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优衣库”是一次隐私泄露还是恶意营销,最终都成了一场商家们与看客们的集体狂欢。2015年,这样的狂欢一次次地以相似面目发生在社交网络之中。我们被迅速刺激,而又转瞬麻木。
●2015年5月29日,李晨在微博晒出和范冰冰的甜蜜合照并配文“我们”,引起网络轰动。
●2015年6月25日下午,刘翔发微博承认与葛天离婚,结束这段前一年9月闪电般开始的婚姻。
●2015年7月14日晚,一段在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拍摄的不雅视频在社交网络被疯传,成功登上热搜榜,并有多家企业随之展开营销。
●2015年7月22日,北京一甜品店邀请数十名外籍男模扮演“斯巴达勇士”,在朝阳区国贸、三里屯等繁华地带开展商业宣传活动,引起围观。民警前来劝阻,将几名模特按倒在地的照片瞬间传遍网络。
●2015年10月8日,艺人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在上海举行,大批明星参加,当日便登上各类新闻头条、微博热门榜、搜索热门。
欲望,商机与集体狂欢
南方周末记者 陈之琰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杨羽婷
又一次,私密引爆了整个互联网。
2015年7月14日晚,一段在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拍摄的不雅视频在社交网络被疯传,并成功登上了热搜榜。次日,“去优衣库购物,还是去试衣间?”便成了所有人都能会心一笑的问题。
与以往吸引目光的是不雅视频本身不同,将“优衣库”推上年度高频词的,还有一只只“借力打力”的手。
借势营销“纵火者”
“别去优衣库,我家的试衣间更大!”“最you的保护,简单可yi赖,更ku更懂你。”不论“优衣库”是一次隐私泄露还是一回恶意营销,最终都成了一场商家们与看客们的集体狂欢。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像这样的狂欢一次次地以相似面目发生在社交网络之中。
不仅有娱乐圈中范冰冰与李晨的那句“我们”、黄晓明与Angelababy的那场“ah婚礼”、刘翔与葛天的那条离婚微博,还有北京城近在咫尺的沙尘暴、距离我们1400光年外的“地球2.0”和天津港爆炸事件。
你在这边厢满含情怀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边厢,很快便有了“找个男朋友,不要自己走”,“我想去看看,我要去吃吃”,以及“边走边看,音乐一路陪伴”。
对待社会热点,营销人士们就像是森林里的纵火者,只是发现一星火苗,就要使出浑身解数使其燎原。
当争夺眼球成为互联网经济的关键词,商家们的无奈恐怕不难理解。消费者的注意力被海量信息占据后,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尽一切可能,争取一点关注,寻找一丝存在。
如今风靡社交网络的借势营销浪潮从2012年肇始。伦敦奥运会刘翔摔倒后,杜蕾斯在其官微发布“最快的男人并不是最好的,坚持到底才是真正强大的男人”,吸引了超过40000条转发和7000条评论。
如果说,刚开始的“借东风”还是能给世人带去惊喜和正能量的灵机一动,到2015年,满屏的广告图已经成为每一次社会热点事件的固定搭配,甚至业内还流传着“传播的黄金8小时”。
一个个的热点被制造出来,又迅速消失。我们被迅速刺激,而又转瞬麻木。消费者的期待被越提越高,而商家则将底线越拉越低。
正因如此,不论是应回归当事人的私密信息,还是该有深入探讨的天灾人祸,都成了商家手中的“挠痒棒”,直戳世人的咯吱窝。无论如何,要给紧盯屏幕的眼睛带去刺激感,哪怕只有一点也好。
也难怪在天津港爆炸事件之后,有业内人士竟要严肃呼吁各个企业:“不借救援带上logo,不借祈福带上logo,不借捐助带上logo,不使用企业官方账号发布不痛不痒的所谓灾情信息,不参与任何灾难的所谓借势营销。如果真想为自己的项目或本次灾情做点什么,那就是今日不发声!”
当然,一些触及人们底线的营销案例很快被抨击、下架,但商家们将再次潜伏,等待下一次的出击。
然而,并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与那些希望在消费者面前寻找存在感的商家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次次围观、转发、评论“优衣库”们的过程中,刷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从不曾缺席
在优衣库不雅视频上线的第二天下午,北京三里屯优衣库就聚集了不少市民拍照、参观。一些人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和最火热的当下联系在一起,发微博、发朋友圈,“优衣库”也有了第二次爆炸。
的确,商家时时刻刻举着枪瞄准一个个热点,而真正做到每一次都不缺席的,则是我们。
黄晓明与Angelababy婚礼的时候,我们紧盯着来参加婚礼的半个娱乐圈,计算着整场婚礼花了多少钱,翻遍了各种品牌的“搭便车”祝福,最后总忍不了感叹一声“人生赢家”。
刘翔与葛天宣布离婚的时候,我们搜索“骗婚”“小三”“整容”等各式传言,放任微博上的企业公号们把个人的荣耀与情伤变成自我宣传的廉价工具,让“#刘翔离婚”刷满整屏。
发现“地球2.0”开普勒-452b的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广告中“地球都两个了,而你还单身”和“1400光年外发现世界上另一个我”逗得哈哈大笑,还不忘自嘲一句“单身狗”。
我们一次次去围观性爱与生育、结婚与离婚、金钱与名望、窒息与死亡。当这些在营销文案里变种、发酵,成为一个个商机,而我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埋单者。有些可笑的是,相比文案创意,我们更多地在为自己埋单。
回看2015年那些成功“爆红”的营销案例,其传播过程的实质是一次次对国人特定欲望的变相满足:小小试衣间里的视频将“优衣库”变成偷窥情欲的代名词;一场充斥着名望与金钱的婚礼才能够吸引世人眼球,并为其贴上“人生赢家”的标签;而想要去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地球的渴望中,多多少少也透露着在现实生活里的孤独与不安。
“优衣库”一词的结局是视频因涉嫌色情被删除,多名涉案人被行政或刑事拘留。事发几天之后,对“优衣库”的搜索,又从峰顶归于平凡。而也是在2015年,该品牌在中国深圳的代工厂曾有数百名工人因害怕失业而罢工、睡在工厂,以确保机器不会被搬走。可这些,自然是鲜有人关心的事。
互联网给了每一个人更平等发声的可能,也放大了每一个人的本能。于是,只有金字塔尖的人儿与心底最私密的欲求才能够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成为借势营销的对象,成为这一年度的中国高频词。其他的一切,则被丢向黑暗。
那么,面对未来的“优衣库”们,我们也将继续不缺席,还是继续缺席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