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舞蹈艺术特点

2015-12-30 15:19徐群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乐舞歌舞民间舞蹈

徐群

〔摘要〕本文论述了清代舞蹈艺术特点。清代舞蹈为戏曲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清代舞蹈

一、清代礼仪舞蹈种类

清代礼仪舞蹈种类繁多,包括郊庙祭祀礼仪乐舞和朝会宴享礼仪乐舞。前者大致有:方泽大祀乐舞,祈谷乐舞,雩祭乐舞,大雩童子舞,太庙时享乐舞,太庙祫祭乐舞,祭社稷坛乐舞等。除大雩童子舞和雩祭乐舞,其它均由两百人以上表演。多数为皇帝亲至祭坛亲自行礼,可见清王朝统治者对礼仪乐舞的重视,并以此来巩固其专制统治。统治者也注重宴享礼仪乐舞。清朝皇帝侑食奏“清乐”,巡酒奏“庆隆舞乐”。

二、清代宴享舞蹈的舞蹈动作

如“庆隆舞乐”中的“扬烈”舞,表演者为身穿黄布画套的十六人和身穿黑羊皮套的十六人,每人各戴面具,跳跃掷倒,做模仿野兽的动作。表演中,有骑马者八人,着甲胄、戴弓箭、分两翼,他们向北面叩头,然后做周旋驰逐的动作,他们象征八旗之人。表演中一人射箭,然后,一只野兽中箭,其它野兽均被慑伏。舞蹈包含着威慑四方、降服百姓的政治内涵。又如“庆隆舞乐”中的另一舞蹈———“喜起舞”,是群臣庆贺天子平定天下的乐舞,也可以说是敬拜天子的叩头礼舞。

三、清代民间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生活

1、高跷与秧歌成为清代流传最广的民间歌舞

高跷与秧歌成为清代流传最广的民间歌舞,也是常常进宫为王室表演的代表性民间歌舞。如“十字步”,双脚走“十”字状,双手反方向地交替摆动,再加上身体随之摇晃扭动的动作,足以表现人们喜迎丰收、祈神求福等内心世界的欢愉。

2、独具特色的道具民间舞蹈

竹马、扑蝴蝶、五虎棍是清代盛行的道具舞蹈。竹马道具用竹篾彩布制成。马鞍部位有个空档,演员站在其间,将假马拴在腰间,马鞍两侧有绘好的骑马人的腿。演员身穿彩服,手持马鞭舞蹈。跑竹马主要以跑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吐水阵等阵图队形为主。演员跑阵图队形时,双膝微屈微颤,上身挺直,舞步又快又稳,男步刚劲有力,女步平稳轻盈。舞蹈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塞外风格。

扑蝴蝶流行清光绪年间,表现少男少女扑蝶嬉戏的欢乐场景。舞蹈分为三种角色:捻蝶者、扑蝶者、舞鞭者,每个角色由四或六个以上的人表演,捻蝶者是主角。舞者手持两根或四根蝶杆进行表演,蝶杆就是杆上用布条做成的假蝴蝶,舞步是双脚踮起脚跟,快步小步,稳中带微颤,捻蝶者用涮腰和小巧的“行步”及轻柔的抖蝶来表现蝴蝶飘飞的情景;扑蝶者则以追和扑动作为主,舞者手持彩扇,手绢追扑飘飞蝴蝶,表现少年活泼可爱的性格;舞鞭者为一群少年,他们舞鞭戏蝶,游动于前两者之间,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

五虎棍是一种以棍为道具的民间舞,由于它以激烈的武术散打、对接、架打、砸顶、截棍、撤步亮式、摔棍、上部旋风、盖顶花、扫棍等动作以及跳、转、翻、腾等动作构成,所以又属于武术舞蹈,将在下面再做介绍。

3、将武术融进舞蹈中

藤牌舞和五虎棍是清代流行的武术舞蹈。“藤牌舞”又称“盾牌舞”,为清民间走会形式之一,由一名旗手和六名“藤牌虎”表演的武术性舞蹈。此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为平定倭寇而训练士兵武艺。据记载,藤牌舞最早是训练士兵的军事舞蹈,流传到民间后,成为人们纪念戚继光的民间舞蹈。舞蹈中通过圆场、迂回穿插等队形和用藤牌摆出“盖碗”、“桌椅”、“桥”、“梅花”等造型,加上如“翻筋功”等高难度技巧动作,营造紧张的战斗气氛。

五虎棍前面介绍过,它以武术中刚劲、英武、豪迈、雄健的气势博得百姓的喜爱,它是由故事情节、人物形态、有道白的戏剧性武术舞蹈,舞蹈表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未称帝前,在董家桥头与当地恶霸董员外的横行霸道的女儿及儿子搏击对打,为民除害的故事。表演时,演员类似戏曲中武生装扮,在锣鼓伴奏下,表现拼杀格斗的气氛。

4、劳动生活中创作的各种民间舞蹈

旱船、大头和尚度柳翠、什不闲等都是清代人们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走会形式。

如什不闲,是清代最受欢迎的民间歌舞,又称“太平”、“诗赋弦”。所谓“什不闲”或“十不闲”,是因为表演时器乐架上的鼓、铙、镲、钹均由一人来进行,手脚不得闲而名。舞蹈以表现太平盛世为内容,也称“太平”,称之“诗赋弦”则是演唱者即兴唱歌,歌词又合辙押韵得名。

又如旱船,是清代走会当中的重要节目,《燕京岁时纪胜》载:“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正月最多,至家忙时,则舍艺而归耕矣。”这可能是产生于湖泊河川一带的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采莲藕的劳动生活,经过艺术加工久而久之成为人们在陆地模仿乘舟动态的观赏性歌舞。

四、清代给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温润的土壤

1、礼仪乐舞中出现了我国各民族民间舞

清代宫廷宴会上除表演礼仪乐舞之外,根据何志浩先生收录,还有喀什葛尔的乐舞、乌什各城阿奇木舞、叶尔羌和舞、贵州苗舞等。

2、在地方戏盛行的背景下,民间歌舞小戏迅速发展,品种繁广

赵翼《檐曝杂记》载,当时北京“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各戏班子解散,北京成为地方戏集中之地,在此种背景下,各种地方歌舞小戏受之影响,得到长足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戏种有:小花戏;河北定县秧歌;东北二人转;蹦蹦戏;河北的落子;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云南、广西、四川的花灯戏;江苏、浙江的滩簧等。还有少数民族歌舞小戏,如藏戏、白戏、傣戏、侗戏、僮戏等。

这些地方小戏中的舞蹈动作的姿态直接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社会。如花鼓灯中的“簸簸箕”、“端针匾”、“双扯线”、“风摇柳”、“凤凰三点头”、“老鹰磨云”、“野鸡溜”等。为今日民间舞蹈积累了丰富的原生态动作元素,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五、清代舞蹈动作已有固定的表演程式

清代舞蹈动作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和节奏的准确,清代舞蹈伴奏乐器多以鼓、钹、锣为主。开始依剧情来安排,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并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各种舞姿步伐以及表现不同含义的动态。如京剧舞蹈中的水袖,其中的抖袖、投袖、挥袖、招袖、扬袖、遮袖等,使传统舞蹈得以传承发展。

清代是中国传统乐舞美学思想的成熟定型期,为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丰沃奠定了自然、本真、原生态的文化基础,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元素的开发开启了丰富的源泉,无论在舞蹈理论还是舞蹈表演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研究意义。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①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岱.陶庵梦忆

猜你喜欢
乐舞歌舞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