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舟
【摘要】《边城》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创造意境方面立足于人生,用山水美,风俗美,人情美为一体的独特意境,表现在湘西凤凰那样独特的人文背景下,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边城;美;哀乐;意境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以潺潺流动的诗意之笔,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唯美的世界,如画的边城山水,多情的乡野少女,淳朴的湘西民风给我们见识了赏心悦目的自然之乐,人性之美,但同时小说又弥漫着“哀”的气息,这种生活之哀,也时时敲打着我们的心房,让我们为之扼腕,为之遗憾。这样淡淡的欢乐与淡淡的哀愁,形成了作品如诗般婉曲隽永的意境。
一、边城的山水
“一条清沏见底的溪流从群山中流过,水中游鱼往来嬉戏,历历可见。傍溪两岸的高岩上一莲蓬的虎耳草青翠,山岩间片片细竹深翠逼人。近水人家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如果坐一只小船航行,仿佛是在画中游,接近边城茶峒靠河,河里停泊着无数只船只,沿河是一排吊角楼,河街背后则是随山蜿蜒的城墙。”游鱼、翠竹、渡船、古朴的吊脚楼,占老的城墙……这一切再现了一个原始而又纯净的大自然,沈从文爱极了这一切。他说:“山头的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的圆石也极感动我”、“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在沈从文饱蘸情感的笔下,边城的山水幻化成了一轴令人神往的恬静淡远的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在这段景物描写中,综合运用了色彩;声音、线条等手法烘托出静谧安祥的氛围。皎洁的月光,淡黑色的竹篁,草丛是更深的黑色,这是国画渲染中的浓淡之美;月光是静谧的,山林竹篁中的虫鸣是热闹的,这是动静结合的映衬美;月色如银,无处不可照及,是面的铺张,虫声的繁密如落雨,夜莺的婉转歌喉,是点的描画,这是点面结合的虚实之美。作品将如此唯美的边城风光与少女内心的悸动,对爱朦胧,执著的追求融为一体,交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写意。自然景物呼应着人物的心境,月下少女情感的波纹随之荡漾开去,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而边城的山水就是‘‘爱了世界,爱了人类”的沈从文笔下的一方心灵的世界!
二、少女的情爱
清奇灵秀的水光山色,浸润着翠翠水样般柔情的内心,翠翠的爱情始终如酉水灵动纯洁而不含一点杂质。“天已快夜,别的雀了似乎都休息了,……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昕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忙碌了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热同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头,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热烈勃发,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觉得“好像缺少些什么”,因爱而驿动的心,不由得让翠翠感到“薄薄的凄凉”,无以言说的不安与不快,让这个美丽纯洁的少女难以释怀,这些折磨着情窦初开的翠翠,翠翠于是“胡思乱想:我要坐船桃下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沈从文以其独有的笔触,把少女微妙缠绵,飘乎灵动的情丝写得轻而细,美而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情感的表达是沈从文小说审美追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家曹文轩非常赞赏沈从文,认为沈从文小说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作淡化处理,不做煽情的把戏。”在《边城》中,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很善于分析和节制,他总是让情感的细流在平静的叙述里缓缓流动,在娓娓而谈中自然透出,平淡悠远,不烈却撩人:
“到了冬大,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垌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的爱情结局象一首缠绵惆怅的歌唱软了读者的心:风雨之夜,渡船不见了,白塔坍塌了,老船夫死了,只留下那个痴情不移的女孩——翠翠,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痴痴的等待,孤独的守候。迷茫与失落,美丽而愁人,凄凉的余韵索绕于读者心中,久久回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限的语句传达出无尽的意蕴,构建出一方令人回味的艺术世界,成为边城中最亮丽的一笔。
另外,作品中渡船,白塔的命运与老船夫的溘然长逝,白塔的重建与翠翠痴痴独守,交织在一起,使人事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相互映照,延伸了情感的表达空间,形成了作品“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审美意境。
三、湘西的民风
