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的差异化竞争之必要性研究

2016-01-04 01:20周媛吴明宇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8期
关键词:差异化同质化核心竞争力

周媛 吴明宇

摘 要:过去几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剧烈变革,高校日语教学内容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从主要培养日语语言、文学、文化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商务日语等。但是当前日语同质化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实行差异化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差异化是形成特色的关键,而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为此笔者提出应从4方面形成差异化人才培养。

关键词:差异化 同质化 核心竞争力 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032-02

从1999年的大学扩招开始,日语专业已经从小专业经历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成为了全国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专业。全国一半的大学都已经有了日语专业,如果包括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那就更加惊人了。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3年的统计,2012年挑战日语国际一级考试的学生远远超过大学的日语专业学生,超过了40万,要知道,当年全国高校日语的专业学生也只不过15万人左右。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方面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大学日语的教育还远远没有摆脱“高,大,全”的(高水平,大规模,门类全)束缚,由于过去一味追求日语专业和数量发展导致了日语专业教育的同质化倾向日渐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各个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异,要求千篇一律的日语人才培养内容和目标显得已经不合时宜。日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已经到了必须要做出改变的时候。

危机感已经来临,如何解决日语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成了日语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质量和特色才是评判大学水平的关键。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找出本大学日语专业的与众不同之处。大学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的差异可以表现在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学科构成、历史优势、运行机制、发展模式、治校理念等方面。但是差异不等同于优势,不等同于竞争力,只有当差异化为特色时,大学才具有竞争的比较优势。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摆脱“克隆”似的教学模式,进行精准的差异化的学科定位,从封闭走向开发以适应社会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改变千篇一律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赋予外语教学内容更多的差异化的内涵。从单纯的只懂得日语文学与文化的宽泛的范围向越来越精细化的小范围发展,培养更加专业,更加富于单一性的差异化人才应该是主要方向。为此,从具体的现实情况,即不同的大学从本校的有形无形的难以模仿的优势出发,以地方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高校日语专业,重新定位日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分类指导,追求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形成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格局,进而形成错位竞争。同时鼓励试行学科交叉和改变外语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规格的方式和方法,实现由日语主导转向学科交叉培养,扩大专业自身的内涵,明确不同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并加大经费的投入,进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以求得发展是今后日语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各高校的日语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力气。

1 定位清晰

首先需要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和文化积淀,不同传统和特色,类型各异的高校日语专业进行准确定位,找准本校日语专业在全国大学日语专业中的具体位置。在各自的领域内办出特色。根据何其莘等(1999)的提法,我国现有外语专业的大学院校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他专科类院校。各种类型的学校发展不平衡,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应相同。外语院校基础好,底子厚,有较好的传统,包括教师、对外联系和图书设备等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的大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日语基础好,底子厚的日语的专业人才,例如应该加强日本语言,日本文学,同声传译等课程方面;综合性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专业齐全,学科众多的优势,大力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综合性的外语人才;师范院校的日语系应该主要以培养日语教师为主,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大力加强培养日语语言文学文化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相近的学科加强培养,甚至可以未雨绸缪,提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某些长处,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理工科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的日语系应该结合理工和财经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定位日语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这样通过不同类型的大学日语专业不同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既可以避免因大规模日语同类产品的“标准化复制”而导致的同质化倾向,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日语人才。这其中找准本校日语专业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大系统中的定位,找准在整个社会或当地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定位的关键是“细分市场”。不同的市场对于日语人才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研究型的单位来说,对于日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基础好,能力强,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能力比较高等;但是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对于例如古代日语,古代日本文学等的要求就不会那么强烈,而对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会有比较高的要求。也就是应该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研究型”日语人才还是“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明确此点基础之上,对于高校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根据细分化市场需求的要求下,找出市场需求和本校日语专业优势相关联性最强或者最有可能做细做强的部分进行差异化努力,培养独特的人才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2 特色优先

