种大气磅礴的历史观念,其叙事内容也就会随着历史断片而显的有气无力。女性在历史表现中虽然能力较弱,但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历史意识都能够得到展现,并且会使文章刚柔并济,说服力充足。

新世纪女性文学从表面看来其文学性质比较浅薄,缺乏深度的研究价值,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缺乏对于生活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说明女性作家缺乏对于生活的判断性,自然而然的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男性。这也使得作品表面化严重。同时包含了太多的愤世嫉俗,这本身并不符合女性文学的特征。文学更应该表达的是社会的和谐面,或者是通过阴暗的描写最后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新世纪女性文学显然不是这样的。

而新世纪女性文学要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反思自身的惯性思维,要反省自身,将女性不另眼看待,使文学中的女性变得有血有肉,爱憎分明,有着优雅的性格。并且束缚住自己的笔触,不能一味的愤世嫉俗夸大现实,需要结合实际做到真正的自由。同时不能扭曲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在强调女性意识的同时不能丑化男性,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世纪的女性文学更多的应该讲述中国社会女性生存的本真状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遵循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讲究平衡之道,建立真正的男女平等关系并将其应用到文学创作中。

【参考文献】

[1] 托莉·莫伊, 陈 旭. “我不是女作家”——当今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理论[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2] 万莲子.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3] 王春荣. 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猜你喜欢
发展趋向缺憾
缺憾之美
缺憾之美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缺憾也是一种美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缺憾也是一种美
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趋向及发展战略解析
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问题探讨
全球大学排名:主要类型与发展趋向
中国军事学史研究的缺憾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