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强 唐文东 陈少骥 张钦增
(1.山东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胃肠外科 山东枣庄 2770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 江苏苏州 215006)
结直肠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若未及时、彻底的治疗,则有可能转化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来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是两种主要的手术方法[1]。其中,前者应用时间较早,但由于其存在创伤大、出血量大、恢复慢等缺陷,预后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势,被用于临床中。本文主要观察结直肠肿瘤患者经腹腔镜微创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106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在患者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人数均为53例。对照组中,30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6±4.02)岁。观察组中,33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在36-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01±3.89)岁。经统计,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差异均较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调整气腹压力,使其维持在12-15mmHg,在患者脐周观察孔置入腹腔镜,采用3-4个0.5-1.2cm穿刺孔,根据患者的病变性质、部位行相应术式。遵循肿瘤根治的原则,切除病变部位。本组53例患者中,5例行腹腔镜下全肠切除,15例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20例行腹腔镜Miles术,13例行腹腔镜乙状结肠根治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感染和术后转移的发生情况。
1.4 观察指标:搜集、整理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比如手术时间、手术感染率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操作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当结果显示P值在0.05以下时,提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软件。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比较:经统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少,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感染、术后转移情况比较: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53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手术感染,3例出现肿瘤转移;对照组53例患者中,5例发生手术感染,10例出现肿瘤转移;两组患者的手术感染率、术后转移率差异均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
据统计,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占据前三位的是胃癌、食管癌、结直肠肿瘤,从其发病原因来看,主要与家族遗传、生活环境有关[2]。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再加上社会压力的加大,本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感染、术后转移情况比较(n/%)
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以往多采用开腹手术,将病灶切除并行淋巴结清扫。据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该方法存在创口大、易感染等缺陷。在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腹腔镜技术被逐渐用于本病的治疗中。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人体的直肠有着完整的被膜[3]。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腹腔镜,可以利用其特殊光学作用,可局部放大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者辨认术野中的结构组织,从而更加精确地找到组织间隙,更加彻底地分离、切除肿瘤,将病变组织、周围淋巴结清扫干净;与此同时,还能弥补传统手术的盲目性,避免伤及正常组织。此外,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在直视下进行,可以大大减少对肿瘤的挤压、牵拉,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种植、转移的可能。有文献报道,在结直肠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可降低术后转移率[4]。
在本文研究中,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治疗后,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从两组患者的手术感染率、术后转移率来看,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以往报道的结果相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结直肠肿瘤患者中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1] 陶凯雄,许飞,帅晓明,等.结直肠疾病的微创治疗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10):745-747.
[2] 刘逸,揭志刚,李正荣,等.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06):430-432.
[3] 王伟,马利林,朱建伟,等.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0):1341-1344.
[4] 姚骏,张雪,孙延平,等.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效果评价与预后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76-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