质量虽然重要,但是并不代表着特色鲜明。学校应该在对外充分调研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方要求的基础上;对内利用本专业已经具有的较强的学科基础和比较突出的教育资源,人才培养优势等强化本校日语专业的优势方向,加强知识跨度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尤其在学科结构上应该打破学科分类的藩篱,顺应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提倡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重视日语的复合型,应用型方向的人才培养,重新整合,凝练特色。修刚(2011)提出的日语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整体上看应该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和外语专业加另外一门专业知识课,即“1+a”模式。其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超越了单纯培养日语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方面的人才,更多的是将人才培养放到了更高的视野,更广的世界的国际化范畴。这应该是今后各个高校日语专业主要的努力方向。而“1+a”模式已经有很多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外语外贸大学的“日语+经济”,大连理工大学日语系的“日语+IT”,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高起点日语+经贸”,中央财经大学的“日语+财经”,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旅游”等。除了因为师范类的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因为目标明确而比较特殊之外,对于理工科院校和财经等专门的院校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因为此类高校日语专业如果与外语类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相比毫无疑问竞争力要弱,如果非要向这些院校看齐,培养相似的日语专业人才,那么不仅日语就业市场会显得非常拥挤,而且人才的质量也无法保证,结果造成日语人才的浪费不说,对于投放到市场的学生来说也会导致人才的浪费和恶性竞争。

3 转变思想观念,改革课程体系

改变以知识传承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新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加强基本功以增强将来发展的后劲。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强调教学的协同性和研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术规范,摆脱以考试为主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例如提高平常成绩以及综合能力的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此,除了重视教材的选择外,课上还应以讨论和质疑为主,课程设计要结合所学各种知识,重视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学生知识的广博基础上,鼓励跨学科和专业的学习,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质疑,讨论等活动,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辅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摆脱日语学生的只重视“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弊端。将原来教师与学生的上下关系重新定位为平面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努力倾听学生的各种心声,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鼓励不同意见的激烈交锋。加大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中提高教师教学及教学指导的比例,力求在教研、科研、教学等方面找到平衡点,激发普通教师改革的动力。

重新思考课程设置:首先应该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提高选修课和特色课程的比重,开设适合特色建设的新课程,重新整合与特色关联不强的课程。尤其是应根据日语专业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加强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科目的融合和渗透,争取开设以日语为授课语言的跨学科专业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两方面知识的修养。梳理专业内部各门课之间的联系,以改变日语专业内部课程分割过细,各个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不利状况,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和浪费,又可以加强体系上的整体认知,并为新课程找到相应的位置。

4 抓住机遇

日语专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终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但是凡事都有其发展的周期一样,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考虑本大学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外面日新月异的的世界,一味地做大做全,而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时而变,那么最终会导致日语专业的大好形势化为乌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当前我国经济教育等全方面高速发展,使得改革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几年,还应该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日语应该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保持这样的势头。面对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教育部和许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并且已经出台了许多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措施,那么各个高校的日语专业在具体的执行上也应该紧跟国家政策的改变,这可以说是天时;各个高校的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和地理条件也会形成有力的推手,此为地利,加强日语专业的危机意识,团结大家,凝聚共识,重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此为人和。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对外联合其他的高校日语专业,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甚至是政府机构以加强合作;对内加强专业内部的激励机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以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利用所处地区的地利之便,形成机制创新或者组织创新,进而就可能逐渐形成日语专业的特色。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总之,以差异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鼓励教育资源等条件各异的高校日语专业选择不同的模式,按照各自优势方向办学,最大化自身不可模仿的稀有性资源,进而形成特色,避免在不具备优势的领域竞争并投入资源,降低自身发展的风险。避免日语专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日语专业的有序,和谐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不同大学日语专业的差异化优势的形成靠的是在自身评价,教学管理,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等一系列科学分析,而不是一哄而上的模仿抄袭。合理的结果应该是不同差异条件下各大学日语专业有不同的路径选择。这样才能摆脱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走入差异化发展的真正意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各大学日语专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果走出一条靠差异化发展,进而形成在本地区日语专业独有的特色的道路,那么将会确立真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5-29.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1-6.

[3] 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8(5):64-65.

[4] 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7-13.

[5] 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5):1-5.

猜你喜欢
差异化同质化核心竞争力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大学生职业指导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新时期足球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
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力构建研究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