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究

2016-01-04 02:49肖国健
文教资料 2015年25期
关键词:载体政治思想

肖国健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手机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究

肖国健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手机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两者有效结合,互取所长,让手机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全覆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创新策略

当前,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传播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正发生着变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和敢于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大胆改革,适应新形势,有效利用手机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丰富多样的,比较常用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等。如会议、理论学习、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不断更新着自身的形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载体形式。

二、手机新媒体的基本含义

手机新媒体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以手机为硬件载体,以通讯网络为依托,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与传媒资源,以双向或多向互动为主要传播方式进行多媒体化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它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2月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指出:手机新媒体由于具备多种新技术特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在开创媒体的新时代,将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新媒体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全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强大等特性。

三、手机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必要性

1.利用手机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要求。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意识斗争的主要场所,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碰撞变得更直接和激烈。网络的开放性让每个大学生都能不同程度接触到各类社会思潮和舆论、接触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类不良文化侵略、接触到各类色情暴力、违法犯罪等不良信息。这些问题和现象对于心智成熟度不高、社会经验欠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世界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某些大学生来说,难辨其是非真假,易被侵蚀,甚至盲目效仿和跟随。如果高校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置之不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有效介入和引导,占据“主动权”,必然会失去公信力和教育的权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中办国办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势利导,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新载体。

2.利用手机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能全面覆盖大学生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覆盖到全体大学生,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时刻感受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利用手机新媒体即能实现这一目标。

根据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从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新媒体应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且当代大学生基本拥有1—2部手机,拥有率为100%以上。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智能手机普及、4G网络的运用,以手机为载体的QQ群、飞信、手机报、微博、微信、视频、校园APP等手机文化也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多最广泛的网络媒体。手机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表达个人意愿、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3.利用手机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能增强教育吸引力、时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滞后、教育形式简单的局限相比,手机新媒体具有吸引力、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微博、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利用网络文本、图片、声音、图像等新颖的视觉表现方式带来大量丰富的、生动翔实的最新信息、新资源和社会热点,能广泛吸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这些手机资源为我所用,把最新信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教育形式,让教育内容“接地气”,克服原有的思政教育内容空洞乏味、时效性差的缺点;论坛、QQ、飞信、微信、微博等媒体能有针对性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互动交流,及时点评,解决思想困惑或实际问题,进行引导。让师生真正“面对面”地教、学、管,加强师生沟通。甚至,教育者还可运用自身影响力原创和转载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或图片吸引大学生,转变原有的单向教育和说教形式教育,开展网上互动式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手机新媒体视阈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策略研究

1.转变教育观念,正视手机新媒体,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和手机新媒体相结合的理念。

新生事物的发展运用往往有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接受新事物,正视新事物,适应新事物就成为手机新媒体能否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前提。手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其独有特征使得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权威代言人,学生不再是单向接收者,这些新形势对原有教育模式的冲击势必倒逼着教育工作者要正视手机新媒体,不进则退。首先在思想上要认可和接受手机新媒体的强大作用,以发展的眼光正视手机新媒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不断提高使用手机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学会和熟练运用手机新媒体,学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通地融入到手机新媒体中,让学生容易接受和学习;再次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填鸭式、单方面灌输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平等交流的“双向互动型”的教育方式,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线上和线下的完美补充和结合。适应手机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树立思政政治教育和手机新媒体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系统全面、专业化的教育团队。

教育载体的建设往往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必须整个教育工作团队素质整体建设,必须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素质,才能使得手机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发挥最大功效。故要建立一支以思政教育专任老师、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骨干队伍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升整个团队管理教育水平,形成素质过硬、信仰坚定、结构全面、氛围浓厚、责任明确的系统全面、专业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只有教育团队每个层面的工作者擅长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手机新媒体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3.以人为本,引导和监管手机新媒体运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

手机新媒体时代,无论是微博、微信,QQ群,还是学生自主开发的校园APP客户端、公众号都形成了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自我管理、自我发布”的局面,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是麦克风”,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政治素质不高、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思想境界不成熟等原因,常常将一些负面、虚假、不切实际的信息或言论也一并认同或发布,导致个人行为失范或较大舆论影响。针对大学生运用手机新媒体的这种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手机新媒体作用,“以人为本”教育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使用手机新媒体开展正能量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当发现问题时,要能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学生,说服学生、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事件。在尊重大学生话语权的同时,要能正确采集思想政治教育话题,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鲜话语,突出人文关怀,通过主动参与话题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针对不同个体开展差异化引导,优化教育效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话语主导权。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网络载体平台建设。

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官方手机媒体建设,如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APP客户端、官方QQ群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多样化、全方位的特点。虽然这些工具相互独立,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将这些新媒体分门别类,统一使用,加强效果。学校或学院可以按照二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工作群,新闻中心,工作组,由工作组统一管理和指挥。同一事件可以利用诸多工具分别发布,这既扩大覆盖面,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校园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展一些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典型人物宣传,创业就业知识、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时事要事讲解,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板块等手机网络文化竞赛活动,主动占领手机新媒体载体,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开设一些个人微博、微信、微课,加强个人观点、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改进和完善“两课”教育手机课程教学或答疑,构建手机网络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确引导和合理控制手机新媒体传播的思想意识,发挥阵地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注重内涵式建设。

开展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不是要放弃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是在原有载体基础上,重视和加强手机新媒体载体建设。这就使得高校要学会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手机新媒体相结合,如将传统的校报、学生刊物、团报增加手机报,将原有的校园广播进行同步手机媒体播报,将党课、团课同步开设为微课,将传统的校园文化“复制”到手机媒体上开展等。通过“线下”和“线上”的互动,融合“手机新媒体”和“传统载体”,采取“新媒体打头阵、传统载体齐上阵”的思路,通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载体,把握舆论主流导向,将创新教育载体纳入常规工作体系,遵循手机新媒体的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总之,手机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迎接挑战,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手机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我所用,开创“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1]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7).

[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0906/P020120 709345330366751.pdf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2009(2).

[3]张建颖.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5-108.

[4]秦广久,贾德芳,刘保龙.基于手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沧桑,2014,(3):163-165.

[5]刁辉均,莫玉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的新媒体教育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135-138.

[6]蔡红生,许萍.试论智能手机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239(8):76-79.

[7]马旭卓.新形势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手机媒体[J].党史博采,2014,(4):41-42.

[8]贺曲,马正江,张文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智能手机广泛使用为背景[J].安顺学院学报,2014,(1):32-34.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4-10-14.

[10]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

[11]朱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1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度学生教育管理与改革研究项目(14sxb197)结题文章。

猜你喜欢
载体政治思想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