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笼儿匠

2016-01-03 06:27李新权
草原 2015年11期
关键词:笼屉蒸笼匠人

李新权

正午的阳光照在集宁桥西新华街吴笼儿匠低矮的屋顶上,这是它一天当中唯一的奢望。一只旧笼儿圈挂在那里,破得走风漏气,可是,沧桑得好看,它是笼儿匠房唯一的招牌。老吴是祖传的家庭做笼儿匠人,父辈从山西阳高早年来到集宁(当时叫老哇嘴),凭借这编织手艺养活着一家人。

吴笼儿匠打小跟着父亲学做笼,今年七十多岁,是桥西有名的笼儿匠。一年四季,来定做蒸笼的人络绎不绝,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愿意到笼匠房定做蒸笼,他们的饮食习惯中不能没有蒸笼,好的蒸笼在蒸饭时等到蒸汽上来,把蒸笼灌满,气流和水将干燥的笼浸透,缝隙自然闭合,蒸汽水不倒流,面食的麦香和柳木的气息混合后飘出,使人的味蕾自然打开,食物的原汁原味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喜爱。这样的蒸笼蒸出的馒头、包子,那才是地道的食品。而蒸笼的制作工具主要是铁刀、手钻、木夹、木枕。这些冰凉的手工工具看似简单,对于一个手工艺人来说,却饱含着独特的情感在里面。一只蒸笼的制作,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刨平、用火轻焙等多道工序,一位有经验的匠人要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制作出一只上好的笼屉,吴笼儿匠的笼屉活儿做得精巧细致,手里的工具被他玩活了,驾轻就熟。

制作柳木笼屉费时费力,这样一套枯燥繁杂的手工活,现在的年轻人是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而且,制作它的老手艺人一旦撒手人间,艺就绝了。老匠人感叹道,过去常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而今这传统的技艺逐渐就要被机器代替了。

老匠人制作蒸笼的日子已有60多年了,每天面对柳木、藤条、铁刀、手钻,仿佛进到笼儿匠房,即便是抚摸一遍熟悉的工具,这冰凉的工具就有了灵性,与匠人合作得天衣无缝,精美绝伦。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吴更加喜欢地道的手工活,一只好笼屉在他看来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个下午的聊天让我深信最好的艺人在民间。满屋子里散发着柳木和藤条味道,这也许是自然界最美的味道。

摞在墙边做好的笼屉,似乎在等待买它的人的到来。

庆幸的是最近吴笼儿匠收了一个徒弟,是他的外孙,外孙从小就看惯了做活的姥爷,他觉得做笼是件好玩的纯手工活,没有钉子、胶水,一开始就是编织,不断编织。这也许是他唯一的传承脉络。

柳木那独自散发着的淡雅木香味,让做活人着迷,就这样做笼儿的匠人把自己的岁月编进了木笼里,刨平钻孔、盘制腰箍、编织底座,再刨平钻孔、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看似简单不变的手工活,长年累月,一代传一代,这种生活方式使一个人的想法或许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社会怎样变革。从笼儿匠房里编织出的笼屉,把麦子与柳木的香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味道千百年来不知养育了多少茬人。我记得集宁老桥西30年前还有铁匠、木匠、篾匠、白皮匠、修鞋匠、补锅匠,随着岁月流逝,他们在时光里渐渐地消失了。现在只剩下吴笼儿一家匠人在支撑着手工活这项古老的手艺,但愿他不是最后的绝活。

(责任编辑 杨瑛)

猜你喜欢
笼屉蒸笼匠人
半自动升降蒸笼
半自动升降蒸笼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炒菜添水、蒸海鲜最好用开水
比赛吃馒头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