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三)

2016-01-04 20:17马磊
纺织导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纺织之光职场实训

马磊

职场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名称:职场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完成人员:徐建明、丁文利、董传民、杨慧慧、李源强、张宗宝、葛玉珍、沈文玲、周先景

该成果在2010年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鉴定通过的教改项目《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经4年教学改革与实践检验,形成了系统性成果,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了重大成效。

针对高职产学研合作育人难以深入的问题,项目组从育人理念、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提出“职场化育人”理念,系统设计职场化教育模式,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新途径。项目建设了由教学系、企业、研究所组成的教产园区,使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双向融合,形成新型高职校园形态;以学院为主导,产学研三方通过组建教产园区职教联盟,建立人员互通、资源共享、文化互融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ISO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专业教师以跨界产教双向任职,建设“三重职能、三重角色”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利用职场环境资源,各专业实践以职场化教学为主导的育人模式改革,来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

职场化育人是指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利用职场环境和资源,按职场要求,产教共同设计实施人才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该模式以面向职场需求为导向,以职场化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实施职场化教学为核心,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重点,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是关键,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根本。

该成果首先通过探索实践职场化育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规格与职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职场化育人按职场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标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来自企业真实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职场文化、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按职业化模式实施教学评价。

其次建设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的教产园区,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了校企融合不够、致使职场环境和资源无法满足育人模式改革需求的问题。专业群、企业、研究所共同组成教产园区,形成资源共享、文化互融、人员互通的共栖关系。成立教产园区职教联盟,协调促进产学研融合,理事会为执行机构,内设专业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三方责任权利,实施人才培养流程再造,引入ISO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再次整体设计“三重职能、三重角色”教学团队建设,有效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匮乏、双师素质不能持续提升,致使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育人模式改革要求的问题。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生产实践、技术服务三重职能,具有教师、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三重角色。园区内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混编”,双向任职、双向考核。教师晋升职称须有横向科研且企业实践考核合格。

最后开发校本活页教材,有效解决了传统教材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适应的问题。将企业真实项目、产品、情景作为教材案例,整体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材编写,建立常态调研机制,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每年更新15%以上。

该项目成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动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育人模式的转型,显著提高了育人质量。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团队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名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团队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安都服饰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温振华、孔莉、任泉竹、全建业、高菁、王宝根、徐亮、周继业、余红平

2006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探索。2008年,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基础上,该项目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改革,使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营销等3个专业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增强。

该成果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内容的无缝对接,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师生、师徒之间技术的传授与道德素质的传承,以及项目的过程管理与学生的考核等问题,通过“五个融合”的方式,构建了“能力递进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企业设计师与校内教师双融合”的项目团队和“教学生产无缝对接”的实训体系,建立了“植入产品质量标准的过程管理办法”和“多元考核”的评价模式,最终形成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团队式教学模式”,磨练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生在校期间实际专业工作经验的积累,充实了企业研发力量,创造了社会和经济价值。

(1)将项目与教学内容融合。企业项目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以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构成多个技能训练的模块,从命题项目到企业实际项目,从虚做到跟做再到实做,由易到难,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

(2)将教学与研发团队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与研发团队,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课程的授课教师,完成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企业问题,同时也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3)将师生与师徒关系融合。创建融合了师生与师徒关系的现代学徒制,既有统一授课引导学习的形式,又有师傅带数名徒弟完成任务的形式,通过师徒解决技术传授层面问题,通过师生解决道德素质层面的问题。

(4)将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学生以团队模式参与项目,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并重。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理解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

(5)将产品的市场检验与学习效果考核融合。用产品的质量标准来管理项目教学的过程,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整个流程为“设定好每个工作任务环节的质量标准→完成并达到质量标准后再进入下一个工作任务→逐步达标、逐渐推进→完成成品→召开产品发布会”,最后以项目团队给出的个人贡献力评价及企业对成品的评价作为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市场化,调动了企业、教师、学生三方的主动性,把产品质量标准植入教学,既兼顾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又实行了目标考核,强化了学习效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理解、团队协作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获得工作和人生的经验。企业的项目和技术人才充分融入教学,使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受益,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该项目自运行以来,共有16家企业的50多名技术人员、学校的30多位教师以及1500多名学生参与,累计开发产品500多款,创造价值1000余万元,为参与项目的企业输送服装技术人才200多人,企业提供的项目奖学金达80多万元。

经实践检验,该成果对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人才成为企业首选。2010—2013年该校学生在各类专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一等奖5个、二等奖16个以及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2012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教育部“全国就业50强高校”,服装专业就业率连续5年在9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

