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对儿童视角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2016-01-04 11:09车红艳
青春岁月 2015年23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城南旧事

【摘要】儿童视角由于其独特的叙述主体,给叙事性作品带来全新面貌。《城南旧事》作为此类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视角小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童语化的叙述风格、叙事策略的转变、情节的淡化和主题的多样化,是其继承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城南旧事》;儿童视角小说;继承与发展

儿童视角,顾名思义就是透过儿童的视野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用儿童的语言来述说。作家之所以选取儿童作为切入故事的视角,一是当在作家创作以童年或成长为主题的作品时自身往事和经验的影响,二是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社会化程度较低,依靠直觉感受世界,汪曾祺认为他们“最能把握周围环境的颜色、形体、光和影、声音和寂静,最能完美的捕捉住生活的本质。”自儿童视角进入文学作品以来,诞生了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如鲁迅的《怀旧》、《孔乙己》,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初吻》,凌淑华的《一件喜事》等。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作品《城南旧事》发表于1960年的台湾,以儿童的眼光来写记忆中的人物和故事。小说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分别是《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英子是每个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一、对儿童视角小说外部形态的继承与发展

五四时期以来,儿童成为一个被发现的主体,儿童叙事正式进入文学作品。儿童叙事视角发端于鲁迅,其后成为许多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青睐的一种叙事方法。如冰心、萧红和凌淑华,都采用过儿童视角,创作了许多以儿童、童年为题材的小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是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儿童视角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林海音《城南旧事》就是在这一高潮基础之上诞生的。

《城南旧事》作为儿童视角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有着儿童视角小说的许多共性,它发表于1960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儿童视角小说之后,对前一时期的儿童视角小说有所继承和发展。就外部形态而言,主要表现在语言、视角的叙事策略、情节的淡化上。语言方面,采用儿童视角,必定用儿童的语言来述说。儿童语言的清新、稚嫩和活泼,用于作品中,就会形成一种区别于成人语言的别样的风格。这一点,无论是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初吻》,其儿童语言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城南旧事》的儿童语言也是如此。就叙事策略来说,在林海音《城南旧事》之前,许多儿童视角小说并非纯粹的儿童视角,如鲁迅的《故乡》,只有在回忆童年往事时采用的是儿童视角。再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的声音会时常出现在作品中,以此时此地的心态来回忆彼时彼地的人事。而在《城南旧事》中,儿童视角贯穿作品始终,并不是说作品中没有成人话语的声音,而是作者的声音更为隐秘,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并不绕开儿童叙述者(英子)来进行。也就是说,作品里所有的语言都与英子的儿童视角有关,或看到、或听来、或感受。另外,儿童叙述者的态度也有发展变化,在鲁迅《孔乙己》中,酒店十二三岁的小伙计是叙述者,他保持着平淡中立的态度,只是还原故事的原本始末,不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判。而《城南旧事》于淡淡的叙述之外,还包含着叙述者(英子)的感性判断,英子对秀贞、小偷、宋妈、兰姨娘这些人物有着深深的同情和喜爱,这种情感态度即蕴含着价值判断。最后,情节的淡化,这是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较而得来。中国传统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情节连贯,高潮紧张而突出。儿童视角小说用儿童的语言来讲述,儿童的单纯,本身就会冲淡故事的紧张感,再加上他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有限,许多为成人世界所不容的人事,在他们眼里也是友好快乐的。如《呼兰河传》中“我”与“有二伯”的一次偷盗经历在作者心里变成了一次诗意的冒险。《城南旧事》也有许多这样的描写,英子与疯子、小偷的交往纯真而美好,如英子第一次见到小偷时,她想到的是这样的内容:“他是穿着一身短打裤褂,秃着头,浓浓的眉毛,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我本来有点怕,想起这句话就好多了。”儿童视角冲淡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感。

二、对儿童视角小说内在意蕴的继承与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的《故乡》、《社戏》、《孔乙己》是儿童视角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儿童视角所反映出的是作者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和对封建文化的反思批判。在鲁迅手中,儿童视角只是一种媒介,如他以笔为剑一样,儿童视角是用来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四十年代出现的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初吻》等儿童视角小说,更注重儿童的心理和感觉,以逼近儿童的心态去还原幼年时期的自我形象,并从这种还原中寄寓深层的人生和文化内容。《呼兰河传》就是萧红自己的童年经历的描绘,祖父的庇护,后花园里无忧无虑的快乐,是萧红自己一生的精神乐园。同时,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也随着回忆一起展开。回忆里的乡愁,故事里的批判和思考就这样通过儿童视角慢慢道来。

《城南旧事》也有这样的思想意蕴,它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之着力表现亲情和乡情的怀乡文学(以往昔祖国大陆的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的眷恋的情怀)的代表作。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会感受到作品中浓浓的北京味,比如作品中地道的北京话,北京的街道、胡同、城墙、会馆、骆驼、驴子、气候、乃至小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描写自然逼真,活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生活真态,读来使人如置身其中。《城南旧事》寄托着作者对于北京生活深深的怀念,也即乡愁。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中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的主题不止是怀乡,成长和离别也是其主题。小说描写了英子从六岁到十二岁的童年经历,同样也可以看作是林海音的童年自传。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相比,英子的童年生活是富足安乐的。英子生长于一个小康之家,因此,她既可以接触到社会的底层人物,如宋妈、秀贞、妞儿等;也可以接触到富贵人家的姨太太。严厉而又思想进步的父亲,善良慈爱的母亲,以及周围的行行色色的人物,英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从一个爱玩淘气的小姑娘,到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小大人,英子的成长经历虽是快乐,但总伴随着离别。小说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尾,人物都离英子而去,秀贞和妞儿在火车道上死于非命,小偷被抓,宋妈向现实妥协跟随丈夫回家,爸爸因肺病去世,只有兰姨娘的境遇好些,与徳先自由恋爱后,两人一起离开。每一次的离别,他们都会对英子说着类似的话:“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爸爸也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成长就是这样伴随着离别而进行,快乐的童年也多了几分哀愁。还有作品中那首毕业离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些无不使作品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一直到父亲去世,达到了成长中哀愁的最高点。主题的多样化,体现了《城南旧事》对儿童视角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作品还体现了林海音的人文关怀。《城南旧事》中,作者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英子的童年经历,塑造了疯子、小偷、奶妈等人物形象,以儿童视角为窗口,将笔触伸向旧社会劳苦大众的底层,真实而艺术地写出了苦难者的不幸。与其他表现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城南旧事》是以儿童视角来表达。这种表现手法类似于《诗经》中“以乐景写哀更增其哀”的传统,即以孩童的天真来写成人的不幸,用纯真自然的英子来衬托那些不幸的人,从而产生强烈的差距,使苦难放大,作者的人文关怀也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 汪曾棋. 汪曾棋全集(第六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 林海音. 城南旧事[M]. 广东: 花城出版社, 1983.

[3] 王黎君.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R].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朱栋霖, 丁 帆, 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车红艳(1990—),女,安徽亳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城南旧事
对民歌《龙船调》及两首《新龙船调》的音乐对比分析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读《城南旧事》有感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城南旧事》
读《城南旧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