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地区古筝音乐的演奏及教学初探

2015-12-30 15:26钱媛媛孙伟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辽南秧歌古筝

钱媛媛+孙伟

〔摘要〕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古筝演奏也不是一种孤立的音乐现象,在演奏时,需要理解和掌握乐曲创作背景和本地区的风俗文化,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时代背景及创作思想,才能更加赋予作品丰富的生命感,作品风格更加鲜明,富于创造性。

〔关键词〕东北古筝辽南地区古筝演奏教学思考

一、东北古筝的起源

古筝在东汉、三国时期被文人雅士称颂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和“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筝在近代被称为“仁智之器”。到了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例如“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这都说明古筝在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雅俗共赏的传统民族乐器,深受文人义士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辽宁地区原属于中原地区,大禹时期天下分九州,辽宁地区有冀州和青州两地区,发展到辽代,契丹族宣皇后重视文化,接受宋朝汉文化,古筝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占领辽的燕云之地,辽灭。金与辽一样,在文化音乐方面,大量吸收唐宋文化,尤其以演奏唐宋宫廷乐舞为推崇。明清时期,山东琴书艺人张鹤鸣老先生到东北地区演奏古筝,受到听众赞誉。抗战时期,东北地区受到战乱影响,音乐文化几乎绝迹。40、50年代到近现代,由于民族民间音乐发达兴旺,教学和演出单位对古筝艺术的垂青,产生了教与学的需求,许多老一代筝人相继走向教演单位,一大批古筝演奏者相继来到东北,积极传授古筝艺业,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风格和个人特点的诸多流派。东北古筝就在这一时期发展开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现代辽宁古筝音乐的发展

1950年,河南派筝家曹正先生到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曹正先生是我国古筝院校事业的奠基人,他在东北地区教学古筝十几年,为东北筝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近现代东北地区的专业音乐类院校比较有代表的学校有: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其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也就是现今的沈阳音乐学院,是全国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具有古筝专业的高等艺术院校。1950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在音乐部中开设了音乐系、实验音乐工作团、音乐研究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古筝音乐影响迅速在东北地区扩大。50年代初,由曹正先生大力推荐,山东派代表筝人赵玉斋先生到东北支教,1955年创作古筝曲《庆丰年》,为古筝音乐创作扩大了思路,革新了古筝演奏,大量运用双手演奏技巧,解放左手,参考钢琴及西洋乐器演奏方法,使古筝音乐拥有和声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五十年代末,赵先生通过加大古筝筝体和增加琴弦的方式,重新设计出来21弦筝,也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古筝的初级形态。1959年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全国第一台张力转调筝,更加影响了古筝的发展。

三、辽南地区古筝音乐

辽南地区是指大连地区,还包括营口市、鞍山市的海城与岫岩县全境地区。因三国时期管宁和王烈(隐居大连三山岛)等山东学者浮海来辽南隐居讲学,而辽南地区又多山东移民,因此大连包括周边地区鲁文化氛围浓郁,风俗教化根深蒂固;辽南地处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与关内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因而有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故后人称之为“管王之地”。

(一)曲目

《兰桥魂》和《欢乐秧歌》这两首作品为阎丽教授作曲。其中,《兰桥魂》是阎丽教授和徐杰老师共同创作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东北筝曲,乐曲以民间故事《兰桥魂》为创作背景。《兰桥》是东北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描述了魏奎元与蓝瑞莲的凄美爱情故事。蓝瑞莲与魏奎元自幼相识,两小无猜,因连年大旱,蓝瑞莲随父逃荒至周家湾,被财主周玉景强占为妻;一日在高山读书的魏奎元放假回家,恰遇已被贬为奴仆的蓝瑞莲在井台打水,二人互叙衷情,相约当夜三更在蓝桥相会,一同出走,不料当夜山洪爆发,魏奎元在桥下避雨等待之时被洪水卷走,蓝瑞莲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投河自尽。这是一出爱情悲剧故事。古筝音乐创作中吸收了皮影戏和辽南戏的曲调风格,全曲一直留露出一种哀痛的情绪。作品细腻处凄婉哀怨,如泣如诉,呜咽哽塞,而爆发处犹如大河奔涌,整首曲子连贯流畅一气呵成,闻者入境,同时采用创新双手配合的技法,左手拍击琴码右侧琴弦,展现内心苦楚、悲愤的情感。

