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渊,张 健,周 鹏,邢豫川,王 琳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 400015)
笔者在工作中通过与大量蛋鸡养殖户的接触,总结出以下几点养殖风险防范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残酷,加之疫病暴发频繁,蛋鸡养殖市场行情变幻无常,所谓的“鸡周期”由3年左右逐步变为1年半或更短。众多养殖户感到市场扑朔迷离,养殖效益时好时坏,有的养殖户多年收益平均后几乎无利润可言,更有甚者血本无归,外债累累。因此,养殖者必须研究市场规律,控制规模,制定合理养殖计划。
1.1 控制养殖规模 据不完全计算,近年蛋鸡苗从出壳到育成期结束进入产蛋期的培育成本在30~35元/只,养殖规模为1万只,照此计算,需要30余万元的前期直接投入才能见到效益,且不包括鸡舍等固定资产投入。基于此,笔者建议,养殖户应合理评估自己的资金实力,不要盲目贪大求全。规模大小应以总资金除以30后稍有结余为宜。
1.2 合理制定养殖批次计划 均衡养殖是有效的方法。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停地调整着蛋鸡业的波峰波谷,均衡养殖则可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鸡周期”若以1年半计算,行情的“优、中、差”分别为6个月,基本与鸡苗到进入产蛋高峰期的170天吻合,养殖计划的制定可以此为参考。通常蛋价处在“鸡周期”的高峰期时,多数养殖户会加大再投入,导致鸡苗紧俏,价格可上涨至3.5元/只以上,养殖者这时要避免从众心理,适度控制并减少规模,反其道而行之。“鸡周期”处在波谷时,养殖户则应逢低吸入,适度扩大下一批次的养殖规模。而“鸡周期”处于中间时,则应维持常态。
2.1 科学改善饲养环境条件 加强养殖场的疫病管理,完善消毒和隔离措施,规范防疫程序,净化和减少养殖场的疫病,并控制外来疫病。
2.2 严把鸡苗关 选择防疫及管理正规、有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兽医卫生许可证及引种证明的规模化大公司,且要保证商品鸡苗父母代种苗是来自大型规模化原种场。
2.3 把好疫苗关 要选择有国家正式批文来路正规的疫苗。
2.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按鸡苗厂家的要求并结合本地当前疾病流行情况,科学制订防疫程序,有条件的最好依据检测抗体水平的结果而定。
3.1 重视育雏和5周龄的体重 5周龄体重能否达标对鸡群产蛋性能影响很大。但在生产中常常只重视育雏期的成活率,忽视5周龄体重,常因鸡群密度大、断喙不当、饲料营养低等因素造成5周龄体重不达标。单纯依赖药物提高成活率不利于后期生长和产蛋性能的提高,育雏期饲料(开口料)采用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无抗生素技术,重点保护雏鸡消化道健康,能有效增强雏鸡体质,保证5周龄体重达标。
3.2 加强育成鸡饲养 有些养殖者错误地认为育成鸡不产蛋,用料好坏一个样。事实上,若该阶段饲料营养水平低,会造成骨骼发育不良,产蛋期易出现脱肛、蛋重小、死亡率高等现象。育成鸡是保证鸡群均匀度的重要时期,应确保体重为“平均体重±10%”的鸡只占鸡群比例达到90%以上。在6~8周龄和17~20周龄可结合转群进行,低于平均体重10%的鸡应淘汰,高于平均体重10%的鸡应限饲。
3.3 平稳过渡预产期 育成鸡料过早或过晚过渡到蛋鸡料,会导致初产鸡腹泻,甚至出现瘫痪鸡、薄皮蛋、沙皮蛋、软壳蛋增多等现象。应在鸡群16周龄至产蛋率为5%阶段使用预产料,或将育成期饲料与产蛋期饲料按比例混合,逐步过渡为产蛋期饲料。
3.4 产蛋期的饲养 首先,及时淘汰残次鸡、病弱鸡、寡产鸡。其次,控制抗生素等药物使用,查清病因后,应按先窄谱后广谱的用药原则,切忌超范围、超剂量、超时间使用。也要防止“半量”投药,否则会因血液中达不到有效的杀菌浓度而产生耐药性。治疗要彻底,否则细菌易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反而会增加用药成本。用药要注意配伍禁忌,如喹诺酮类与四环素、磺胺类与青霉素类、盐霉素与支原净、酸性药与碱性药不能配伍。对于肠道疾病建议多采用增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辅以微生态制剂加强肠道有益微生物菌群的修复。要防止缺水,使用经消毒合格的人用自来水。注重降温保暖,15~23℃的适宜温度不仅可满足鸡的生理需要,而且有利于提高产蛋、降低死淘率,减少应激。
3.5 科学合理规划养殖园区 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和政策引导,养殖园区和龙头养殖企业有大兴之风。虽然农业部制定了养殖园区建设规范,特别强调防疫条件,但有些地方仍然规划与指导不到位,养殖场污物与净物不分道,无污物净化设施及防疫设施,为养殖业埋下巨大的疫情隐患。
3.6 全面成本分析 养殖户往往只看鸡苗价、饲料和兽药的表面单价,而忽视真正的养殖成本。雏鸡、育成鸡养殖要计算成活率、体重均匀度、饲料、鸡苗等成本;产蛋鸡要核算每千克鸡蛋成本、料蛋比与死淘率。应根据蛋鸡日龄、产蛋率及淘汰鸡价,合理制定淘汰鸡出栏时间。
蛋鸡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控好市场、疫病、饲养等环节,合理控制成本,才能避免或减少养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