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殷 毅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66年来,中国人首次当选了ISO主席。今年1月1日,张晓刚在ISO任职主席整整一年。那么,目前国际标准化和国际海事标准的现状如何?中国标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解决哪些实质性的问题?中国在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中,如何发挥大国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新年伊始,本刊记者专访了ISO主席张晓刚。
记 者:张主席,您好!今年是您在ISO任职主席整整一年。那么,您对目前的国际标准化现状有何感想?
张晓刚:国际标准化的现状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科技发展迅猛,国际贸易一直大幅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速,这些都对国际标准化提出了更多需求。国际标准在促进科技创新、扩大国际贸易、提升产品质量和使世界互联互通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力军。他们主导制定了目前ISO发布的2万多个标准的绝大多数,承担的秘书处和分委会主席职务的数量也占主导地位,同时掌握着核心领域标准的制定权。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巴西等,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步伐正不断加大,参与制定标准的领域也越来越大,在ISO的地位不断上升。我能成功当选ISO主席,就说明了这一点。
记 者:海事标准目前的现状如何?
张晓刚:构筑海事领域的标准体系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体系、地区性的政府规定、国家标准、国际船级社协会统一要求、各船级社的技术规范以及其他航运组织行业技术标准等。如今国际海事标准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共同结构规范》(CSR)是变化的核心,将对全球航运和造船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国际海事标准和公约的制定、修订、更新的节奏已不断加快。新标准和法规等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密集出台,汇成一股声势浩大的力量,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推动着船舶产业的升级。
记 者:ISO的职能可谓是一座连接行业、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桥梁”,请您谈谈ISO目前的运作机制。
张晓刚:ISO的运作机制与其组织机构有关。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一年一度的ISO全体会员大会。此外,有理事会、主席委员会、理事会政策委员会和中央秘书处等。ISO的主要官员有5位,一位主席、三位副主席、一位司库和一位秘书长。三位副主席分管政策、技术、财务,秘书长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ISO的主要职能是为人们制定国际标准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一种机制。至2014年底,ISO共有3511个技术机构,其中包括238个技术委员会、521个分技术委员会、2592个工作组、160个特别研究组。通过这些机构,截止2015年9月底,ISO一共制定了20982个国际标准。
记 者:国家标准要上升为国际标准,需哪些程序?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呢?
张晓刚:首先填写国家标准委的《国际标准提案申请表》和ISO/IEC专用表格,然后由国家标准委统一递交给ISO和IEC(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一个国际标准由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经过提案、准备、委员会、询问、批准、发布6个阶段才能完成。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提案准备和提案获准立项、委员会批准阶段。前期要注意申请制定的国际标准提案是否有类似标准,讲清提案目的理由及与本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和地区或组织开展相应标准或法规的情况。这期间要获得TC或SC(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多数成员支持,在最后阶段要获得大多数P成员(参与成员国)的支持。
记 者:您站在ISO主席的角度看中国在标准国际化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张晓刚:我认为首先我们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尤其在制定重大决策和事项时我们要积极提出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国际标准化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减少管理层级,为广大基层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创造条件。最后,我们要积极培养懂专业和标准化、英语流利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条我一直在强调。这是中国能否真正参与国际标准化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关键。事实上,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参与国际标准化的程度。没有领先的核心科技作为支持,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就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标准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方向是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减少强制性标准,大力推进制定团体标准,简政放权、减少层级、提高效率等,这些都非常好。
记 者:我们如何能透彻地理解国际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
张晓刚:ISO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其制定的2万多个标准涵盖了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社会意识形态等众多领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是公认的具国际先进性的国际标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上百个组织在制定这样或那样的标准。有的在其所在行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API(美国石油学会)、ASTM(美国试验材料学会)标准等,同样具有世界先进性,影响力非常大。同时,像CEN(欧洲标准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等区域标准化组织也在制定大量区域标准。ISO想要在国际领域继续起到引领作用,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体会到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就必须一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制定出不断满足用户需要的高质量标准;同时,谋求与这些标准制定组织进行合作,联合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但这条路将会十分漫长和艰难。
记 者:您认为如何来推动把更多的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引入中国?
张晓刚:首先,我们得充分认识采用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意义。把认识提高上去是搞好国际标准化的根本所在。目前中国国际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得正视。其次,相关法律法规要完善,政府要正确引导。要推动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引进工作,必须符合中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及其更新完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标准化法》、《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时,也应尽力避免因为法律法规问题对引进过程造成的不必要阻碍。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全方位扩展国际标准的销售渠道,大力扶持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再次,就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当前,对国际标准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数量大、异常复杂,且跨国家甚至是区域性的。这会对标准的引进及实施造成严重阻碍。对此,中国政府应加大打击力度,建立一个从个人、企业到国家甚至于区域的联动打击机制。最后两点我还是要重申人才的培养和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力度的问题。标准化工作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的工作。其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标准化素质。换句话说,标准引进得有人懂得实施和应用,这样才能体现引进的价值。目前,中国把青年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与“一带一路”结合了起来。2015年的世界标准日打出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人才铸就标准未来”这一中国主题。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多所大学已陆续增加标准化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至于如何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力度,我认为要鼓励企业争取承担更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的秘书处、主席或召集人工作,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在引进和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从标准引入到输出的转变。
记 者:您认为世界海事标准今后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张晓刚:如今,国际海事组织对安全环保与经济发展不同理解的冲突一直主导着国际海事标准的走向。各国都在从自己的角度权衡航运、造船业对本国贸易、金融、重大装备业等带来的收益与对国土安全和环境负面影响所产生的外部成本的大小,而不同立场各方对成本和收益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了标准采用上的分歧。针对CSR的博弈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现在,透过不断翻新的海事标准、公约、规范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减排”这条主线。“绿色”之所以成为海事标准变革中的大旗,一是“绿色”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在绿色造船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继续主导产业格局调整的方向。
记 者: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张晓刚:标准化是随着大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顺应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标准化是应对国际贸易挑战的利剑,海事领域也不例外。面对国际贸易给海事领域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转变视角,积极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坚持发展绿色海事、绿色营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协同制定全球认可的统一标准,消除国际贸易壁垒。
记 者:中国在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中如何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
张晓刚:中国要想在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首先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这是增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影响力的关键。国际标准是国际间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儿,是各成员协调一致的产物。各国在制、修订国际标准时,从本国利益出发,尽可能在国际标准中使本国利益最大化。所以,只有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在标准审议讨论时多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引起委员会和各成员的关注,争取和维护中国在国际标准中的利益,树立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其次,我们要积极争取标准的制、修订权。然而,要实现由被动变主动,并非易事。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主导标准的制定。另外,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高端要职。以ISO为例,虽然中国科研人员在其中的任职数量越来越多,但参与形式还主要集中在出席学术会议、参与项目执行等基础层面。真正有份量的活动,如战略选择、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中国却鲜有涉猎。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国际组织中高端任职较少,导致中国在国际组织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受到限制。坦白地说,ISO成立至今,核心部门中央秘书处迄今为止仍无中国雇员。中国担任的TC及SC主席数、承担的TC及SC秘书处占比,在6个常任理事国中排名都比较靠后。所以,我说,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记 者:说到标准的制、修订权,那么,在海事标准制、修订权方面,我们怎么变被动为主动?
张晓刚:掌握海事标准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掌握以及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正是这些使得西方国家具备了预研判断、引导引领、驾驭利用趋势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安全和环保理念有深刻理解,对海事产业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对船舶技术要有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我国在海事标准领域的话语权,中国才能实现由航运和造船大国向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