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2016-01-04 02:49薄建柱司福利赵艳霞
文教资料 2015年2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薄建柱 韩 健 司福利 赵艳霞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薄建柱 韩 健 司福利 赵艳霞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情况,可知传统教育模式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强化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目的是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高校及科研院担负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提出符合研究生培养实际的合理措施,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对于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总体分为以下方面: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创新意识不强、参与导师研究机会不多、科研条件比较差。这些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我国研究生缺乏创造力,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国际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原创性成果稀少,实践能力较差,科研实践参与度低[1]。

从一个问题的角度研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国的研究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但因为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所以研究生建构的知识体系不足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国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造力,外加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机会不多,创新活动参与程度较低,研究生的科研条件较差,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就导致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尽如人意。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研究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能力不足,参与社会的深度不够。而实践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被完全激发出来,社会中很多因素都是不可观测和直接度量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只有在社会中实践,才能更深入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处事能力。因此,我国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没有达到研究生该有的标准。

第四,提升转换能力[2]。我国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低,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不多,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自然不高。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不多,真理是不是真理也不知道,只是听前人说,是真理,自己并没有亲身实践,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就无从说起。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研究生与导师

从心理学方面说,我国的研究生某些是为了逃避就业而成为研究生的,这部分研究生读研,某些或许是为了拿到研究生的学位证,不在乎具不具有创新能力,导致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平均水平降低。某些研究生读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高深的知识,他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一种氛围,但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再说导师,我国导师的平均工资偏低,而“人都是自私的”,导师们会为了自己的家庭、前途等更多地专注如何挣到更多的钱,而分散培养研究生的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的体制与机制

从研究生培养的体制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决定研究生的前进方向,方案的合理性影响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对研究生的创新态度有些很重要的作用,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研究生所处的环境。若有浓郁的创新氛围,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研究生都会被影响,有同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3]。

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看,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研究生选拔机制过于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核,忽略对创新能力与创新潜质的考察。随着研究生生源的扩招,扩招的“稀释效应”越来越显著,直接大幅度降低整体研究生的质量。第二,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不管是从学校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都不完善,这一定程度地制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导师创新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约束力。第

三,缺乏真正严格的淘汰机制。不管是针对研究生的淘汰机制,还是针对导师的淘汰机制都严重缺乏。我国的研究生现在的状况是“宽进宽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淘汰机制,导致研究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对导师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淘汰机制,也使导师积极创新意识不高。不管是导师还是研究生,危机意识或竞争意识不高,认为已经成为研究生或者导师,就不会被淘汰,这些因素都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不高[3]。

3.研究生的物质支撑条件

研究生的物质支撑条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导师队伍、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3]。研究生的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导师有足够高的水平引领研究生,有的导师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生。有的导师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创新意识,跟着的研究生受到导师的熏陶,也能慢慢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树立较高的创新意识。而有的导师本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较低或者缺乏,跟着的研究生可能即使原来有比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会在日积月累的日子里慢慢被磨灭,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对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参与创新活动。经费投入的足够,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导师不用担心经费不足,而约束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活动。研究生不用担心经费,全身心投入创新,全身心发现、研究新的知识和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经费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硬件建设,是研究生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创新,是研究生能否把握科研的前沿的关键之一。除此之外,研究生是否提出或者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及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理论抽象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研究生的论文评审

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论文评审制度影响论文质量。严格要求论文评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了严格的论文评审标准,研究生不得不努力发现,努力创新才能达到那个标准。也许虽然不是研究生自愿的,但强制性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

第一,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研究生要有创新意识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有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为什么要创新,懂得怎样创新,创新又是为了什么,才能更好地创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学校要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教育,通过多设置有关创新课程和宣传创新文化引起研究生、导师的重视;多举办创新活动,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动手的机会,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并给予取得优秀成绩的研究生以奖励,以此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导师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参加研究生创新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导师要有良好的“老师文化”,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相对公平地对待每个研究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给研究生。

2.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考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是保证论文创新质量的重要手段。选题前,导师给研究生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或专题讲座,鼓励研究生选择具有创新性、社会意义性、可行性的课题。加强论文撰写的中期监控,导师要提醒研究生时刻思考论文的撰写,定期检查论文的进展情况,对研究生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论文评审阶段,要推行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第一,运用查重系统进行查重检验,之后研究生根据检验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交给学院。第二,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统一将论文送至外校专家进行盲评,严防评审专家“裙带化”,保证论文质量的真实性。在论文的验收阶段,如果论文创新的内容低于要求的比例,不能通过论文答辩,以此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4]。

3.强化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我国研究生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因为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不足,所以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全面,缺乏多样性和交叉性等,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的思考,缺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不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根据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需求,依照强化基础、突出创新、加强实践、体现前沿性和注重交叉性的原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课程的发展性和创新性,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构建创新型的课程体系。创新型课程体系摆脱了学科间的束缚,增加了跨学科课程,突出了学科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内容,达到了优化研究生理论知识的结构和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除此之外,应加强研究生对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强化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4]。

4.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真正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和操作能力。研究生应多参加学校的学科科研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要强化研究生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为其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机会。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报科研课题,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等多种措施,大力加强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其科研意识、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4]。

四、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模式

1.课题探究式

课题探究式是指以专业知识背景为依托,通过科研课题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模式。按照课题成员的构成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独立式和合作式。独立式是指研究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背景依托,通过独自完成课题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模式。独立式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观点和视野,但不利于研究生形成团队协作精神,还要注意处理好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合作式是指研究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背景依托,通过参与导师课题或与其他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培养实践能力的模式。有导师的参与,导师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

2.社会实践式

社会实践式是指通过社会实践,在适应性、创造性活动中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模式。研究生通过广泛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了解不一样的思维和想法。通过参加假期服务小分队,挂职锻炼和下乡活动,培养学生面向现实经济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文献的检索能力,学会在他人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创新发展,多参加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提高社会实践能力[5]。

3.产研学合作式

产研学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从实践看,产研学合作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科研机构的欢迎[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尽管现阶段研究生创新教育面临一些困难,但只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就一定可以把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推上更高的台阶。

[1]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专题研究,2013(2).

[3]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4]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江淮论坛,2008(1).

[5]万卫,王现彬.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探析.理论研究,2009.

本文系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C1402)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