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江苏如何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2015-12-31 07:20刘兴远
唯实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十三五小康小康社会

刘兴远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清晰蓝图,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作为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江苏肩负着“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运用好新常态下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主攻点、找准创新点、突破阻力点,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落实好“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要求,率先建成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向新的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意涵

近年来,全省上下牢牢把握中央领导对江苏发展的谆谆嘱托,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强力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各项举措和实事的落实,“两个率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面小康社会正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根据2013年修订的升级版《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结果,2014年底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已超过九成,六成以上的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2014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9万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转变为5.6:47.7:4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7000亿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346元和14958元,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51吨标煤,国家生态市(县、区)达到35个。但对照中央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发展中不全面、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虽然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居全国第四、第五位,但仍有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相对较小,但仍达到2.3:1;虽然人均GDP居各省(区)第一位,但仍有部分县市发展相对滞后;虽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虽然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仍有差距;虽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雾霾频发、绿水难寻等生态环境问题。化解和消除这些问题与矛盾,就必须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筑牢发展基础,建成更加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发展是硬道理,适度的经济增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率先建成“江苏版”全面小康社会,应力争提前实现“两个翻一番”,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台阶(2015年价格),经济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既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促进经济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让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突出整体全面,建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全面”强调的是发展要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一方面,全面小康覆盖的对象是全面的,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全面小康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成更加普惠的全面小康,在地域上要推进苏北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确保这些地区跟上全面小康步伐;在人群上要按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困难群众同全省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注重精神提升,建成更加文明进步的全面小康。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整个发展的共同目标,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要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民族和时代精神,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持绿色发展,建成更加和谐秀美的全面小康。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使江苏大地拥有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

实现共建共享,建成更加幸福舒适的全面小康。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让江苏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成果的“含金量”更高,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满意和认可。

二、催生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既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又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应当看到,江苏经济增速虽然换挡,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态势没有改变。江苏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域,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江苏加强战略统筹,更好发挥综合效应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江苏核心竞争力,提升经济整体实力。

动力之一:创新驱动打造全面小康建设新引擎。“十二五”以来,江苏物质投入效率逐步下降,资本产出效率不断回落,2014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为45.8%,比2010年下降5.3个百分点;而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I/△GDP)则由2010年的3.04上升到2014年的5.59,表明投资效率越来越低。这意味着江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很难再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来获得,必须加快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与此同时,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效应初露端倪,正释放出越来越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和人才竞争力均跃居全国第二位,科技创新总体上进入活跃期。2014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由占GDP比重达2.5%,已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比2010年提升0.4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提升4.9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居全国第一。2014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2.2万件、14.7万件,分别是2010年的1.76倍和2.88倍;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0万件、2万件,分别是2010年的1.42倍和2.70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业技术前沿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十三五”时期,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江苏经济发展动力将加快转换和重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支撑力持续增强。

动力之二:新增长点拓展全面小康建设新空间。随着资源、人口、土地红利的不断消减,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以钢铁、水泥、化学纤维、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动力不足,产能过剩严重,多年快速发展累积的风险不断凸显释放。但随着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目前已出现了很多经济新增长点,“十三五”时期江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空间仍然很大。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7%,全口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6%,预计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在加快形成。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前沿,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有着广阔市场支撑。《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的加快实施,将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2014年全省高技术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19.1%,高于全国平均7.4个百分点。对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化解产能过剩、淘汰低效落后企业,将倒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也将使江苏获得巨大增长效应。伴随着“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还正快速进入养老、医疗、交通等民生服务领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对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限上批零业网络零售额增长47.2%,限上无店铺商贸主体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7.4%。

动力之三:消费扩张渐成全面小康建设新支点。长期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增长强劲,而消费相对疲软,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结构问题。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近年来消费需求处于平稳上行通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上升,而投资和出口拉力出现衰减。2010~2014年各年份全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5%、50.3%、49.4%、50.4%、50.9%,初步呈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格局。“十三五”时期,江苏消费需求将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将显著增加,消费需求增长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4年江苏人均GDP已经超过1.3万美元,消费需求也将进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目前,新一轮结构消费升级开始加快,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舒适化消费逐步成为主流,服务消费成为主要领域,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模式蓬勃兴起,消费新增长点正在形成,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十三五”时期,江苏新型城镇化将快速发展,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可达72%,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将极大地推动城市服务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扩张。

动力之四:人力资本质量成为全面小康建设新红利。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贡献将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提升。2014年,全省0~14岁少儿人口为1052.1万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5942.4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6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3.2%、74.7%和12.1%。与2010年相比,少儿、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上升0.2个、0.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国际老龄化社会通用标准5个百分点。从劳动投入看,2011年江苏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达5989.7万人的峰值,之后逐年下降。同时,近年来江苏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劳动者,“人口红利”正逐步向“新人口红利”转化。2014年全省拥有各类人才1010万人,比2010年增长24.7%,年均增长5.7%;人力资本投资总额9268亿元,比2010年增长65.4%,年均增长13.4%。截至2014年末,全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09名,是2010年的3.0倍。目前江苏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迈入了普及化,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快。2014年,江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人口数量红利转换成人口质量红利、人力资源红利,成为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人才基础。

动力之五: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全面小康建设新高地。“十二五”时期以来,江苏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三大区域之间的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14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8.3%、19.0%和22.7%;与2010年相比,苏南下降1.9个百分点,苏中提高0.5个百分点,苏北提高1.4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按当年汇率折算,2014年苏南、苏中、苏北人均GDP分别为19124美元、12622美元和8238美元,比2010年增加7380美元、5617美元和3840美元。“十三五”时期,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到2020年三大区域GDP构成中苏南占比约为55%,苏中和苏北地区占比提高到4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步提升。苏北一直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难点地区,“十二五”在继续实施“四项转移”、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帮扶措施、拓展落实“一市一策”的同时,更加注重主攻薄弱环节,实施六项关键工程,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九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十三五”时期全面小康“洼地”状态将得到改观,进而提升全省小康达标总体水平。

三、探寻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路径

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期间,江苏要把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紧扣“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发展定位,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发展在爬坡过坎中更有质量、更加均衡、更加全面、更加绿色、更可持续,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下构建发展新格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其实现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关键支撑。因此,“四个全面”是不断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形成未来发展新格局的法宝。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促进新常态下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质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切实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要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的要求,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靠市场的力量和产业化的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靠政府为市场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激发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更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让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加充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大力解决目前全省三大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花大气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开放型经济大省向开放型经济强省转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的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2011年以来,江苏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治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八项工程”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统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成为推进“两个率先”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抓手。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应对“八项工程”的思路举措进行梳理深化,提升标杆,丰富内涵,着力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个关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同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要靠市场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实现动力结构的转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为“两个率先”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着力完善“六大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在基本公共服务上更加注重增加供给、提高水平,在补齐拉长全面小康短板上更加注重增强针对性、精准性,促进共同富裕。突出管理更严格、纪律更严明、干部更清正、政治更清明的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江苏改革开放和“两个率先”建设的全过程。

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必须以人民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检验发展新成果。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要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第一评判标准,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建设一个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充分认可的全面小康,确保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增进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造就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夯实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进一步健全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物”的标准,又要重视人的标准,既要看有形指标,又要看无形指标,以此引导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顺利推进。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十三五小康小康社会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