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015-12-31 00:45綦成元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綦成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即将迎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要求,需要厘清发展思路和重点方向。

“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动力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一直高速发展,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必须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经济发展新动力。我们认为,之所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有以下三个迫切。

第一,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总体增速约是GDP增速的三倍。据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2014年分别达到7.35%和7.64%,预计2015年可实现8%左右的预定目标。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也大幅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还不大不强,要弥补传统增长动力弱化所形成的缺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使其尽快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获得更有利位置的迫切要求。当前,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业分工格局、能源资源版图等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末将是全球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以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我国必须紧紧抓住今后5年的关键时间窗口,把握产业变革机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有利位置。

第三,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统筹推进创新驱动等战略举措的迫切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全球创新的“主赛场”,是引领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创业创新、形成创新型经济最为活跃的领域。当前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作为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排头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重要举措,加强综合部门与工业、科技、教育、知识产权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在重大体制改革、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加速形成创新型经济。

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我们认为,在“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围绕以下三大目标:一是重点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壮大发展并形成一批全球品牌、打造区域经济转型新引擎,形成世界一流创新发展能力。二是聚焦创新型经济新业态,着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三是力争实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主动力。“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以下“四大举措”。

第一个举措,要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综合考虑全球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十三五”时期初步建议我国要重点加快发展以下五个领域,带动形成五个“十万亿级”新兴支柱产业。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抓住当前信息经济新一轮发展契机,以“互联网+”行动为抓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构建泛在、普惠、安全的信息网络,进入全球5G产业第一梯队;着力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持续推动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创新;积极开展集成电路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加速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以及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等的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二是生物产业。抓住当前全球生命科学引领新兴生物产业迅猛兴起和我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以基因技术创新和应用为引领,着力推动重大新药和疫苗创制,促进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加快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等新业态发展。促进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快速增长,加大力度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带动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快生物育种规模化发展,实施生物工艺和生物材料替代工程,提升生物制造的技术经济性。力争到2020年,促使生物产业规模倍增,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三是绿色低碳产业。围绕全球能源生产消费的革命性变革,着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需要,以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在核电、风电、光伏等领域形成的优势,积极开发下一代新能源及其系统技术,提高新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产值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四是高端装备与材料产业。结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增材制造、激光加工、高档机器人、网络协同制造、智能集成制造等行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航空装备及其动力装备产业化,推进遥感、通信和导航卫星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推动中国标准轨道交通、核电、卫星等高精尖系统装备“走出去”,全面提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构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和绿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形成规模化市场供给能力。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左右。

五是数字创意产业。把握数字化生活消费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导影视、动漫、音乐制作等领域创新发展,拓展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娱乐资源的数字化,发展网络内容服务新业态,打造一批新型数字媒体,形成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数字创意产品。利用新技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创意设计与工业、时尚、建筑、城市规划等的融合发展,提升中国创意设计品牌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推动创意生活消费。力争到2020年,新兴创意产业规模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

除了上述五个领域,还要推动其他新兴技术领域新业态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第二个举措,要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加快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打造一批规模快速增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一是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构建便利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示范,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市场潜能,加速产业迭代,推动新兴产业企业快速发展。

二是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品牌文化,鼓励企业瞄准中高端定位,切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的主导能力,形成内在核心竞争力,打造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发展质量,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大我国新兴产业品牌宣传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品牌,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

三是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推动我国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高铁、北斗导航、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走出去”,带动具有竞争力的中高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计划,支持企业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建立国际化的研发体系,打造一批汇集世界一流创新要素、可合作发展的跨国企业。

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领域的IPO企业数量比“十二五”有大幅增加,若干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第三个举措,要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缺失、产品技术经济性不高,是制约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十三五”时期,必须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跻身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第一方阵。

一是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作用和国家重大计划、重大工程的导向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新机制和模式,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体制机制,突出重点,加快突破量子与第五代移动通信、先进半导体、大数据、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石墨烯、能源互联网、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性能电池、生态治理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应用示范,实现产业化。

二是形成一流的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在高性能基础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围绕市场竞争前环节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进行研发,特别是基因库、健康数据库、材料库等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一批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整合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开发资源,在新兴技术重点领域形成若干创新网络,形成全产业链的系统性研发能力,共同推进重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

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创新效率。落实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第四个举措,要加快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按照国家三大战略与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的总要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区域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一是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依托创新资源密集城市,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快集聚全球技术、人才、创业投资等创新要素,形成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源头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设计汇聚地,服务和带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建设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基地。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创新能力强和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加强协调和资源整合,完善区域创新平台,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体系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三是形成一批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要积极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强化产业协同,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集群。

着力创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核心是要创造良好的“土壤”。“十三五”时期,要按照“创新要实、市场要活、政策要宽”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完善政策体系,营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重点有四大政策取向。

第一个政策取向,要破除旧管理规制对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束缚。一是要针对当前新药审批周期较长、低空空域开放进程较慢、大数据缺乏共享、弃风弃光等问题,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攻坚。二是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人员评价机制、现代科研院所和大学制度的改革,让有关主体各归其位,充分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三是建立更有力度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明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事中事后评估,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个政策取向,要加快完善市场监管。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数据隐私保护、生物安全等方面法规。落实《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和审判工作机制。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强化应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反垄断、反倾销侵权调查与查处力度。

第三个政策取向,要强化普惠性市场化引导政策。一是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抵扣等普惠性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落实相关行业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各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资。三是推动企业上市注册制改革,在主板设立战略新兴板块,研究建立未赢利企业上市的制度安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各类债券融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开展众筹试点。四是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投保贷联动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第四个政策取向,要促进人才培养和流动。一是鼓励教育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二是积极引导各类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联合建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推动在线培训发展,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企业广泛利用国外人才。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区域发展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趋势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