《欢乐秧歌》这首作品采用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充分展现了北方劳动人民对待事物的热情,其性格的豪迈、泼辣、幽默等特点,根据东北民歌改编,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整个作品喜庆、自然、活泼。

秧歌音乐是东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秧歌起源于民间劳动生活,同时又与古代祭祀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秧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北方的汉族民间歌舞。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在表演中要通顺,具有高度的即兴表演的能力,音乐风格灵活多变,展现丰富的东北韵律和风格特点,展现了东北劳动人民的热情、淳朴、刚劲的性格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这首古筝作品在演奏中,大量使用秧歌音乐的节奏特点,表现出喜气洋洋的色彩。作者在写这首作品时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音乐风格。这首作品用了传统的四二拍子,节奏富有变化,演奏中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音乐与舞蹈韵律相吻合,在秧歌舞蹈中“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这种特点相呼应。

(二)演奏及教学

辽南文化从古至今大多吸收中原文化,但鉴于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辽南戏、皮影戏、辽宁鼓乐、东北二人转等。近现代创作了不少东北风格、辽南风格的古筝作品,有一部分已经被纳入《中国古筝考级作品》中。例如《欢庆》、《情系春来》、《欢乐秧歌》、《辽南情》等,虽然现存作品不是很多,但现在越来越受到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青睐。2012年举办了首届辽吉黑‘天韵杯古筝大赛”,其中有不少选手弹奏了有东北风格的作品,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关注。

古筝的学习和演奏通常是从兴趣开始,要经过一个长期而枯燥的练习过程,基本功训练和曲目积累达到一定的基础以后,兴趣的学习才能逐步转变成主动地学习和专业的学习。

如何能更标准、更正确、更完整的演奏地方特色的音乐,需要几个过程。首先对于基本功的训练。1.:每个手指的发音和触弦。声音是否颗粒性很强、是否饱满,弹奏时声音是否干净都是首要决定因素。2.:基础的乐理知识以及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音准、音高、韵味等等,音乐是由这些基本的要素组成,演奏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的含义,在实际弹奏中对音乐无法正确的表现。3.:左右手相互协调配合。弹奏时音乐要流畅自然,具有爆发力,出指要干净利索、有线条感、颗粒感,不论速度快慢还是力度强弱,都能控制和发挥音乐本身。其次,需要理解和掌握乐曲创作背景和本地区的风俗文化,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时代背景及创作思想,在演奏中更能富裕作品丰富的生命感,作品风格更加鲜明,富于创造性。

四、东北古筝文化思考

东北古筝音乐发展至今,凝聚了很多古筝者们的心血与汗水,在传统古筝教学中,右手基本是以琴码右侧弹奏为主,主要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左手演奏主要是在琴码左侧以按弦为主,控制弦音变化,装饰旋律,达到“以韵补声”。近代通过借鉴钢琴、琵琶等乐器,加入了很多复调及双手演奏技法,包括轮指、扫弦、琶音,丰富了古筝音乐。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东北古筝第一人赵玉斋先生50年代开创双手演奏古筝,从此翻开了古筝历史性的一页,此后古筝快四点、点奏、快速指序都陆续运用到演奏中,但是小指技法始终与其他手指发展不均衡;其次左右手发展不平衡,初学时期通常只注重右手基本功训练,一般情况是业余考级达到3,4级水平时才用到左手,由于左手训练较晚,作品里面左手也没有右手有高难度技巧。

当今社会,科技信息如此发达,我们吸收多元化音乐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本土音乐的发展,关于东北风格的古筝作品存世量并不是很多,甚至个别老艺术家们还是存在着有过去闭塞的思想,认为只有自己的直系学生才能正宗的演奏到自己的作品或者是本土作品。然而,现在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古筝演奏也不是一种孤立的音乐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的传播,终将会把古筝音乐推向全球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绵阳古筝学堂---《浅析东北筝曲风格和演奏技巧》

[2]邢朔《东北秧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期刊《大众文艺》2013年

[3]阎俐《半世筝王一代宗师—纪念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先生》期刊《乐府新声》1998年

[4]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猜你喜欢
辽南秧歌古筝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大连辽南船厂
昌黎地秧歌
第一次弹古筝
辽南汉墓考古的新成果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