在《边城》中,沈丛文还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幅充满湘西地方特色的风格画,让人醉心于湘西特有的民风习俗:僻静的荒村野渡,船夫与乘客的真诚揖让,青年男女对歌传情,节日里妇女小孩用雄黄酒蘸写“王”字,元宵节流光溢彩的爆竹烟花散着满大花雨,端午节的龙舟流,泅水戏鸭……无不洋溢着湘西农村古老而纯朴的乡风民俗,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凡夫俗子”,他们勤劳质朴,慷慨豪爽,淳厚善良,无一不是至美至善的化身。如:扬马兵的古道热肠,船总顺顺的乐于济困,老船工重义轻利,宽厚忠诚,傩送、天保的互相谦让,成人之美,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边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融洽,渗透着作品特有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自然,在作品中作者着力描写了湘西自然之明净,湘西人心灵之纯净,尤其是对人物自然天成的原始野性美进行了鲜活的状写:写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翠翠的美是源于天然的,是大自然的赠予。湘西的清风丽日,青山绿水孕肓着她,使她葱翠如嫩竹,清丽可人;大佬、二佬“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祖父更是如渡船白塔“静静的很是忠实的活下去”,在这里人与自然相亲相容,使如画的湘西充满人的灵性,反过来,边城人身上亦散发着湘西自然原始遗风之美,从而表现出湘西淳朴的民风民情之美,写得极富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同样赋予了文章独有的美学意境。
四、循环的哀乐人生
湘西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以屈原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几千年来浸润着这块土地,所以,这里的人们有了以屈子为代表的浪漫情怀,多了一份对生命,对爱情对痛苦的特殊的敏感。而另一方面,湘西风凰史称镇竽,历史上就是一座铁血之城,历史上风凰人是以血肉之躯讨生活的,因此,也更有了些军士的骁勇、侠义气质。这种浪漫与铁血的大背景,决定了当地人的性格特质,由这些性格特质决定了他们的哀乐人生,在爱上,男人往往爱得痴情悲壮,女人往往爱得柔韧坚强,也决定了《边城》人的哀乐人生。
小说中,爷爷的人生是哀乐交替的人生。因为爱女儿,翠翠母亲在的时候,爷爷是快乐的,因为她的美丽乖巧,但哀从乐来,因为美丽而与一个兵恋爱并有了翠翠,又因为兵得了暴病死了而自杀。可是爷爷的乐也是从哀而来,因为翠翠的父母都死于非正常,所以,翠翠才能和爷爷,实际上是外公长期生活在一起,给他带来无限的快乐。可是生命与痛苦,快乐与哀愁都是轮回的,于是爷爷又因了翠翠的美丽而有了烦恼,因了翠翠的长大而心焦,可以说,因为爱极了翠翠,爷爷最后殚精竭虑而死。
翠翠的人生也是这样哀乐变替的人生,她因爱的快乐而生,又因爱的哀愁失去父母,她因美而得到爱情,又因美而失去爱情,在小说的结尾,翠翠因等待而甜蜜,又因等待而哀愁。她的身上体现了湘西女子的温柔与坚定。傩送的人生也不例外,他因爱而生乐,也因爱而生哀,因哀而失去哥哥,更因爱而远走他乡……在他的身上既有湘西男人爱得痴情悲壮的特点,还有着湘西男人对兄弟的侠义之气。他们都在湘西这个人文背景之下过着自己的一份哀乐人生。
如此哀乐的人生,人生的哀乐,哀与乐相伏相生,这样的循环构成了美学上的诗意人生,构成了文章在人物命运上独有的美学意境。
五、悲悯的人文情怀
都说“文如其人”,由沈从文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哀与乐的意境,我们不由得会把目光投向作者,投向作者的内心深处,我们不由得会问:在湘西彪悍的人文背景之下,沈从文为什么这样下笔轻柔,只选择那样美丽的景色,美丽的人性来写,似乎生怕触痛了那里的山水人物,似乎那些人物就在他的眼前过着属于各自的一份生活,只要下笔稍重,就会惊醒他们,他们随时会回头惊讶地瞪他一眼,怪他搅扰了他们的日子,所以,只能满怀深情,下笔轻柔,把他们捧在手上心上。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沈从文也有一份自己的哀乐人生。
这与他生长的家乡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是那一方水土特别钟情的子弟,他的身上既有屈子的浪漫与敏感,又有湘人的执着与钟情,这两种特质在他身上交织,让他对自己生长的乡土有一种特别的体会与认知。沈从文二十来岁时离开家乡,二十三岁到北京,二十四岁开始写作,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离开家乡后写的,在外奔波的岁月,让他时常怀念家乡,都市里的许多尴尬遭遇让他对都市文化有了一份批判,更让他对家乡有着愈来愈厚的眷恋,这是他人生之哀,也因而由此产生了他的人生之乐,他从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更重要的是,沈从文对着多灾多难的家乡人有着一份深深的悲悯之情,他特别能体会湘西人生活的艰辛,能体会他们刀尖上生活的无常与无奈,他们自然而美好地生活着,但也是无可选择地生活着。翠翠如此,傩送如此,女人如此,男人也如此。于是,沈从文站在远处,用悲悯的目光回望着那里的人们,用温柔的笔触描摹着他们平淡而隽永的生活——既波澜不惊,又日夜流淌永不停留,而一切流逝的过往,都是哀中有乐,乐中有哀的,就像人生——痛并快乐着。
美学大师朱自清说过:“文学只是‘好的文章,‘妙的文章,‘美的文章。”而《边城》正是这篇“好”的文章,“妙”的文章,“美”的文章。《边城》中那缓如行板的叙述,含而不露的抒情,情满于心的写景,满含悲悯的笔触构成了作品独具一格的审美意境。读《边城》,充溢小说那无所不在的诗意美醉人耳目,痴人心肠,让我们在淡淡的哀愁中,揪心的遗憾中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滋长出几丝对美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索,这或者就是《边城》给于我们最内心的感动吧!
【参考文献】
[1] 吕秋薇. 解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境界[J]. 世纪桥, 2009(09).
[2] 刘伟安. 沉醉与净化——《边城》的美学意蕴[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2008(02).
[3] 秦亚谊. “唯美”的悲剧——《边城》内蕴试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
[4] 代晓冬. 《边城》:人性美的构筑[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 温 泉. 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