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样文化平等 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5-12-31 01:53杨叶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意义

【摘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尊重差异,增强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内容,“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认知各民族文化,学会尊重、欣赏、包容他民族文化,完全显示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文化内涵,对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乃至中国高校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重乐感 高校 音乐教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17-02

“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提出并发展运用在音乐教育中,在西方国家得到大力的应用和推广。在中国,1994年赵塔里木教授在他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误区》中引入该理论,随后,这一理论也被音乐学界关注和认可。而对于“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实施,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针对“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课题的教学改革称得上典型。本文通过对其改革的论述,进一步探讨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在高校音乐教育意义中的重要意义。

一、“双重乐感”阐释

“双重乐感”或“双重音乐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由美国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音乐学家如果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应该如研究语言文化的学者首先必须掌握被研究对象的语言那样,参与两种音乐体系的训练,要求他们能够表演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的乐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纯粹理论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强调了实践操作的技术能力及感性认知,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来描述该音乐。[1]

二、“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在新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身在新疆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人口的一定比例,少数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类地区,高校音乐教育对象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具备的传统音乐观念存在一定差异,作为“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实践者,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借鉴该理论,制定全新的双重乐感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方案。

首先,以多元文化积累为前提,对学生进行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和灌输,让学生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背景及构成等有相当的了解;通过欣赏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也是全方位乐感获得的方式。此外,还要求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正音课,也就是以国际音标为辅助,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进行规范。这样,就从语言入手,更深一步地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其次,以听觉和技能为基础进行风格和表达训练。聆听和欣赏各民族音乐片段,演奏、演唱少数民族器乐、声乐作品,使各民族音乐素材进入视听、演唱、演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调式调性的风格元素,从技术层面掌握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演奏及演唱,使他们完全置身于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中,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理解和学习把握。

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更进一步形成音乐的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三、“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文明传承,它反映着该民族、该部落的独特民族性。高校音乐教育一方面担任着向音乐专业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也承载着向非专业学生普及他民族文化的责任,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音乐教育在高校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文化。

1.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价值相对论观念

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交汇地,是我国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相互吸纳和集萃,使新疆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这片土地上开展“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课题再适合不过。但同时,将这一课题放在中国音乐教育的宏观背景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接触、学习和了解他民族音乐时,使学生树立了文化相对论的观念,学会认识到任何一种行为和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要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不去拿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和风格与西方音乐特征做比较,真正认识到我国各少数民族,乃至世界范围的各个民族音乐都会有象征本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都代表了本民族的性格、观念与文化。

大学生通过音乐学习,从音乐上可以接受他民族音乐风格与特征,那么从其他方面也会客观地对待和评价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鉴赏本民族、他民族及世界音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内涵,同时通过“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这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使得学生对所有文化持有尊重、宽容与接纳的态度,帮助大学生形成全球性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大学生从美妙独特的音乐中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既不会沉醉于本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从而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这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是中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是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的辩证统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在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历史上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成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华音乐文化整体的一元,各民族发展自身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则重视音乐的多样性、多元性发展,它给予学生接受和了解多元文化的新方法、新视角,因此无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都需要这种方法和视野让学生去认识世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是必然现象,认同的基础是广义的文化,因此也形成了民族观众“自我”和“他者”的差异性认知。但是,尊重差异,不是固化或强化差异,文化的活力在于传承中的发展,在于吸收中的升华。多样性是创新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说到底就是文化层面的相互认同。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学习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尊重、欣赏、包容。而“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则强调以亲身体验为主认知他民族音乐,进而尊重、欣赏、包容地对待不同民族音乐。音乐艺术是通过特殊符号加以表达的文化,以音符作为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向和传达人们的情感世界的独特文化存在,因此音乐体现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对于不同音乐形式的研究都将音乐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中找寻其产生、变异、发展的原因,也就更深地去探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也才会使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音乐文化基础。

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就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认同基础上铸就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这需要从孩子抓起,也急需在中国高校有像“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这类方法论与视角等系统的植入,来树立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邓萍.双重音乐能力的现实阐释及学生培养设想[J].中国音乐,2006(1).

[2]中国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4-09/30/content_3365

7111.htm, [2014-09-30](2015-10-13).

作者简介:

杨叶(1984-),女,新疆昌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高校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