项目实施期间,该校服装专业被纳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师完成了核心课程教材20多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本,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4本,获得外观设计专利12项。在教学改革效果愈发明显,专业建设更加完善的同时,该校专业服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形成了社会服务品牌。

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项目名称: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尚华、朱忠军、刘迪、姜庆伟、姚海伟

该成果依托“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省级重点专业——染整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在陕西省职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应用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和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基础上,按照“依据标准,服务专业,注重应用,突出能力”的课改思路,经过近5年在染整、化工类专业班级的试点和实践,重构了基于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的“三模块”、“三技能”课程内容,制定了适应染整、化工类不同专业要求的课程标准,构建了该课程“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出版了任务驱动型教材,建立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了“三融入”、“四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与国家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不配套、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课堂教学方法与现有的生源状况不适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分析检验岗位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实现了《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与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学生分析检验岗位职业能力显著提高,出版的教材和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被10余所高职院校借鉴推广。

(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制定基于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深入企业调研,以培养学生具备分析检验职业岗位需求的“三能力”为目标,开发设计了以“三模块”理论教学与“三技能”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联手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行业资深专家,制定了与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配套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解决了课程标准与国家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配套的问题。

(2)校企合作开发任务驱动型教材,解决传统教材与职业岗位标准不匹配的问题。以“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技能训练,循序渐进、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出版《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材课时数多、内容繁杂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不匹配的问题。

(3)教学中通过将“岗位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资格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职业素质融入教学过程”,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结合、书面作业与工作任务结合”,创新形成“三融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

(4)建设与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真实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真实工作场景,实现“做中学、做中教”。依据岗位职业技能和素养要求,建设模拟分析检验岗位真实工作场景的理实一体教室,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层递进式”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从中体验分析检验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和环境,在“做中学、做中教”中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学”与“做”的有机结合。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考核评价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基于企业真实分析检验工作环境,兼顾学生职业资格考证与职业素质考核,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评价与实际操作技能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以往课程考评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该项目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课改试点班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技能鉴定通过率高出非试点班29.7%、15.8%;从事检验岗位职业的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达98%以上,“优秀”级别比例自2010年的33.3%逐年提升至2013年的39.8%。学生分析检验岗位技能显著提升,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团体三等奖2项,省级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课程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开设的《煤质分析》、《油品分析》、《纺织品检测》等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课改效果良好,从惧怕做分析检验实验到喜欢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模式。任务驱动型《化学分析技术》课改教材被多所高职院校广泛使用,项目成果也被应用于其相关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纺织类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及运行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高职纺织类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及运行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严瑛、王化冰、王显方

该研究项目以培养高职纺织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为出发点,通过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赛、证”三结合、产学研相融合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改革实训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师资、教材(项目)、学生技能培养等问题。在工学结合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产学结合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1)引进“6S”先进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建成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省级重点实验室、针织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数字纺纱系统等一批规范化管理的重点实验室,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项目组引进6S管理,明确实训室的功能、设备现状、人员现状和空间格局;在贯彻执行高校实验室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训室工作实施细则”、“仪器设备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实训管理人员。

(2)建成了内容丰富的纺织实训教学资源库,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了纺织实训教学资源库的技术规范,设置了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等,实现了设备、信息、场地、师资共享,为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其中专业资源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团队、实训实验条件、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行业资源等。课程资源库包括实训课程标准、实训设计、实训课件、教学任务、实做训练题、考核评价标准等资源。

(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的模块、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等3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的课程,并制定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实训项目。依据纺织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比重超过50%。通过基本教学专用周、项目教学、企业实践形成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大力推进学生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工程训练中心及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负责运行的校内实训基地涵盖了纺织专业主要的工艺环节,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注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施“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推进“教、学、做”一体化,兼顾“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功能,实行“教学实训”与“生产服务”双线并行。实训教学中,尽可能以工程实践性课题作为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通过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讲练结合、学做合一,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以真实课题训练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以企业的考核标准评定学生实践教学学分。

(6)“教、赛、证”三结合为后续课程建设打好基础。通过将认证考核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促进职业技能提高;积极参与省级和国家级能力技能竞赛(纺织性能检测大赛、纺织产品设计大赛、染整拼色打样大赛等),通过竞赛项目快速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以竞赛促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不断增强。通过在实训中心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普遍提高,98%以上纺织专业学生取得了纺织纤维检验工、织物结构与性能分析工、纺织操作工、染整拼色打样工等专业职业证书,得到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通过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学生应用技能快速提升,受到了大赛专家和同类院校的好评。实训基地实践平台的作用,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及教材建设,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持续提高。同时项目组依托实训基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按照企业需要开发培训项目多项,多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3项,得到了地方纺织企业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猜你喜欢
纺织之光职场实训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四)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五)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四)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